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伤寒一日,太阳受之 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伤寒来苏集·柯韵伯】:
太阳主表,故寒邪伤人,即太阳先受。
太阳脉浮,若见太阳之浮,不兼伤寒之紧,即所谓静也。脉静,症亦静,无呕逆、烦躁可知。
今又有发热、恶寒、头项强痛、不须七日衰,一日自止者,正此不传之谓也。若受寒之日,颇有吐意,呕逆之机见矣。若见烦躁,阳气重可知矣。脉急数,阴阳俱紧之互文。传者,即《内经》“人伤于寒,而传为热” 之 “传”,乃太阳之气,生热而传于表。即发于阳者传七日之谓,非太阳与阳明、少阳经络相传之谓也。“欲”字、“若”字,是审其将然,脉之数急,是诊其已然,此因脉定证法也。
伤寒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者,是言见证之期,非传经之日也。岐伯曰:“邪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 其中膺背两肋,亦中其经。盖太阳经部位最高,故一日发;阳明经位次之,故二日发;少阳经位又次之,故三日发。是气有高下,病有远近,适其至所为故也。夫三阳各自受寒邪,不必自太阳始。诸家言三阳必从太阳传来者,未审斯义耳。若伤寒二日,当阳明病,若不见阳明表证,是阳明之热,不传于表也。三日少阳当病,不见少阳表证,是少阳之热,不传于表也。
【伤寒发微·曹颖甫】: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六日厥阴受之,此本《内经》文字。仲师祖述《内经》,岂有推翻前人之理,故发端即曰:“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 自来注家,不知一日为一侯,遂致相沿为谬。高上宗明知二日未必遽传阳明。以为正气相传,不关病气。夫六经营卫,昼夜流通,岂有既病伤寒,一日专注一经之理。仲师恐人不明一日二日三日之义,后文即申之曰:“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其不传则愈”,此可见本节所谓一日,即后文所谓七日。伤寒发于太阳,以七日为一侯。
脉若静者为不传。此节凭脉辨证,知邪之传与不传。盖浮紧为伤寒正脉,静即不变动之谓。已满七日,而浮紧之脉绝无变动,便可知其为不传他经。此意惟包识生能言之,余之碌碌,不足数也。
如太阳失表,胃中化燥,薰灼未泄之汗液,致湿痰留于胃之上口,胃底胆汁不能相容,则抗拒而欲吐。盖湿痰被胃热蕴蒸,若沸扬然,上溢而不能止也。胃中化热,阳热上攻,则苦躁烦。而脉亦为之数急。即此可决为邪传阳明。
《内经》一日、二日为一侯、二侯,前条既详言之矣。二侯在七日以后,三侯在十四日以后,盖伤寒以七日为一侯也,惟传经初无定期。发于春夏之交,地中阳气大泄,人身之皮毛肌理易开,常有一二日即传阳明者,亦有冬令严冬,二十余日不传阳明者。仲师言其常,不言其变也。以传经常例言,八日后当传阳明,十五日后当传少阳,为冬令天地闭塞,人身阳气未外泄为汗,故为期较缓。若八日后,不见潮热渴饮、不恶寒但恶热、谵语、小便多、大便硬、厥上痛等症,即为不传阳明。十五日后,不见口苦、咽干、目眩、耳聋、吐黄色苦水、即为不传少阳。可见伤寒之轻者,虽未经疗治,亦有七日自愈、十四日自愈之证也。若始病恶寒体痛,即投大剂麻黄汤,则一汗而病良已,宁复有传经之变证乎!
【胡希恕讲伤寒论】:
伤寒病,一开始的时候全发生太阳病,所以说太阳受之。
如果脉平静,说明病轻,不会传。
什么是传?开始病在外,它往里边传,传入半表半里,传入里。
“颇欲吐”,就是内传少阳的情况。这个少阳病尤其是柴胡证,心烦喜呕。“颇”就是很的意思。
“若躁烦”,这是有内传阳明的症候。热在里,人就发躁烦,躁者乱也,烦是个热象。
“脉数急”,数就是快,急更快,就是快的厉害。这个病来势汹汹,必传。
病传一定是有征兆的,它由表往里传,或传入阳明、或传入少阳,而阳明少阳证一点都不见,肯定它不传。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伤寒一日”,“伤寒”是包括伤寒、中风表病而言的。“一日”就是开始阶段,外来的风寒之邪初犯体表。这个时候太阳经首当其冲受之。
太阳受邪以后,它是就在太阳一经,还是往阳明、少阳,或者其他经发展?“脉若静者,为不传”,“脉数急者,为传也”。“脉若静”和“脉数急”是对照的语句。“脉若静”,就是脉不数急,一种可能是太阳病虽然没有往里传,但是依然存在;另一种可能是邪气已经衰微,往里传没有力量,可以作解,有痊愈之机。
“颇欲吐,若躁烦”,是传的征兆。“颇”和“若”字是审其将然。“躁烦”,往往反映阳明经有热。“颇欲吐”,往往见于少阳证。
“脉数急”,说明风寒之邪化热,已经向里传变了,所以说“为传也”。
伤寒开始的时候是“太阳受之”,如果经过“伤寒二三日”而阳明证和少阳证都不出现的话不传。
对于传经不传经的诊断,主要从辨证上来理解,这是科学的。绝对不能机械地认为一日就是太阳、巨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如果出现传经之证、传经之脉,那就是传经。如果“脉若静者”,也不见阳明病的“躁烦”、少阳病的“颇欲吐”,不管过了多少天,都是“不传”。
体表受邪以后,中风也好,伤寒也好,病势的发展、正邪斗争的结果,可以通过传经、不传经体现出来。为什么不传经?正气抗邪有力,邪气不能传变。为什么出现传经?因为正气抗邪无力,邪热较盛。
【医宗金鉴·吴谦】: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当脉浮紧,或汗或未汗,若脉静如常,此人病脉不病,为不传也。
初病或呕未止颇欲吐,若躁烦脉急数者,此外邪不解,内热已成,病势欲传也。宜以大青龙汤发表解热,以杀其势;或表里有热证者,则当以双解汤两解之也。
伤寒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此其常也。若二三日,阳明证之不恶寒、反恶热、身热心烦、口渴不眠等证,与少阳证之寒热往来、胸胁满、喜呕、口苦、耳聋等证不见者,此为太阳邪轻热微,不传阳明、少阳也。
【伤寒论备课笔记·周春祥】:
1、第4、5条根据脉证,探测病之传变与否。
2、病的传与不传,其原因是比较复杂的,大概与受邪之轻重、体质之强弱、治疗之是否得当有密切之关系。
3、“传经”,就是外感病的发展演变,从这一经的证候发展为另一经的证候。按其形式有如下两种:
(1):循经而传,按六经次序相传。如:太阳传阳明
(2):越经而传,不按六经次序相传。如:太阳传少阳
循经越经,临床当以证状为主,不必拘泥于名称。
4、如何认识太阳病传与不传?不传经:脉静,无阳明证(不恶寒、反恶热、躁烦等)、少阳证(口苦、咽干、目眩、颇欲吐等)
“脉静”,即脉搏和缓平静,虽有太阳病的头痛、恶寒等,而脉无甚变化,说明病邪甚轻。“脉急数”,“数”有传阳明之势,“急”即弦数,病有传少阳之势。“躁烦”是将传阳明,“颇欲吐”即喜呕的意思,病将传少阳。这些都是太阳病将传未传的辩证关键。如果已经出现“阳明证”或“少阳证”,那就明显而易识别了。
“伤寒一日”“伤寒二三日”等日数,是根据《素问▪热论》“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等而来。仲景示人以脉证断病,日数仅供参考,是师古而不泥古。
“传”视其传向那一经,若传阳明,照阳明法治疗,若传少阳,照少阳发治疗。
【濒湖脉学·李时珍】:
数(阳)脉:一息六至(《脉经》)。脉流薄疾(《素问》)。(数为阴不胜阳,故脉来太过。浮沉迟数,脉之纲领。《素问》、《脉经》皆为正脉。《脉诀》立七表八里,而遗数脉,止歌于心脏,其妄甚矣。)
体状诗: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浮沉表里分虚实,惟有儿童作吉看。
相类诗:数比平人多一至,紧来如数似弹绳。数而时止名为促,数见关中动脉形。(数而弦急为紧,流利为滑。数而有止为促,数甚为疾,数见关中为动。)
主病诗: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降火汤。(数脉主腑,有力实火,无力虚火。浮数表热,沉数里热。气口数实肺痈,数虚肺痿。)
柯韵伯与胡希恕关于传变之说各异。
曹颖甫 “一日为一侯”说亦为部分后世医家追从。
医宗金鉴 “人病脉不病”新颖独特,然“大青龙汤发表解热,以杀其势”句,有画蛇添足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