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之争,梨是南方的好吃,还是北方的好吃?

长锈斑的“翠冠”
桌子上还放着一盘“翠冠”的样品,模样确实难看,就像一个美人的脸上长了一片片的色斑,让我没有任何品尝的欲望,不过脑海中还是想起昨天在丹阳绿舟农场时尝到的“翠冠”的味道,肉质细腻,汁液丰富,糖度接近13%,这样的口感在今年雨水多、早熟梨品质普遍下降的大背景下显得出类拔萃。
老板吴建明把功劳归于苏南的气候优势。
他是江苏常州人,在上海做生意,一次偶然的机会在老家遇到一位在常州批发水果的砀山人。闲聊中,砀山人告诉他在常州种了180亩的梨园,这让从来没有接触过农业的吴建明感到很奇怪。在他的印象中,砀山才是种梨的天堂,怎么会跑到苏南来种梨?砀山人告诉他,同样是“翠冠”,砀山的收购价是1元/斤,浙江的收购价是2元/斤,常州的收购价是3元/斤。
吴建明(右)在与窦永敏交流
“我踏入这个行业就是因为他这句话,让我觉得我们这个地方种植‘翠冠’是有先天优势的。”吴建明对我说:“相比之下,我们这里的糖度要比海宁高,然后海宁的糖度又比安徽砀山高,这是真实存在的。但具体什么原因,我不知道,因为我不是专家。”
“你觉得是什么原因?”我问吴俊,她是专家。
“梨属于温带果树,喜欢冷凉气候,越往北,越适合它的生长;越往南,雨水越多,昼夜温差越小,越不利于糖分的积累,任何品种都是这样的。但我觉得浙江跟这边的降雨、日照和温差都是比较类似的,差别不大。”吴俊似乎并不认可吴建明所说的地域优势。
单就南北来说,吴俊刚才的解释也不成立,因为安徽砀山在苏南的北面,紧挨苏北,按理说品质要比苏南好才对。但事实相反。
俞美良(左)在海宁梨园
“天气预报我经常看。”俞美良补充道:“这边的降雨量要比海宁少了10%~20%,温度倒是相差不大,冬天一般相差1度,最多2度。”
“你承认这边的‘翠冠’比海宁的好吗?”我问俞美良。他是土生土长的海宁人。
“这个倒……。”一向快言快语的他忽然变得支支吾吾。
“不承认吧!”我笑着说。我也不承认,我原来的试验园里产出的“翠冠”也毫不逊色。
“我们浙江梨种不好,原因在哪里?在你们台州人。”俞美良缓过神来,对我说:“台州人在我们海宁种梨,每亩的施肥量700~800斤的复合肥,还要加尿素,这样的梨能好吃吗?肯定不好吃。不好吃的关键原因是化肥施得太多。”
工人在撒施化肥
俞美良还举了一个施肥量更大的产区——浙江武义,没有棚架,重修剪,打PPO或多效唑控梢,每亩化肥用量达到1000多斤。
“你一亩地的化肥用量是多少?”我问道。
“200斤。”俞美良说。
“我所有的化学肥料加起来不超过50斤。”窦永敏说了一个更低的数据。
我似乎找到了影响品质的根本原因,除了化肥用量过多,“还有一个原因是早采。”
“对,前期价格高,大家都早采。”俞美良说。
“越往南的产区,早熟的市场优势越明显,种植者就越容易采青、促早。”我的思路愈发清晰。
我原来在体制内做的主要科研方向就是通过大棚栽培来“突出早(熟)的优势,解决(台)风的问题”,后来发现用这种高投入的方法生产出来的高品质“翠冠”在市场上干不过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促早并早采的“翠冠”,所以梨大棚栽培一直没有产业化。
大棚栽培的“翠冠”
“我觉得早采对整个梨产业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吴俊感叹道:“像蔺经培育的‘苏翠1号’的成熟期已经比‘翠冠’更早了,我真担心这个品种到最后也是早采。”
“‘苏翠1号’早采对品质影响大不大?”我问蔺经。
“翠冠”普遍早采得益于它与生俱来的低酸特质,不像其他品种在未成熟时酸涩难以入口,而“翠冠”早采最大的差异只是糖度低。
蔺经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先讲了一通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口感差异。南方人口味淡,水果要求甜而不酸;北方人口味重,要求酸甜适口。而蔺经却是一个在南方工作的北方人,所以他强调梨的口感中要有适当的有机酸。

蔺经(左)在烨佳梨园查看“苏翠1号”的成熟情况

“但是有机酸含量高的品种往往不能早采,早采了它就有酸味,有酸味南方人就接受不了,再好吃的品种只要有酸味肯定不行,所以只有南方人育出了没有酸味的‘翠冠’和‘翠玉’,这对我们来说根本就没有味道。”
“‘丰水’的有机酸含量高一点,所以会带一点酸味,而‘翠冠’是纯甜的。”吴俊举例道。她也是北方人,难怪他俩都很喜欢“丰水”的口感,但我却无感。原因就可能我是南方人。
“我觉得南方人育成的‘翠冠’的品质是没什么问题的。”我笑着对蔺经说:“你的口味是中年老男人的口味,小孩子和小姐姐们肯定喜欢甜的、没有酸味的口感。”
我想起蔺经还是陕西人,在全国这么多菜系中,我最受不了又咸又辣的陕西菜,重口味啊!
南方早熟梨的主栽品种——“翠冠”
“不是的,纯甜的品种在北方种品质会更好,会更甜。但在南方就不行,因为南方他要抢早啊,一抢早就导致更没味道了,所以越是纯甜的品种在南方会种得越不甜。”蔺经争论道。
其实,市场早就给出了答案,“翠冠”以其无可争辩的市场份额奠定了其“南霸天”的江湖地位。
“如果是相同品种,苏南和苏北相比,哪个地方的品质会好一点?”我又回到最初的问题。
“苏南的栽培水平高啊!”蔺经快言快语:“这是很显然的,苏北的栽培水平跟苏南是不能比的。”
蔺经(中)和窦永敏(右)等人在丰之源梨园
“假如窦永敏到苏北去种梨,你觉得哪里的品质好?”我问得更细致些。
“那肯定苏北好。”蔺经指着窦永敏说:“他到苏北种,肯定苏北好。”
“我种了这么多年梨,从来没关注过多少产量,也从来没关注过市场的价格,我就关注品质,关注有没有回头客。”窦永敏说。
“今年卖了多少钱你知道的吧?”我开玩笑道。
窦永敏笑着说:“那知道的,但多少产量真的不知道。化肥用得多,产量提高,品质下降;有机肥用得多,品质提高,产量下降。我选择的是品质。”
生草栽培的梨园
这就相当于一个产量和品质的控制阀门。回想在座的几位获奖果园,包括来自浙江的几家梨园,走的都是生草栽培、重施有机肥、少用化肥的技术路线。
我瞬间释怀。
无所谓南北之争,只要理念正确、品种合适、技术到位,无论南北都能种出高品质的梨来。

(未完待续)
2020年9月3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