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一题】(1023)国家地质公园地貌景观的变化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美国西部Z国家公园发育典型的红层(红色砂砾岩)地貌。三叠纪末期(距今2亿年前),由于地壳运动北美西海岸火山岛弧链与古落基山脉之间形成了一个大型盆地,开始接受陆相沉积。中侏罗纪(距今1.4-2亿年前)期间,北美大陆漂移至副热带地区,造山运动使盆地气候发生变化,形成广袤的沙漠。白垩纪末期(距今6500万年前)北美西部高原抬升,流水沿着岩石节理(断裂)裂隙强烈下切。现今,Z国家地质公园地貌景观整体表现为高原—深切峡谷。图示意Z国家公园位置及N河流北、中、南三段横剖面。
(1)描述Z国家公园红层地貌高原—深切峡谷景观形成的主要地质过程。
(2)推测中侏罗纪期间干旱气候环境的成因。
(3)分别指出N河流的北、中、南峡谷主要的流水侵蚀作用类型,并说明判断依据。
(4)若当地的地壳和气候条件均保持稳定,而河流持续侵蚀,推测Z国家公园的高原—深切峡谷地貌景观演变趋势。
↓
↓
↓
↓
↓
↓
↓
↓
↓
↓
↓
↓
↓
↓
↓
↓
【答案】
(1)①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内陆盆地;②盆地堆积形成红色岩层(沉积岩):③地壳整体抬升形成高原;④流水沿节理下切侵蚀形成峡谷。
(2)①形成大型的岛弧链后的内陆盆地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蒸发旺盛;②侏罗纪期间造山运动使海岸山脉隆起,③阻挡海洋水汽,④盆地处在背风坡,降水稀少。
(3)①北:下蚀;河谷呈深切的“V”型河谷;②中:下蚀和侧蚀;河谷展宽,河床(河槽)依然呈现“V”型;③南:侧蚀;河谷宽广,呈“U”型槽谷。
(4)①公园的平均海拔下降;②高原面积减小;③峡谷增多;④地表更加破碎,直至高原—深切峡谷景观消失。
【分析】
本题以美国西部Z国家公园为载体,考查峡谷的形成过程、气候成因、流水侵蚀、地貌演变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1)由材料可知,由于地壳运动北美西海岸火山岛弧链与古落基山脉之间形成了一个大型盆地,可推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内陆盆地;盆地地势低,接受陆相沉积,形成红色岩层(沉积岩);白垩纪末期(距今6500万年前)北美西部高原抬升,流水沿着岩石节理(断裂)裂隙强烈下切,由此可推测,Z国家公园区域地壳整体抬升形成高原,在地壳抬升过程中岩石断裂,流水沿断裂面下切侵蚀,形成峡谷,最终形成高原—深切峡谷景观。
(2)由材料可知,大型盆地形成后,中侏罗纪期间,北美大陆漂移至副热带地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蒸发旺盛;造山运动使海岸山脉隆起,阻挡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而盆地处在背风一侧,降水稀少,气候干燥,形成了干旱气候环境。
(3)由图可知,北部河谷呈深切的“V”型河谷,推测以下蚀为主,下蚀使得河谷加深。中部河谷展宽,但河床依然呈现“V”型,侧蚀使得河谷展宽,下蚀使得河谷加深,故中部河谷以侧蚀和下蚀为主。南部河谷宽广,呈“U”型槽谷,可推测南部河谷以以侧蚀为主。
(4)若当地的地壳和气候条件均保持稳定,则公园主要受外力作用,削高补低,平均海拔下降,地势趋于平缓;流水侵蚀会造成高原面积减小;峡谷增多,峡谷将高原面切割得更加破碎,直至高原—深切峡谷景观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