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吴博:慕课进课堂,教师最关键
“教师的教学习惯要变,他要跳出原本的心理舒适区,重新适应,重新定位,努力融到现在这个生态里边去,这是必须跨越的一步。”
吴博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教学研究室、爱课程中心主任
“国内对慕课的认识正在趋于理性,最主要的原因是从一开始的远距离发展到了现在的零距离。”接受采访时,爱课程中心负责人吴博说。
吴博认为,在国内,人们对慕课的认识经历了从“很美”到“比较美”的转变。“2012~2013年,慕课横空出世,它看起来足够的美,被寄予各种厚望;2014~2015年,慕课一时间风生水起,离它近了,挨着看很美;2015~2016年,慕课被更多地应用,用起来比较美。”
资本的撤退也是慕课回归理性的一个原因。从2013年资本大规模进入,到2016年逐渐撤出,慕课的功利性色彩正在减弱。针对此,吴博说,教育本身有其特殊规律,任何试图改变这种规律的想法和做法都会在现实中败下阵来。“
教育慢工出细活,无论是慕课还是信息技术都可以参与到教育中,但无法改变教育的规律,只能去适应教育规律、优化教育。”
在吴博眼中,现在是慕课融入大学课堂,促进课堂重构的好时机。课堂的重构是指在信息技术的参与下,课堂由“教”的范式向“学”的范式的转变。“在信息技术的参与下,课堂的重构是迟早会发生的,慕课是一种可以推动重构发生的要素。而且,前期各种尝试和应用,慕课与课堂的结合有了更丰富的经验。”
慕课刚出现时,人们期待而又担心的一件事情是:慕课对高等教育产生革命性变革。既然这么多高质量的课程可从网上获得,完备的人才培养环节也可由线下复制到线上,那么,实体大学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吴博没有这种担忧。对于在线教育先驱密涅瓦大学革命性的教学模式,吴博觉得这是一种试验。“实体课堂取消,教师在网上授课的经验来自何处?如同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实体经济都不复存在,电子商务还能好吗?换言之,老师的根在哪里?教育的本在哪里?”
吴博觉得,教育在中国被全民关注,一种新的并且愈演愈烈的趋势是,家长们把教育作为一项投资,每个人都在谈论教育,每个人都在批评教育,但正如人们对银行的各种服务有诸多不满但也绝不希望银行倒闭关张一样,人们对教育机构的态度也是如此。因此,慕课不会取代高等教育实体,但慕课可以融入高等教育中,从而催生高等教育形成一种新的教育生态。
吴博认为,慕课参与下的大学课堂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在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中发挥作用?
他觉得,慕课要进课堂的关键是教师。教师永远要和学生处于同一个频道,知道学生的需求,满足和引导学生学习。“教学重构,最重要的是教师习惯的重构。
过去几年中,我们强调了慕课的制作技术,强调了慕课的传播效应,但却忽视了课堂定位和教学设计,而这是当下真正重要的。教师的角色如何配置,他如何基于慕课对课堂进行重新设计,这对教师挑战很大。要跳出原本的心理舒适区,重新适应,重新定位,努力融入到现在这个生态里,这是必须跨越的一步。”吴博说。
本文刊载自《中国教育网络》杂志2017年4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