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气的方子,治好嗓子嘶哑!
补阳气的方子,治好嗓子嘶哑!
来自: 人老颠东 >《中医治病》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中医病因病机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昨天,见一位读者给我留言:“我已将自己全部的闲暇时间,用来阅读文老师的医案”。
看完,我非常感动,又惴惴不安。
这里,蕴含着多大的支持啊。
读者的热情和信任,对我来说,是巨大的鞭策和鼓励。我必须尽一切可能,将更好更多的中医知识,科普给我的读者。否则,就是对大家的辜负。
现在,我给你讲的这张医案故事,也很有意义。
希望,它没有让你失望。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年51岁,医案记载姓吴。
有这么一回,他走在半路上,不慎淋雨。
回到家以后,就头疼、嗓子疼,咳嗽。
很简单,这是感冒着凉了嘛。于是,就按照风寒感冒的思路来治疗。很快,诸证大有好转。
但是,让人不解的是,其他别的症状都消失了,唯独这个嗓子,始终不见好。主要表现,就是声音嘶哑。嘶哑到什么程度呢?只能说出单个字,或者简单的词组。长一点的句子,说不出来,说到最后就听不见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他走了好多地方,用了好多办法,都宣告无效。最后,他决定去看看中医,当面四诊合参,说不定有新的说法和思路。
刻诊,见患者脉细,苔滑,舌淡。细问得知,患者尿线细弱而清长,平时腰酸乏力,身体比较怕冷,动不动还耳鸣。
了解到这些以后,医家没有给患者开汤药,只是嘱咐患者服用成药金匮肾气丸,每日服用3次,以白酒送服。这样做,就够了,平时生活注意保暖,不要受寒。
结果,患者服用了十多天,嗓子可以说出话了。声音嘶哑的问题,基本解决。
这是一张老医案,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中医圈里引起过反响。它也是后来许多中医教员,在讲授金匮肾气丸的时候,随手引用的生动案例。
这背后是什么道理呢?
其实,从舌脉来看,这个人显然有肾阳不足的问题。这一点很鲜明。肾阳不足,温煦失常,所以他畏寒怕冷。肾开窍于耳。肾阳虚,耳窍失养,所以耳鸣。腰为肾之府。肾阳虚,腰部失养,所以腰酸乏力。肾司二便,主膀胱之开阖,行蒸腾水液之责。肾阳不足,水液不得蒸腾输布,所以直下膀胱,导致尿线清长、细弱。舌淡、苔滑、脉细,这更是肾阳不足的典型舌脉。
那么,肾阳不足,和声音嘶哑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你要是熟悉中医经络走形就知道了。我们的足少阴肾经,“入肺中,循喉咙,夹舌本”。肾阳不足,阳气就无法循肾经来到肺中和喉咙。肺主气,是声音之本。喉咙,更是发声之处。这些地方没有足够阳气作为功能开展的动力,势必导致声音嘶哑,难以发声。所以,患者就说不出话了。
当然,这里还有一层原因,就是患者之前曾经得过感冒、咳嗽。显然,这是寒邪袭肺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了人体阳气,破坏了肺主气发声的功能。
总而言之,此人的根本问题,在于肾阳不足。
既然如此,那我们就应该补肾阳。这是治根儿的办法。
所以,当时医家嘱咐患者服用成药,金匮肾气丸。
这个方子,我再给你详细说一下吧。你别嫌我磨叽。毕竟,有很多人对它还不熟悉。这个方子源于《金匮要略》,也叫肾气丸、崔氏八味丸。其组成,就是干地黄24克,薯蓣、山茱萸各12克,泽泻、茯苓、牡丹皮各9克,桂枝、附子各3克。其中,前三味药滋补肾精,桂枝和附子滋补肾阳。前者负责“加油”,后者负责“点火”,这样肾阳就旺起来了。泽泻、茯苓、丹皮用于泄浊,以免滋补之品壅滞。
这个方子,自问世以来,就是后人滋补肾阳的常用方。中医《方剂学》补阳剂里头,第一个就介绍它。中医人不把这个方子掌握住,是根本不及格的。
就这样,等患者肾阳得到滋补,肺与喉咙的功能得以恢复,他声音嘶哑的毛病,自然就改善了。
医案,很简单。道理,也不复杂。但是,他给我们的思考却很多。
以前,我总听人说,所谓病,就是阳气没到。阳气没到的地方,就会生病。我曾经觉得这是噱头,是吸引人耳目的言辞。后来感觉,这个事儿不是妄谈。你想啊,阳气是什么?是生命的能量,是人体机能开展的动力。无论哪个地方,只要缺了它,一定会受很大影响,生病是自然而然的事儿。比如说上头这个患者,就是阳气没到喉咙里,所以就声音嘶哑了。这不是显而易见的吗。
至于说关节冷痛、腰凉屁股凉、宫寒痛经、四肢不温、头痛眩晕、心悸心慌、神疲嗜睡、阳痿早泄、不孕不育,所以这些,都很可能和阳气不足、温煦不及有关系。
因此,我们应该对阳气和身体、阳虚和疾病之间的关系,做深刻的了解。必要的时候,要积极主动地温补阳气。
温补阳气,怎么补?金匮肾气丸,是成药,可以一用。当然,应用的前提,是准确辨证。没有阳虚证,尽量不要用。其辨证要点是,脉虚弱,尺部脉沉细,舌体淡而胖,有畏寒、尿频、尿不利、阳痿早泄、腰膝酸软、耳鸣头晕、四肢或下半身发凉等感觉。你自己把握不准的,就得问问药师,或者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来应用。
就自我保健而言,则可以艾灸。阿是穴(哪里疼,哪里是阿是穴)、肾俞穴、命门穴、关元穴、足三里穴等,都是补阳大穴。经常做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都是不错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