“一别两宽,各自生欢”是什么意思?

“一别两宽,各自生欢”这句,还要从120年以前说起。

那年的6月22日(农历5月26),在我国的西北、风沙弥漫的敦煌莫高窟,一个神秘的洞窟,被寓居于此的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积沙的不经意间被打开,同时,他也“打开了一扇轰动世界的门户”(余秋雨语)。

那个神秘的洞穴后来被相关人士命名为——藏经洞。现在,它的洞窟编号为17号,是敦煌之游的“打卡”胜地。

从那个洞窟里发现了从公元四世纪至十一世纪的佛经、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共五万余件,其中就包括唐代的12份“离婚证书”——《放妻书》。

其中有一份《放妻书》内容如下——

盖说夫妻之缘,伉俪情深,恩深义重。论谈共被之因,幽怀合卺(音hé jǐn,指新郎、新娘在结婚当天的新房内共饮交杯酒)之欢。凡为夫妻之因,前世三生结缘,始配今生夫妇。夫妻相对,恰似鸳鸯,双飞并膝,花颜共坐;两德之美,恩爱极重,二体一心。

三载结缘,则夫妇相和;三年有怨,则来仇隙。若结缘不合,想是前世怨家。反目生怨,故来相对。妻则一言数口,夫则反目生嫌。似猫鼠相憎,如狼羊一处。既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以求一别,物色书之,各还本道。

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弄影庭前,美效琴瑟合韵之态。

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三年衣粮,便献柔仪。伏愿娘子千秋万岁。

于时×年×月×日 ×乡谨立此书。

部分敦煌学研究者认为,《放妻书》中的“放”字乃放归本宗(放回娘家)之意,并非是“休”、“逐”、“弃”的轻贱。

在倡导婚姻自由的当今社会,有时,离个婚不死可能也得扒层皮。

什么房产归属,什么财产分割,什么孩子抚养,“闹”到最后往往不是一地鸡毛就是三尺狗血,更有甚者的,或许老死不相往来,屡见不鲜,少有“分手之后还能做朋友”的离婚。真的是“一别两怨,各自生恨”。

反观1000多年前的唐朝的“离婚证书”(放妻书)——

首先,讲理想的婚姻应该是怎么样;其次,讲现实的婚姻状况,即离婚的原因;最后,说明离婚善后事宜。

通篇叙述条理清晰,语言极尽温柔,措辞高雅别致,甚至还伴有些许的幽默。

上图为发现唐代《放妻书》的17号藏经洞

尤其是后面一句精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分别后,我们从此天宽地阔,各自寻找各自的终极归宿,各自心生欢喜。题主的“一别两宽,各自生欢”可能源于此句吧?

这也是丈夫对分别后的一种良好期盼——

既然我们在一起不能和谐美满,那么,希望分别后你能够如愿以偿,找到和自己情投意合的富贵佳偶共度余生;我也能找到一个能琴瑟和鸣的温柔佳丽。如此,我们都皆大欢喜。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没有鸡毛,也没有狗血,没有水火不容,更没有老死不相往来的剑拔弩张、刀斧相向。非但如此,离婚时,丈夫还给即将分别的妻子准备了未来三年的衣服和粮食,亦足见丈夫的宽厚和包容。

满满的温情在这份《放妻书》里缓缓流淌,“穿越”了千年。今天,读罢后,还是让人心折动容,感叹不已。

看来,历史,也是有温度的。

唐朝,一直都让国人向往不已,不光是因为那灿烂不朽的诗篇,还有那无与伦比的开放包容。

遗憾的是,如此优美感人的《放妻书》,我们中国人想要一睹它的真正“芳容”,还得去国外。

由于历史原因,如今,这12份《放妻书》,英国、法国共藏10件,俄罗斯藏2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