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15)
追根溯源(15)
借 光借光一词,最早出自战国时期的齐国。战国时期,秦国的大将甘茂因遭到奸臣陷害无奈逃往齐国,在逃往齐国的路上,甘茂遇见了当时著名的纵横家苏代。苏代问甘茂要去哪里,甘茂没有直接回答苏代的问题,只是给他讲述了一个故事:在一个江边住着很多户人家。每到晚上江边就汇集很多姑娘在那里做针线活,这些姑娘从自己家里带上灯油,到了江边以后再把所有的灯油都聚集在一起,以便于有个更加明亮的灯光。这个江边还住着一个穷姑娘,她没有钱买灯油,因此大家都很讨厌她,准备把她赶走,穷姑娘就说了:“我虽然没有钱买灯油,但是我可以帮大家做些其他的活,我可以早点来帮大家摆好凳子,打扫房间,这样不是对你们也有好处吗?而你们把落在外面的余光借给我来做针线活,对你们来说也没有损失啊。”大家听她这么一说,都觉得有道理,就没有再赶她离开。苏代明白了甘茂讲这个故事的目的,于是带甘茂一起来到齐国,并向齐王推荐甘茂,后来甘茂被齐王拜为上卿。“借光”一词也就从此流传下来,并沿用至今,指请求别人给自己方便。巾 帼典出《三国志·魏志·明帝叡传》:亮既屡遣使交书,又致巾帼妇人之饰,以怒宣王。在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大军翻山越岭去攻打魏国,按照《孙子兵法》上的说法,这样远道进军是很不利的,而且有很多的不便,诸葛亮就想以速战速决来求胜。可是司马懿也考虑到了这一点,于是不论诸葛亮怎样叫阵,司马懿就是不出兵。后来诸葛亮派人送给司马懿一顶巾帼,来讥讽司马懿像个女人,不敢出来与蜀兵交战,诸葛亮想以此来激怒司马懿。司马懿受不了如此的激将法,多次准备出城迎战都被军师拦住了,最终魏国还是没有中诸葛亮的圈套。诸葛亮也只好作罢。关于“巾帼”一词,还有家喻户晓的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木兰女扮男装从军十二年,并且屡屡立下战功,战争结束了大家才知道木兰是个女儿身,更是对她刮目相看。从此以后“巾帼不让须眉”的说法便流传至今。“巾帼”原指古代的贵族妇女,常在举行祭祀大典时戴的一种用丝织品或发丝制成的头饰。因巾帼这类物品是古代高贵妇女的装饰,人们便把女中豪杰称为“巾帼英雄”,今天我们把“巾帼”作为妇女的尊称。揩 油“揩油”一词源于古时一个唱滩簧的人编出来的笑话。据说,在安徽的西部徽州有一个财主,家里非常有钱,可这人生性吝啬,每天都让家里的人吃青菜豆腐、豆腐青菜。但是他又好面子,不愿意让人家知道他每天都吃得很吝啬,于是就买了一小坨猪油放在了自己家的墙角,每天吃饱饭之后,他就把猪油涂一点在自己的嘴唇上,然后走到自己的大门口站定。每看见一个人都笑着跟人家说:“我家今天吃的是猪油炖酱”,后来被人给戳穿了,空留给周围的百姓一个茶余饭后的大笑话。“揩油”到了旧上海,便是营私舞弊的专有名词了,旧上海的电车上,售票员满面笑容的一句“对不住您了”,就表示你多余的钱可能拿不回来了。在旧社会还有妓女的时候,“揩油”还有一个意思,便是妓女卖身援交。现在,人们经常用“揩油”来表示占别人的小便宜。楷 模“楷模”一词来源于两种树木。“楷”,《新华字典》说:“楷树,落叶乔木,果实长圆形,红色。木材可制器具。也叫‘黄连木’。清代诗人金埴在笔记《不下带编》中讲:“楷木生于孔子冢上,其余枝疏而不屈,以质得其直也。”原来楷木形容刚直,堪为法式。“模”,也是一种树,据淮南王刘安《草木谱》上说:“模木生周公冢上,其叶春青,夏赤,秋白,冬黑,以色得其正也。”因其各季色泽纯正,“不染尘俗”,便为诸树榜样。因为“楷”、“模”两字引申义相近,所以就合在一起使用。使之更具有法式、模范、榜样的意思。
小桥流水阆中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