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建国:那些曾经——不是梦
【东原新语】
1984年,是我读高中的第二年。在初中的后两年,因为自己由一个好孩子变成了“熊孩子”,大部分时间用在读小说、练习武术套路上,文化课由全班上游变成下游,化学、数学十分差,于是,在东平四中教书的父亲毅然决定让我高二选科上文科。
当时的四中虽然不是省、市名校,只是为培养乡村孩子设立的农村中学,但是,放在当下来看,无论师资、办学理念来看,都是很多学校可望而不能企及的。四中的老师,很多都是师范类本科毕业,老师们不仅仅教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物理、化学实验十分正常,学校音乐、体育课全按照国家规定执行,就连劳动技术课,也能做到每周两次,在接山村东南的学校农场里,我们在管理员指导下学会了西红柿的施肥、打叉,还有大南瓜的育种和栽苗。
我们高二文科班的班主任是王强老师,他刚由泰安师专英语系毕业不久,在任教英语学科的同时担任我们的班主任。当时,农村的孩子把考上大中专当成人生跨越的唯一出路,复课是很多高中生无悔的选择。在我们班,几乎有三分之一的同学和王老师年纪相仿,他的几个高中同学,就是我们班年龄最大的插班生。王强老师除了上课、带班,平时还和我们一起打球、爬山,有时学生打乒乓球赢了他一点也不恼,很多夜晚,英语组办公室的灯管亮着,那是自习后王老师在为部分同学加班强化辅导英语课。
因为成绩平平,一直没有和王老师交流的勇气。记得有一次在乒乓球台旁,在一次汗流浃背的运动空隙,王老师边擦汗边和同学们谈理想,当问到我的时候,我说自己想当对社会有用的人。王老师鼓励我说:“你的这个理想就很远大,甚至超出很多人。一定要通过今天的努力打好基础去实现它。”或许,正是老师的鼓励,才使我在追求实现考学梦想之外,还多了一份不仅仅为稻粱谋的理念与心志。
因为初中基础不好,我的升学路和很多复读的同学一样迂回曲折。对这些天资不高、习惯不好的学生,任教的老师们从不挖苦嘲讽我们,只要有点滴进步,就会给我们及时的鼓励,经常以谁谁复读八年考上大学的例子给我们加油打气。记得在我考上师专的1987年,那时四中已经改名“接山中学”,由县直中学降格为乡镇中学,教我们历史课的袁素真老师调到县城中学工作,为了不影响同学们的最后冲刺,袁老师坐公交车每天奔波于县城和接山之间,据说,除了报销车费,袁老师一分钱的补助也没要。以后,我师专毕业,也到县城工作,每次遇到袁老师,她都会笑着鼓励我又从报刊看到你的文章了,又在某位老师或同学那儿知道你新的进步了之类,每次见面,虽然话语不多,但我都能从袁老师的鼓励中体味到母性的温暖和慈爱。
仿佛是突然间就走到了中年,自己觉得还没有成熟,掐指暗惊自己已经过了五十有三。想想这些年来,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很多老师同学帮助了我,在我母亲患病的十几年,很多父亲的学生支持了我们全家,忆起这些,我都会在心底默默说:人生的道路上,有过你们真美好。
那些曾经——不是梦,有闲的日子,我会拿起当年的旧照,怀想那人、那景、那情,甚至想找师友诉说有苦有乐的那时候,我始终记着自己是一个四中人,我们这些莘莘学子拥有永远而又共同的四中心。
(作者,颜建国,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宋元文化研究专家,系中国散文学家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数家报刊专栏作家,著有《元朝东平学派》《苏轼与东平文士考析》《文宗义脉》《春风有约》《家乡的石板坡》等专著。本文由作者独家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