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 · 王羲之《墨迹合集二》

《圣教译》全名《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又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等,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

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二月,玄奘法师在印度求法十七年后,携梵本佛典到长安,太宗见之甚喜。玄奘奉命于当年三月即居译场弘福寺从事诗经。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太宗亲自为之撰序,皇太子(李治,后为唐高宗)作记,此序和记与太宗徐敕、皇太子笺答、玄奘所译心经,由弘福寺沙门怀仁从唐内府所藏王羲之书迹及民间王字遗墨中集字,历时二十余年,于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刻成此碑,全称为《大唐三藏圣教序》。碑高九尺四寸六分,宽四尺二寸四分,行书三十行,每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惜今已断裂,现存西安碑林。

释怀仁传为王羲之后裔,尤善王羲之书法,唐人敬重王羲之书法,而且在当朝大量采用摹写(包括双钩临摹)和集字刻碑两种方式传播,当然摹写不是唐代的发明,可集字却是当时别开生面的首创。

《集王书圣教序》以其姿媚的整体艺术风格向我们展示出了端庄又流丽,刚健含婀娜的美韵。在刀匠加工后的碑刻中,依然看到了王书瘦挺刚力,极具王羲之书风,不像《兰亭集序》经过临摹后相对表现得更柔美。《集王书圣教序》给了我们另一种一窥王书风采的途径。

在整个集字过程中,为了避免大量雷同的字,所以采用了行楷、行书、草书等杂组的方式,这样大胆的组装难免局部有些不协调,即便如此,也不能阻挡碑刻王书的艺术风韵,而且在这样的相间中我们更能看到到各种书法体势的真正王书。

王羲之书法真迹虽然不存,但是怀仁集王书圣教序碑为我们打开了这个窗口,因为他的每一个字都来自王羲之真迹,用心去感受流美遒劲的笔迹,以及笔迹所架构出来的体式,就像和大自然相通一样,这件保魏晋风骨的碑石真是巧夺天工。

怀仁集王书圣教序碑当时原本旨在宣传佛法,没想到后人对此碑的热爱仅限于对书法的膜拜,《怀仁集王书圣教序》一气挥洒,神采奕奕且有板有眼,和《兰亭集序》并驾齐驱,成为了千古字学之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