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深刻)
来源:哲学人生网(ID: zxrsnet)
允许你和别人不一样,是命运最大的慈悲。
“慎独”一词,最早出自儒家著作《中庸》一书: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慎独,是说一个人在独处,无人监督之时,更要谨慎做事,自觉遵守道德准则,遵循内心教养,严以律己。
慎独,是一个人最高级的修行。
01
君子,慎其独也。
《史记》有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人活于世,有千万种诱惑,也有无数准则和底线,抵得住诱惑,压得住贪欲,才是君子。
曾国藩说: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
《后汉·杨震传》有记载:
杨震去荆州赴任,途径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是杨震当年亲自举荐的,王密为了感谢杨震当年的提携之恩,半夜怀揣金子来答谢他。
杨震当场拒绝:“我当年举荐你,是看中了你的才华,并不是贪图钱财。”
王密说:“暮夜无知者。”
杨震答曰:“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何谓无知?”
真正的君子,无论是否见于人前,都会表里如一,一丝不苟。
宋代学人陆九渊说过:“慎独即不自欺。”
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坚守本心,诚不自欺,做一个慎独的人,这是对修养的考验,也是对人性的考验。
02
慎独者,心安。
曾国藩说,慎独则心安,能慎独,则内省不疚。
做人就该如君子一般,为人正直,做人坦荡。
慎独的人,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地,行得正坐得端,自然是无所畏惧。
从前有个秀才进京赶考,盘缠用尽。
饥渴难耐之际,他路过一片桃林,虽然他的眼神里充满了渴望,但他最终克制了自己的欲望,低头继续赶路。
有人问他为何不摘桃果腹,他回答说:“桃李无主,我心有主。”
心中常存修养和底线,不被私心杂念所影响,对纪律和法度时刻充满敬畏,只有内外兼修,才是真正的慎独。
宋人袁采曾说:慎独即“处世当无愧于心。”
做人做事要无愧于心,与其行宵小之事,惶惶不可终日,不如大方坦荡,活的清明高洁。
表里不一的人,如同纸里包火,始终是在自欺欺人,有些人表面上高风亮节,憨厚老实,背地里却算计别人,做尽恶事,午夜梦回,也必定会辗转难眠,惶恐不安。
一个人对原则的坚守,可以让人看到他背后的修养,慎独,不是怕丢人,而是怕丧失人格。
▽
慎独,是顶级的自律,是值得终生学习的教养,是一种最高级的人生境界。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时刻谨言慎行,对人生规则心存敬畏,这就是一个人最大的成功。
慎独,于他人而言是坦荡,于自己而言,则是心安。
愿我们做人坦坦荡荡,做事无愧无心,表里如一,慎独自持。
你不优秀的时候,认识谁都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