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芪 生姜动态变化的思考
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18g 桂枝18 白芍药18 生姜36 大枣24
条文:
血痹,脉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金匮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黄芪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一方二十五枚)(擘)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如果说要探讨黄芪桂枝五物汤,那么必须回到黄芪生姜的法则去思考。
生姜
《本经》:生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生姜是辛温的,这就造成了它有“出汗,逐风”的药势表达。
黄芪
《本经》:黄耆,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创,排脓止痛,大风,痢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别录》无毒。主治妇人子藏风邪气,逐五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利,益气,利阴气。
黄芪是甘温的,并没有桂枝生姜的辛透之性。黄芪在太阴里面扮演的角色就是能量搬运工,能够补胃虚,能够温卫气,通过甘温的药势来把气血从中焦生发到表上,所以从本质上说黄芪是不能解表邪的,需要配伍桂枝才可以,因为桂枝是辛的,需要反复多次强调四气五味对药势方势的影响。黄芪是从太阴中风的桂枝汤演变过来的,变成桂枝加黄芪汤是因为太阴的本质是津亏液少血弱胃虚,所以黄芪在这里扮演的角色就是利水。至于太阴中风的具体机理以及黄芪的表药作用,以后有机会说。
这个利水要绝对区分与淡渗药的利水,如猪苓茯苓泽泻。正是因为它的药势是走表的,所以它可以去除掉太阴中风表上的水。如“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这都是太阴的效应,而不是如后世单纯的理解为黄芪只是作为一个排脓药,这些痈疽败疮对于六经来说就是太阴病在表上的废水。只有理解了什么叫太阴的废水才能理解黄芪的效用,才能够用药势来去治病,而不是用特异性功效去治病。所以什么,在桂枝加黄芪汤,黄芪桂枝五物汤里面我们都可以见到有黄芪配伍生姜的法则去治水了。因为对于里位的淡饮来说生姜就是大药,本来就是由内走外的,而对于淡饮冲逆到表位来说,黄芪➕生姜就是一个固定的搭配,二者都是温升的药性,所以这是不可更改的。同时也是解表的必备。因为太阴病的人鼓动气血的能力是退化的,同样是太阳病和太阴病的中风的桂枝汤,治疗目的是不一样的,因为机理就有差别,一个卫强营弱,一个卫弱营弱,所以有黄芪的法则,这个后面再说吧。
所以在最开始的桂枝加黄芪汤里面,是治疗多余的太阴水饮的,然后再延伸出了血痹的黄芪桂枝五物汤。二者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关键点就在于能不能理解这个生姜翻倍的问题。因为生姜翻倍意味着方势会更走上,意味着桂枝➕生姜➕黄芪去解表散风排水的力度会更大,同时是把甘草去掉的,进一步证明这个方子是想去治疗表上的血痹和水饮的。一般是在使用五物汤以后转成桂枝加黄芪汤的。因为伤寒就是先治表后治里,两个方子相对而言就是有表里区分的,又比如越婢汤和越婢加术汤也是有表里区分的。
如前段时间治疗的一个病人,每天早上起来都会腰背麻木牵涉下肢,导致下床走路都得扶着走,但是活动开来了以后一整天都没事,甚至坐着打一天的麻将都不会有问题。这就是到了晚上卫气入里,在表上的温煦推动功能不足,产生的表位血痹,她的四诊几乎没有问题,以前是个运动员,健康的很,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身体如此。服用三剂黄芪桂枝五物汤就基本好了。所以要深刻理解黄芪➕桂枝汤在身体上发挥的效益,以及如何通透的看人体,而不是知道某个经方对某某病有特效。
这篇文章想探讨的其实还是黄芪桂枝五物汤在往芪芍桂酒汤的传遍过程中去掉生姜的问题,以及在伤寒延伸方中芪芍桂方阵没有生姜的问题。无论是桂枝加黄芪汤,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建中汤,里面都少不了这样的绝对配伍。
在芪芍桂酒汤里面出现的黄汗病实质是虚热转实。太阴病就是有虚热的,这个虚热是可以用芍药甘草的养营法和桂枝黄芪的阳旦法去除的,跟李东垣的阴火是有相似之处的。但是一旦这个虚热化热了以后是要用苦酒去除的。
苦酒在太阴病里面扮演的角色就是去涌泄虚热转实的湿热,能够在补津液的基础上去清解涌泄,完全不是后世的醋。所以在有化实的基础上,表邪不解,仍然需要用桂枝白芍,因为这个是湿热,不适合用更加助热的生姜甘草汤,用苦酒去代替。
但是以下,我认为是有问题的。
在芪芍桂酒汤后面的传淋方中,如
千金芪芍桂芩小豆牡蛎汤
黄芪 白芍药 桂枝 黄芩 赤小豆 白蔹 炮附子 牡蛎 清酒
千金芪芍桂瞿小豆汤
黄芪 白芍药 桂枝 瞿麦 赤小豆 麦门冬 白蔹 当归 川芎 清酒
这样的方子是没有完整的黄芪➕生姜➕桂枝➕白芍的组合的,所以我认为是不够完善的,因为是在太阴中风的基础上向里位传变,也就是表不解的情况下传到更加里位,但是通过伤寒原始方的推断,我们如果真的还想在兼顾表的基础上去治里位,是应该要补足生姜法的。苦酒已经被清酒替代了,清酒是什么,是更靠近甘味的药,涌泄湿热的效果不突出,说明整个方子的方势就是解表➕补益,不应该没有津血大药生姜。
传虚劳方,如
小品黄芪汤
黄芪 桂枝 白芍药 炒甘草 生姜 大枣 黄芩 当归 生地黄 麦门冬
传水血同病,如
千金黄芪桂枝半夏汤
黄芪 桂枝 半夏 前胡 人参 炒甘草 当归 白芍药 五味子 麦门冬 细辛 茯苓 生姜 大枣
因为没有这样的生姜法则,整个方势会处在一个半尴尬的状态,因为芪芍桂受到血药的牵制,走上去吧也解不透,想兼顾血分吧也不如当归散,当归芍药散这样那么透彻,所以就应该在绝对立法的基础上,治疗表里合病,黄芪建中汤就是最好的例子。所以这些伤寒补遗方还是有一些缺陷的,但是深刻理解了倒是能自己去权衡。所以在补遗方里面一下子又有生姜一下子又没有,说明是有缺陷的嘛。上面那个案子如果单纯用桂枝加黄芪汤,效果应该是没那么快的,因为生姜翻倍的缘故导致方势被抬高,表位的血痹也就除得快了。通过前后的对比,应该也更深刻的认识了黄芪➕生姜的重要性。
所以啊,在有血痹的黄芪桂枝五物汤证的情况下,出现了太阴的虚热转实的情况下,是可以加上苦酒成为“黄芪桂枝六物汤”的,因为人体就是动态的过程,经方只是解读某个阶段的具体病证,加减法预示着这之间的传遍,当然了,加减法肯定不是后世的药物堆积,那非常的肤浅,而是根据经方的津液生理病理传变去加减,做到真正的在这个经方规则里面游刃有余行动自如,我想应该才是追求。经方是有规则的,但总是被大多数人忽略或者是被自以为是牵着走,一言难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