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清流道光县志(卷首 城池图说)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首 城池图说)
原创 阅读者:张水藩 文史随笔读
原文:
城池图说
城池之设,所以保障人民,防御盗寇也。清流县辟于宋,而城未必筑于宋。考其时,只有子城周二百丈。门有四:东曰“迎恩”,西曰“登瀛”,南曰“平陂”,北曰“拱辰”。绍兴间,寇发。无险可恃,邑人大恐。郑思诚纠集流散,以兴版筑。岁久湮圮,但存故址。
元末,红巾之乱,邑人陈有定因南山之险,垒石为城。城仅弹凡,而山尚占其半。形肖荷包,东西两桥如左右带。又堪舆家言为“渔翁撒网”。南顾楼像人形,而形圆似网罟,登高视之,无有异也。
至明季,沿河城道皆为民居,惟南门城楼犹存。天顺间,知县吴中清开故址,民便之。未几,中以忧去,民复侵焉。正德四年春,流寇攻破宁化。知县林湜多方设备,计沿河城四百四十丈,寨城四百二十余丈,运石增高六尺。仍于每丈筑垛子三座,共计三千余垛,粉饰完固。意当日彻桑捋荼,岂有余力。乃曾几何年,广寇窃发,攻掠各县。城垛半塌,器械罔存。署县通判戴旦,据邑民条陈,疏通马道,瓮砌垛眼,以便守御。又增设窝铺一十二所,敌楼一所,额曰“南顾”, 民赖保障。隆庆六年,知县桑大协以“南顾”改为(据原版补:改为两字)“来薰”。万历二十九年,知县蒋育馨虑城卑可逾,复运石增之。至三十九年,来薰火,知县方兆麟重建,更名“南台”。未几复火,署县同知黄色中、知县邓应韬重建、匾为“南薰楼”,额书“卷阿解阜”。崇祯五年,邑人光禄丞荚华先,因沿城马道崩坏,捐金修砌。十年,邑人龙川令伍仪捐资,铁裹五门。
岁乙酉,广寇环攻六昼夜。邑人两浙学道李于坚、兵部职方司主事李言、贡生邹观龙、邹观夔集邑之殷实而精武艺者,仿昔日林湜守御之方。出厚资招募数百人,日夜登城巡视。又统民间游兵协心救援。而流寇辟易,生民安堵。我朝神武昭布,增兵驻防。规制虽间有添设,而形胜仍昔,未之或改,不可谓非前人之力。
予士俊,承乏斯邑。见夫因山为城,群蜂若砺;因河为池,一水如带,此固可恃以守也。至若绿嶂千重,青山万转。讵不谓归飞之鸟,群翼竞来;企木之猿,众臂相接,可恃以无虞。然而嵬嵬层雉,汤汤天堑,委而去之者,不可胜纪。是何故欤?诗云:“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孔子云:“礼义以为千橹。”
吾愿清民恃德不恃险,斯守土之幸也夫,斯守土之幸也夫!
王士俊原题
张水藩读文:
城池图说
建立城池,是用来保障百姓安全,防御敌寇和强盗的。清流县开辟于北宋,但城池不一定筑于北宋。考察那个时候,只有个小城,城周围二百丈长。有四个门:东边的门叫“迎恩”,西边的门叫“登瀛”,南边的门叫“平陂”,北边的门叫“拱辰”。绍兴(1131-1163)年间,土匪发作。清流没有天险可依靠,县里人惊慌失措。知县郑思诚招集逃亡到城关的闲散人员,让他们动工用土版筑城墙。岁月久远小城已经坍塌湮没,但是原来地址还存在。
元朝末年,红巾军起义天下大乱,清流人陈有定凭借南山的险要,垒石为城。清流城仅有弹丸之大,而山还占半个城。有人说清流城形状像荷包形,东西两座桥像左右两条带子。还有风水先生说清流城是“渔翁撒网”形。南山顶上的南顾楼像人形,而城形半圆像手撒网,登高处看去,还没有不像的地方。
到明朝,沿河边的环城路都成了百姓的居所,只有南门城楼还存在。明朝天顺(1457-1465)年间,知县吴中把环城路故址清理开,百姓往来方便了。没有多久,吴中因为丁忧去职,百姓又侵占了环城路。明朝正德(1510)四年春天,流寇攻破宁化县城。知县林湜从多方面设法准备,清流城沿河城墙有四百四十丈,靠山寨城墙有四百二十多丈,知县林湜组织百姓运来石头把全部城墙提高六尺。还在城墙上每一丈长筑三座城垛,共计三千余垛,并加以粉刷完固。想象当日早做准备的辛苦劳碌,已经是竭尽全力了。才没有几年,广东土匪暗中发动,攻打掠夺各县。许多县城垛倒塌大半,器械也有没有了。汀州通判代理知县的戴旦,根据清流县百姓送来的分条陈述呈文。进行疏通马路和修筑附城,砌好城垛眼,以便守御。又增设一十二所临时的营寨和瞭望楼一座,瞭望楼牌匾上写“南顾”,百姓因此获得保障。隆庆(1573)六年,知县桑大协把“南顾”改为“来薰”。万历(1602)二十九年,知县蒋育馨考虑城墙矮小容易翻越,又运来石头增高城墙。到万历三十九年,来薰楼被火烧了,知县方兆麟重新建起,改名为:“南台”。没有多久又被火烧了,代理知县汀州同知黄色中、知县邓应韬重建,匾上写“南薰楼”,门上写“卷阿解阜”(意思是:要求贤用吉士,做官的要为百姓排忧解难。)。崇祯五(1633)年,清流当过光禄丞的荚华先,因沿城马路崩坏,捐金修砌。崇祯十年,清流当过龙川县令的伍仪捐资,裹了五个城门的铁皮。
明末清初乙酉(1645)年,广东土匪从四面八方进攻清流城六个昼夜。清流人原两浙学政李于坚、兵部职方司主事李言、贡生邹观龙、邹观夔集中清流县家道殷实而且精通武艺的人,仿照以前知县林湜守御的方法。出高价招募几百人,日夜登上城墙巡视。又统率民间义勇兵齐心协力支持救援。结果这些流寇退避了,老百姓终于又能安居了。我大清朝军威神武并明白地宣示,同时增派兵力加强驻防。规章制度虽然陆续有增加添设,但形胜仍然还是以前的样子,没有做过什么变动,不能不说是前人的贡献。
我王士俊,暂任清流这个地方的知县。见到清流沿着后山来势建城,周围的群山像砺石高耸;顺着清流河做成壕沟水池,一水如带,这确实可以凭借它守城。至于像绿树如嶂而千重,青山如走而万转。怎么不说像:回窝的鸟儿成群飞来,翅膀接着翅膀;想去爬树的猿猴,手臂连着手臂。这确实可以凭借它而无忧无虑。然而高耸层迭的城墙,还有水势浩浩滔天的天然壕沟,历史上抛弃这样的城而去的,算也算不清楚有多少。是什么缘故呢?诗经有一句“雄壮勇敢的武夫,是公侯们用以捍卫疆土的人。”孔夫子说:“行礼义可以抵千万张盾牌。”
我希望清流的百姓更多依赖道德而不是依赖山城的险要,这才是守这片土地之人的最大幸运,这才是守这片土地之人的最大幸运啊!
王士俊原题
读后: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首 城池图说)
清流城关地形在冷兵器时代,应该说是很理想的易守难攻的,但是王士俊却告诫清流人“吾愿清民恃德不恃险,斯守土之幸也夫,斯守土之幸也夫!” 应该说是比较有眼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