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伯夷列传原文、注释、翻译、练习与答案

【原文】《史记·伯夷列传》节选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①,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②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注释】

①木主:木制的灵牌;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②傥:假如。

【翻译】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立小儿子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却要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说:“让你即位是父亲的遗命。”于是就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走了。孤竹国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为国君。在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最敬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靠他呢?等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尊称他为文王,向东进发,讨伐纣王。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的缰绳而劝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竟然动起兵器来,能说得上是孝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用兵器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这两位是义士啊!”把他们搀扶开了。武王平定殷商之乱后,天下都归附于周朝,但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样做可耻,他们坚持节操,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到首阳山,采集薇蕨来充饥。直到他们饿到快要死的时候,作了一首诗歌,那歌词说:“登上那座西山啊,采摘薇菜来充饥,用残暴取代暴虐呀,还不知道这样的行为是不义的。神农、虞舜、夏禹的时代很快就消逝了,我们还能到哪里去寻找归宿呢!可叹我们的死期已近,生命已经衰弱了!”于是,伯夷、叔齐就饿死在首阳山。

有人说:“上天待人的准则是没有偏私的,它总是向着善良的人们。”像伯夷、叔齐这样的人,可以叫做善人呢,还是不算善人呢?他们聚积仁德、修洁品行达到这般地步,却终致饿死!再说在七十个弟子中间,孔子仅仅称举颜渊是好学的人,但颜渊常常穷得一无所有,连糟糠都难得吃饱,终于过早地夭亡了。(那种认为)上天总是报答、恩赐善人的说法,到底怎么样呢?盗跖每天都杀害无辜的人,将人的肝炙成肉脯,残暴恶毒,放肆地行凶,他聚集党徒几千人,到处横行霸道,竟然活到高龄而死。这又是遵行什么道德呢?这都是些特别重大而且明白显著的例子。如果说到近世,那些操行不端正,做事违法乱纪的人,却终身享受安逸和快乐,财产富裕,子孙也不断绝。有的人选好了道路才举步,看准了时机才说话,从不走小道捷径,不是公平正当的事决不努力去做,可是他们却要横遭灾祸,这样的例子多得没法数了。我对此十分疑惑,如果说这便是所谓的天道,那天道究竟是对呢?还是不对呢?

孔子说过,“道德见解不同是难以共同谋划事情的”,也只能各自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罢了。所以他又说,“富贵如能追求到手,那么,即使让我执鞭为马夫,我也愿意干。如果不能追求,还是按照我所喜好的去做吧。”整个世道都浑浊的时候,品行高洁的人才显露出来。难道是因为他们把道德看得太重,或将富贵看得太轻吗?

【练习】本文所附练习适合高三使用,来自高考模拟试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 叩:通“扣”,拉住

B.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 宗:尊奉

C.天之报施善人 施:措施

D. 时然后出言 时:看准时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遂饿死于首阳山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①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①亦各从其志也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①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②夫已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3、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表达司马迁对“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质疑的是

①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②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③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④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⑤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⑥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逃走,国人只好另立他人。

B.伯夷、叔齐看见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时征讨纣王,“耻之,义不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

C.颜渊敏而好学,他立志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宁可饿死也不吃糟糠之食,不幸早逝。

D.太史公对当时那些操行不端、违法乱纪者却终身安逸快乐,有操行者却要横遭灾祸的现象,深感疑惑。

5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

②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

③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参考答案:

1.C

2.B

3. D

4.C

5.①孤竹国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为国君。在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最敬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靠他呢?

②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样做可耻,他们坚持节操,不吃周朝的粮食。

③富贵如能追求到手,那么,即使让我执鞭为马夫,我也愿意干。如果不能追求,还是按照我所喜好的去做吧。

(0)

相关推荐

  • 晓锦源:谈谈 究天人之际

    晓锦源:谈谈 究天人之际

  • 《史记•田叔列传》文言知识点梳理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胡适 <史记·田叔列传>文言知识点梳理 ①原文:田叔者,赵陉xíng城人也.叔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赵人举之赵相赵午,午言之赵王张敖所,赵王以为郎 ...

  • 《史记》原文 译文(五十二)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 ...

  • 史记·滑稽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

    范君石 译注 [说明与解析] 这是专记滑(gǔ,古)稽人物的类传.滑稽是言辞流利,正言若反,思维敏捷,没有阻难之意.后世用作诙谐幽默之意.<太史公自序>曰:"不流世俗,不争势利, ...

  • 史记·游侠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

    史记·游侠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 [说明与解析] <游侠列传>是<史记>名篇之一,记述了汉代著名侠士朱家.剧孟和郭解的史实.司马迁实事求是地分析了不同类型的侠客,充分地肯定了&q ...

  • 史记·儒林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

    史记·儒林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 太史公曰:余读功令①,至于广厉学官之路②,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夫周室衰而<关雎>作③,幽厉微而礼乐坏④,诸侯恣行,政由强国.故孔子闵王路废而邪道兴⑤ ...

  •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 解说: 此文是西汉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的传记.作者采用"以文传人"(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下>)的写法,简练地记述了相如一生游粱.娶文 ...

  • 史记·朝鲜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

    简析: 此传名为<朝鲜列传>,实则只写卫满及其子孙之事,着重记述朝鲜变为汉朝四郡的过程,显示了朝鲜与中国密切的历史关系. 文中记事简约,但事情原委交待极清楚.作者善用对照写法,写涉何出使, ...

  • 史记·匈奴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

    史记·匈奴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 简析: 本文是记述匈奴与中国关系的传文.全文共四段,首段记述匈奴的历史演变及其同中国的历史关系,以及他们的民族风俗.社会组织形态等:第二段写汉朝初年,匈奴与汉朝的和亲关 ...

  • 史记·李将军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

    史记·李将军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 简析: 本篇记述汉代名将李广的生平事迹.李广是英勇善战.智勇双全的英雄.他一生与匈奴战斗七十余次,常常以少胜多,险中取胜,以致匈奴人闻名丧胆,称之为"飞将军 ...

  • 史记·蒙恬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

    [说明]: 以下黑色字为原文,蓝色字为注释,红色字为翻译.手机版由于转码的原因,可能无效,请在电脑版下查看.本文末尾还附有本文解析,欢迎查看.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①.恬大父蒙骜②,自齐事秦昭王,官至上 ...

  • 史记·李斯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

    张连科 译注 [说明与解析] <李斯列传>是<史记>中的名篇之一,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李斯列传>的社会政治背景是极其广阔的,实际上几乎涉及了整个秦王朝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