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巴格达犹太社群的音乐视域 (二)——《以色列传讯报》(1938~1941)初步研究
作者:汤亚汀
内容提要:文章是对上海巴格达犹太人报刊《以色列传讯报》的初步研究,专注于1938年10月至1941年10月这一时段。作者将其所刊文章分作四大类研究,即:国际乐讯与音乐文论;上海租界跨社群的犹太音乐活动;德奥犹太难民参与的宗教仪式音乐表演;德奥难民在租界的欧洲艺术音乐活动。文章旨在通过以上研究探讨巴格达犹太人反映在其媒体上的音乐视域;进一步补充完善上海犹太人音乐生活的全景景观;以巴格达犹太人的视角来看德奥犹太难民的音乐生活。
关键词:民族性;宗教性;政治性;精英性;双重身份认同
原载于《音乐艺术》2018年第3期
(续)
02
上海租界白俄犹太社群或跨社群的音乐生活
这一时段有关其他犹太群体参与欧洲艺术音乐生活的报道仅有5篇。现分别作以下简介。
白俄犹太裔女钢琴家阿达·勒沃夫音乐会 勒沃夫(Ada Lvoff ,后以夫姓布朗施泰因/Bronstein/出名1916~?)俄罗斯籍犹太人,出生于哈尔滨,后去天津,1930年代末定居上海,入国立音专学习,后任母校钢琴教师,曾任傅聪的家教。[i]对其独奏音乐会(1940.12.20)以及与工部局乐队合作的音乐会(1939.6.9)计有两篇乐评报道。她的钢琴独奏专场曲目相当广泛,从巴洛克到浪漫主义再到现当代作品都有,包括:巴赫、李斯特、萧邦、拉赫玛尼诺夫、斯克里亚宾、阿尔贝尼茨、法里亚、拉莫、当德里厄等。5月14日与工部局乐队合作的星期日音乐会,她与工部局乐队合作演奏贝多芬G大调第六钢琴协奏曲。后一篇以“音乐会:第六钢琴协奏曲”为标题的报道如下:
上海观众知道可以从这位富于才华的音乐家那里听到什么,他们以满座来回应她,这证明了她那日益增长的名声和观众对她的喜爱。勒沃夫小姐极好地演绎了这部协奏曲,尽管这三乐章里处处都是难点,而这恰恰尽显了她灵巧的指法,尤其是在克拉拉·舒曼的华彩段里,对其结构与音域的处理令人惊艳。
贝多芬早期的协奏曲类似于莫扎特的协奏曲,但贝多芬最后两部协奏曲思想深刻,处处都是抒情华美的段落,要求音乐家的才气将之表现出来。勒沃夫演绎这部辉煌的作品完全胜任,我们相信下一演出季她还有机会一展身手。
以下全文译出该报三年中唯一一篇详尽的专业性乐评,标题是“钢琴个人专场”。
兰心大戏院12月9日晚上成为众人关注的中心,此时勒沃夫小姐为一小批有鉴赏能力的观众举行独奏会。鉴于这场音乐会结果证明是本演出季最突出的一场,人们很惊讶地注意到,上海音乐会观众对这一场音乐会原先并不在意,没想到这一场音乐会可能给他们带来那么完美纯粹的快乐。
过去我们常说道:她演奏时那丝毫不做作的文静舞台风度,完全没有矫揉造作、分散观众注意力的强烈动作,而是鼓励观众专注于她对作品的诠释。这次我们满意地注意到她能够完全自信地处理作品的难点。
她对于自己曲目的挑选编排,几乎无可挑剔,实际上我们只能赞扬她的预见,给予观众一套多样化却很平衡的曲目,而那突出了她的技艺强项。我们也很满意看到她对力度的掌控力,以及踏板运用很到位。事实上,从巴赫-李斯特的“A小调序曲与赋格”的第一个音起,直到最后肖邦的那组曲子,我们就感到了她触键的自信和对细节的精确把握,表明她之前作过精细的练习和准备。这一晚上最令人满意的是李斯特的一组乐曲,在这一最佳风景线围绕中最突出的高潮是“B小调叙事曲”。该曲的演绎中,音色丰满,分句清晰,让人足足地欣赏那些一浪又一浪的大高潮。第二个高峰是根据文艺复兴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诗歌意境而创作的三首歌曲改编的奏鸣曲之一(Tre Sonetti di Petrarca),让人觉得处理得很美。若非想到帕德雷夫斯基(I.J.Paderewski,波兰钢琴家暨作曲家)的辉煌演绎——对力度的处理将此作品提高到成为一件绝佳的工艺品的层次——”F小调音乐会练习曲“本该完全令人满意。
戈多夫斯基(L.Godowsky,美籍波兰钢琴家) 的改编版在于对位效果和精致的复调,那几乎无法超越,而在勒沃夫小姐手下,那成为美好的东西。她演绎了拉莫的《悲歌》(Elegie),强烈动人、像似发自灵魂的声音,而对当德里厄的《随想曲》处理犹如如蕾丝般的细腻。拉赫玛尼诺夫、斯克里亚宾、阿尔贝尼茨、法利亚的作品展示了钢琴家多面的才能。诠释最令人失望的是肖邦的一组乐曲,之所以不能令人满意,不是因为处理水准不像其他作品那样高,而是因为缺乏对作曲家意图的把控,让人觉得缺失了什么。但总体看,这场音乐会值得一看,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再欣赏她的非凡技艺。
白俄犹太裔钢琴家伊特基斯 伊特基斯(Leo Itkis) 来自哈尔滨“马迭尔旅店”(Moderne) 管弦乐队,后加入上海工部局乐队,其名字经常出现于工部局乐队乐手名单上;他还兼任过上海俄罗斯歌剧与轻歌剧团指挥。“传讯报”(1941.1.24)仅在“社交与人物”专栏有短短五行字的简讯报道:12日在兰心大戏院,伊特基斯参加工部局乐队音乐会,担任意大利作曲家卡塞拉(A.Caselle)为钢琴与乐队而作的《斯卡拉蒂主题曲》(Scarletience)的钢琴独奏,非常成功,云云。
租界其他跨社群活动的报道
国际救济欧洲难民委员会(Komor Committee)设置难民牛奶基金,为此捐款而于11月29日假虹口河滨大楼(Embankment Building,难民临时救济中心)举办的音乐会-综艺演出(1939.11.10),有本地音乐家演出,仅较为详细报道了一个残疾儿童音乐家演奏舒伯特小提琴曲《圣母玛利亚》,并同其父合作表演四手联弹钢琴根据法国作曲家埃罗尔德(Hérold)歌剧《泽姆帕》(Zampa)选段改编的钢琴曲。其他节目只是未加说明地列举出:计有两部小品,“外滩河滨游吟歌手”(Embankment Troubador)的音乐剧《加州桔园》(Orange Grove in California),以及“四人”(Four Guys)组合的节目等。
上海阿什肯纳兹犹太复国会(SZA)(卡迪玛)举办光明节舞会暨芭蕾-歌剧-轻歌剧选段演出(1939.12.8)。假法国总会举行第20届年度光明节舞会。该季最有意思的舞会,一套有意义的节目包括同本地歌剧、轻歌剧、芭蕾舞演员的合作。收益将在犹太民族基金会和本地犹太教育救济会之间分成。
有关白俄犹太裔作曲家阿甫夏洛穆夫中国风格的作品及其音乐会的简讯报道(1940.4.19)。为舞蹈家斯拉维纳-布朗和印地拉-戴维(Slavina-Brown and Indira-Devi)个人舞蹈专场作曲, 4月18日演出于兰心大戏院。
伊特基思与约阿希姆琴行开业广告(1941.3.21),与前述俄犹伊特基斯合作开业者的奥托·约阿希姆(Otto Joachim,1912~?)是德国犹太难民中提琴家兼任他自己组织的一支犹太乐队的指挥。这家琴行兼售乐谱,开在迈尔西路(今茂名南路)兰心大戏院斜对面。[ii]
甚至还简要报道了犹太社群以外跨社群乃至跨宗教跨民族的音乐活动,如两次讲座:英籍犹太钢琴家莱维斯(John Hazadel Levis)的讲座及音乐会,三年内开过两次,一次是1940年1月12日,“优雅的中国音乐及其贡献”,地点今南京西路静安寺西侨上海基督教青年会(Foreign YMCA)(1940.1.9)。另一次是同年12月19日,音乐会讲座“中国的音乐艺术”,亦在西侨基督教青年会,由中外音乐家独奏及合奏(1940.12.20)。莱维斯战前战后都曾在沪举行过音乐会,二战中被日军羁押在犹太虹口“隔都”,但幸运的是,隔都里有架钢琴可供他练琴。[iii]
三篇对白俄犹太人音乐会的报道,其中尤为关注勒沃夫的演出,给予较长篇幅,但不同于其他犹太报刊的乐评(如德奥难民的《上海犹太早报》),“传讯报”仅描述她个人的表演,而对于与之合作的非犹太人的工部局乐队的演奏以及音乐会的其他曲目的表演却只字不提,对伊特基斯的演出报道也是如此。可以说只关注犹太族群自己的圈子。
可以说巴格达犹太社群难得关注本地犹太音乐家的演出,更不用说关注本地犹太圈子以外的演出或活动(如工部局乐队,但上述讲座是一例外),与前述第一部分涉及世界级音乐家的内容比较,也反映了其文化艺术上认同欧洲艺术音乐的精英取向与内向的族群取向,即主要关注世界级的音乐家及其演出。此外,同上述《上海犹太早报》相比,鲜有音乐广告。
03
简讯一:德奥难民宗教仪式音乐 [“社交与人物”专栏 (Social & Personal)]
这一时期有6篇这方面的报道,2篇关于领唱罗滕贝尔格的活动,3篇关于阿哈龙会堂的德国犹太难民哈佐米尔男声唱诗班(据说其水准在当时的上海“首屈一指”[iv]),1篇报道了一场民间音乐音乐会。
来自柏林的领唱罗滕贝尔格(Haim Samuel Rothenberg),“就职于上海俄罗斯犹太人的摩西会堂(1939.6.9),曾担任柏林阿达斯·以色列社区会堂领唱31年。这次指挥了拉结会堂逾越节仪式,歌唱音色低沉圆润。其在五旬节(Shabuoth,或译为‘七七节’)的表演也很受欢迎。”
罗滕贝尔格领唱去天津任职(1940.2.16),“一年前来沪,就聘于俄犹阿什肯纳兹社区领唱以及负责监督犹太教饮食律法,他的演唱深受上海社区他的崇拜者的欢迎。但可以说,上海的损失亦是天津的收获。”
阿哈龙会堂新的德犹哈佐米尔(Hazomir)合唱团成立,每周五晚演出(1940.2.16)(该会堂系哈同1927年为纪念其父而建,原址:今虎丘路)[v],该报有如下报道:
阿哈龙会堂祝贺上海犹太人为安息日前夜合唱仪式和会众娱乐建立了哈佐米尔唱诗班,由12位德犹歌手和2位独唱组成。他们训练有素,娴熟有力地演绎了莱万多夫斯基(Louis Lewandowsky,1821~1894,德国犹太教改革派作曲家)[vi]这样的会堂音乐大师的作品。鉴于他们如此受欢迎,我们不妨建议扩大他们在我们社群的音乐生活中的表演范围,这样可以吸引不来会堂礼拜的人也能来欣赏这一合唱仪式。
另有一篇报道了阿哈龙会堂德犹哈佐米尔合唱团演出的曲目,那是在塞法迪犹太学校安息日前夜举行的仪式音乐会(1940.2.16)。时间是1月7日,曲目计有:亚卡尔(Yakar);玛·亚卡尔(Mah Jakar); 亨德尔清唱剧《弥赛亚》之合唱《哈利路亚》;扎哈尔蒂·伊亚克(Zaharti lakh,直译:“闪亮的沼泽地”);美国作曲家伯恩斯坦为管风琴伴奏混声合唱与领唱作曲的《主,我的上帝,保佑我们宁静地躺下》(Hashkivenu)。以上5首合唱作品中,除巴洛克时代的亨德尔和当代的伯恩斯坦外,另3首未见任何相关信息,但其风格跨度之大,已可见一斑。
之后每逢安息日前夜(周五晚上)都会在阿哈龙会堂举行合唱晚仪式,由德犹马丁·爱泼斯坦(Martin Epstein)指挥、俄犹会堂高级领唱塞缪尔·安特曼(Samuel Antman)领唱,会堂不惜代价提供暖气,故参与者众多。
领唱俄犹安特曼及由德犹爱泼斯坦指挥的阿哈龙会堂德犹哈佐米尔合唱团,假塞法迪的拉结会堂举办阿什肯纳兹社区的逾越节仪式演出(1940.5.17)。
安特曼及其哈佐米尔合唱团将于12月28日在塞法迪犹太学校礼堂举行犹太民间音乐的音乐会(1940.12.20),这是三年里唯一可见的民间音乐演出的报道。
集中报道——虽然都是较短篇幅——来自柏林的领唱罗腾贝尔格和巴格达犹太人自己的阿哈龙会堂新成立的德犹哈斯米尔合唱团的演出与曲目,凸显了该社群以会堂为中心的日常活动倾向,表现出其宗教性。同时也表明了以音乐打破教派的藩篱,实现了跨教派(自由派和正统派)和跨族群(巴格达、俄罗斯、德奥犹太社群)的联合。
这三年不见对巴格达犹太人自己的宗教仪式表演的任何报道。而在1938年之前,还是有些较为详尽的报道的。而且提及的宗教场合仅有安息日(未见最重要的犹太新年仪式),民俗节日仅提及逾越节和五旬节,所有这些都仅有简短报道。[vii]
注释:
[i] 简介参见唐培杰、许步曾等:《上海犹太人》,上海三联书店,1992。刘欣欣,刘学清,《哈尔滨西洋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ii] 参见唐培杰、许步曾等:《上海犹太人》,上海三联书店,1992。
[iii] 参见汤亚汀:《帝国飞散变奏曲:上海工部局乐队史》,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
[iv] 参见汤亚汀:《上海犹太社区的音乐生活》,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v] 同[iv] 。
[vi] 同[iv] ,第69~70页。
[vii] 汤亚汀:《上海犹太社区的音乐生活》,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各章的宗教仪式音乐部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