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与西方思想
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我们人类,以肉体存在的方式生存与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不经意间为琐事缠绕,那么你我是否有足够好的心胸去包容所有的世俗文化?
还是你我对那世俗文化的包容,只是我们对那个文化的不了解,所产生的漠不关心?
还有我们是否真的了解那一句“道法自然”?
是否提出中西方文化融合存在诸多的矛盾问题?
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儒释道与西方思想》的大讲堂。儒释道与西方文化阐述中、西方思想与“一心开二门”、西方思想中哲学与宗教的对峙、儒家的形而上学、道家回归自由的生命,儒释道三者合流的当代方向,打通中西哲学脉络,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及现代意义。
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我们人类,以肉体存在的方式生存与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不经意间为琐事缠绕,那么你我是否有足够好的心胸去包容所有的世俗文化?
还是你我对那世俗文化的包容,只是我们对那个文化的不了解,所产生的漠不关心?
还有我们是否真的了解那一句“道法自然”?
是否提出中西方文化融合存在诸多的矛盾问题?
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儒释道与西方思想》的大讲堂。儒释道与西方文化阐述中、西方思想与“一心开二门”、西方思想中哲学与宗教的对峙、儒家的形而上学、道家回归自由的生命,儒释道三者合流的当代方向,打通中西哲学脉络,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及现代意义。
主讲嘉宾
王德峰 教授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任重书院院长
兼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美学教研室主任。
王德峰教授授课风格极富魅力,激情洋溢,
见解深刻,不时有笑谑语,深得学生爱戴,
被学生亲切地成为“哲学王子”、
是一位“一步一个脚印,一生一世尽心”的教育者
2018年7月28、29日交大海外教育学院国学班将迎来复旦大学“哲学王子”王德峰教授讲解《儒释道与西方思想》。王教授将带领学员们走进中国与西方的哲学世界,探索中西不同智慧的差异。每种思想智慧都有其弱点,语言不能叙述之处即是该种思想智慧的缺失之所,然而不同的智慧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启发。这也正是交大海外教育学院开设这门独特的课程逻辑所在。
课前,分享国学11期王志同学的简要课堂笔记,敬请同学们做好课前预习,并诚邀大家来补课、复训,同时欢迎更多对中西文化感兴趣的学友参加,探讨!
引
近代百年中国是一个全面学习西方的时代。从器物到制度,从科学到哲学。特别是当代中国已经比较全面地了解并接受了西方的思想甚至价值观。时下从民众到学者,从草根到高官都意识到当代中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信仰危机,如何摆脱当下的困境呢?有两条路是人们容易想到而且最流行的:西方普世价值观和新儒家学说。普遍认为儒家在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比如新加坡、韩国和中国台湾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优势。
回到二千多年前的公元前五世纪前后(又称轴心时代,雅斯贝尔斯提出公元前8-2世纪,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世界上有四个民族为人类社会贡献了不同的思想,那是人类智慧的本源。
1.古中华民族的先秦诸子的智慧,特别是老子和孔子的“道家”和“儒家”思想
2.古希腊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开创的古典西方哲学—思辨、理念。
3.印度释迦牟尼开创的佛教
4.以色列的犹太先知们的旧约,原罪
人类每遇到困境,总是回头寻找,从这四种古老的智慧中获得启发,点燃灵感的火花。一部西方哲学史,不过是用古希腊的智慧来阐释各个时代遇到的问题,而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展开。冯友兰先生概括的宋大儒张载的“横渠四句”揭示了这种智慧—道统的地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什么在高度发达的现代,人类反而无法产生新的智慧和思想呢?因为生活在高度复杂和精致化社会的人,离智慧最远,思想产生在轴心时代的原因有二:
1.在朴素文明中生活的人才可能开天眼;
2.大痛苦中产生大智慧,遇到了民族灾难和大动荡时更容易产生智慧。先秦诸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是礼坏乐崩、战乱火纷争的年代。诸子百家的思想是各自对当时社会症兆的诊断和药方。
时代(人民)先是选择了法家,秦统一六国,后历二世而亡;至汉代,短暂地经过道家,最终选择了儒家。至此中华之道统成立,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文化精神之本。
中国人只要生活在汉语中,就生活在中华思想之中。
一个民族的思想和精神不在其政治制度,而融入其语言和宗教中。
中国人可以理解西方哲学,并能运用其思想做出大成就,比如杨振宁和李政道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因发现宇称不守恒定律而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奖,但无法在西方哲学中安身立命。
同理西方人可以理解中国文化,但也无法在中华道统中安身立命。
为什么?
探索中西(不同)智慧的差异即是我们的命题。
每种思想智慧都有其的弱点和短板,语言不能叙述之处即是该种思想智慧的缺失之所。然而不同的智慧之剑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启发。
中国在唐代以前与其它思想体系有过非常密切的联系,佛教在唐代发展至鼎盛,佛家思想融入中国思想,弥补了中华智慧的缺陷。
古希腊思想也在公元一世纪与犹太民族的东方智慧相遇。犹太的旧约圣经的核心思想是“原罪”说。亚当夏娃在伊甸园偷食了智慧之树的禁果,获得了无限认识的可能,即神性。上帝为避免他们再偷食另一棵树(生命之树)的果实,将其赶出了伊甸园。因为一旦偷食生命禁果,就会获得无限的生命。获得无限的生命和无限认识,就是与神相同,人就会忘记自身生命的有限和认识的局限,就会无法面对虚无,无法面对死亡,就不会再有谦卑和敬畏。知识和智慧成为人类的原罪。犹太教传到希腊,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相遇,结合、产生了基督教。
释
一心开二门。人心只是一心,但有有限和无限两个方面。有限心是所谓“识心”,无限心是“般若智”或“自性清静心”。一心开二门。在“生灭门”中,是有限心做出见闻之知,即对外部事物的感知;在“真如门”中是无限心做出德性之知。
《六祖坛经》中当五祖为慧能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慧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何其自性本自清静,何其自性不生不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解释“住”:住法、住相、住境。法即事物,住法就是执着于外部事物,比如某种爱好。相,知识、事物和人之间的高低贵贱关系,停留在这种关系和分别中即是住相。镜,烦恼或快乐;执着于当时的快乐或烦恼就是住境。境由心生)成佛悟道需要根器。根器是佛家用语,指认识非感知、超经验事实的能力。学习和修行都是就是在护养根器。有术无道,不可救药;无术有道,可待时日。知识和技能随着人的衰老病死可能消逝,而悟性和智慧是“业”,可累积和继承的。
举几例说明汉语所承载的文化独特性,不能被西方语言所翻译。
“无为”,道家概念,它不是指不做事,而是不“人为地、造地”做事。人为即伪。老子找到当时人民痛苦的根源是“造作”,周礼中有很多造作之处。开出的药方是“无为”,与西方现代管理学的“目标明确、方法明确、坚持以恒的执行力”方法恰恰相反,不需要管理手段和有监督的管理。
众生平等是指佛性平等,而非人的知识、地位、经历、财富等。
禅宗修行有两个阶段:
(一)解悟,各人因根器之利钝不同而异,一方面在人生经历中渐修,一方面有赖于大善知识的点拨和佛法指导。
(二)证悟,顿悟之后并未得道,还需在生活中时时印证佛法。顿悟犹如灵魂深处爆发的革命。
道
道的核心思想是“无为”。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人为地造作。老子对春秋末期中国社会动乱所诊断出来的病因是“造作”,开出的药方则是“无为”。理解无为,首先要体会“无”的境界。道德经11章有文:“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利者定用,用者妙用。
比如你有一块瑞士名表,价值一万美元。它作为表的功能,进而作为奢侈品的功能都是定用;但当遇一强贼入室抢劫,你舍弃了它,可能就避免了你和家人受到伤害,这个舍弃就是名表的“无”,在此处的妙用就是保护家人。又比如你收购一家濒临破产的钢铁企业,并不一定继续将它当作钢铁企业来经营,而是将其厂房改造为技工学校,或者工业旅游景点,即是买来“钢铁企业”的“有”,但用到的却是钢铁企业的“无”。
有而不有即无,无而不无即有。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训练自己的思维始终从无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有。《道德经》五千言善用比喻,而最常用的一个比喻就是水,用水的形象来启发人的思考和理解。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故及于道。
将水的智慧用到极致的,近代有商人胡雪岩。他的一句经商名言是“上半夜想想自己,下半夜想想别人。”当代则是温州军团,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到了世界各地。日本人无法学习道家智慧。道家讲究退一步海阔天空。而日本的国土狭窄,毫无退让之地。退一步就退到海里了。因此他们伤感,日本民族的一些重要习性包括:认真、严谨、缺乏幽默感。对危机和死亡有特别领悟,因此他们爱好短暂绚烂的樱花。这种习性比较容易和佛家结合,因此禅宗在日本发展得特别快而深入,在当代日本禅宗甚至有超过中国禅宗之势。
儒
孔子诊断东周末年社会动乱的原因是“礼崩乐坏”,人们失去精神家园。周礼更多的强调是权威。他开出的药方是“内仁外礼”。“仁”有各种解释,主线为“心安”。对不该心安的“安”了也是不仁。
“天不生仲尼、万古之长夜”,这是宋人对孔子的评价,也被大理学家朱熹收录于《朱子语类》中。有人认为孔子之于中华民族,犹如释迦牟尼之于佛教徒,穆罕默德之于穆斯林,上帝之于基督徒。中国人少有自杀的传统,而常讲好死不如赖活。这并不是中国人胆小,而是不愿将自己的生命结束而把身后的痛苦留给亲人。中国人的生命意义在于“牵挂”,怕死是因为还有牵挂。
西学柏拉图的理念论
20世纪有研究灵长类动物的动物学家发现:原来区分人类与动物标准之一的“制造并使用工具”失灵了,因为他们发现一只黑猩猩为了去够高处的果实,将一根竹竿咬尖然后塞到另一根竹竿里,将两根竹竿连接起来。这显然是制造并使用工具了,虽然它简单,但也许比人类旧石器时代的工具不会逊色。然而后来又有动物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生起一堆火,在火堆旁放一桶水,人示范将桶里的水倒入火堆将火熄灭。动物对火有天然的恐惧,经过几次学习后黑猩猩下一次碰到类似情景也会用桶里的水浇灭火堆。实验者又在河边生起一堆火,并放一个空桶,黑猩猩不知道用桶去舀河水将火浇灭。原来,工具对人来说存在于“理念”中,而对黑猩猩来说只是“特殊的具体的景象”,是感性的外观。比如一个概念“锤子”存在于人的“理念”,不依赖于具体形状。必要时我们可以把手上戴的表摘下来当锤子使用。有形象的器物是对无形象的理念的模仿。世界上的事物井然有序,是因为理念先于灵魂堕入肉体之前就已经存在。认识事物的过程是灵魂被唤起对于理念的回忆。每一个物种就是一个类别,“类”是个别事物存在的依据。个别的马会死,“马类”将永不消亡。
先秦诸子百家中有一为“名家”,提出过著名的“白马非马”论,它也是“理念”论的发端。只是最终中华民族和历史选择了法、道、儒家,让我们的文化与哲学与西方是如此的不同。
尼采说“所有科学被发现的东西都是早已被塞进理念的框架中,而重新被领出来罢了”。爱因斯坦在晚年想提出统一场论,来涵盖广义相对论,并未成功。这也许是受限于另一伟人提出的“理念”。黑格尔提出另一条历史法则:任何伟大的人一生只能做一件最伟大的事。柏拉图认为:对理念可以展开并进行发展,他的“理想国”是要按照理念世界可以改造感性世界使其更符合理念世界。任何感性世界里的不完美来自于撒旦的朋友(魔鬼)的影响。现在有很多根据理念论(包括推论)制造出来的原本不属于自然界里的物质。比如泡泡糖,人造奶油,西药里的很多新分子结构。中药则是自然界里原有食物的烹调。农业文明在中国曾经发展到了极致,但其“靠天吃饭”的局限阻碍了它继续发展,并在人口增加到一定程度出现了危机。西方理念论发展的产物比如基因工程彻底解决了粮食问题,与之相伴随的是“征服精神”,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精神让西方文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然而在21世纪到来后,这种征服的文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全球气候变暖、恐怖主义、核危机、金融危机等。
因此,世界的目光再次转向东方,人类期望从东方文明、东方哲学中找到新的解决之道。
中西之比较
西方哲学认为理性高于感性。我们曾经所学习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亦如此,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实践到真理螺旋式的上升,殊不知,这根本不是国人习惯的思维模式,因此它永远仅仅停留在教科书中。王德峰老师推崇的一个概念是“性灵”,他认为性灵高于理性。
性灵是想象、直觉和感悟。创造出伟大艺术作品的能力就是性灵。其境界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在中国理性所发现的规则不会被当作生活的基础,而最多只是手段。真理存在于感性之中,逻辑所表达的真理是派生的。真理不能脱离生命情感而存在。人们常说的“你怎么不讲道理呢?”不是指西方人心中的理念,而是“你怎么违背人之常情”。这是理性规范的精神和感性生命的精神之间的对照。
心灵需要被“滋养”。阅历和阅读(中国人文经典)。读儒释道经典的奥秘不是读理性的规范,而是读生命的感受。生活的经验虽然也能积累感受,但它是散漫的。阅读(中国经典)后体会生命感受就是“养性”,它能将生命的感受提高到生命的境界。
西方人的心灵靠基督教来滋养和照看,中国人处处可“养心”,但仍需要“大善知识”来引导,中国历来众多的儒释道家大善知识是国人的福气。
然而当代中国,中国人的精神面临着从所未有的挑战。首先儒家传统赖以存在的家庭结构不复存在。三口之家,甚至更多的单身、丁克家庭里很难体验到儒家的诸多精神。大难之中有大智,这也许是新儒家复兴的一个机会。我们生活在汉语的世界里,中华民族的精神魂魄就不会远去。
以上文章来源国学11期王志同学课堂笔记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