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熊效应”,让孩子远离“白熊”
强强已经一周多没有出门了,在家里调皮得更厉害了,妈妈不停地加以制止,很是严厉地说,不要大声玩闹!可强强反而吵得更加厉害了。强强妈妈联想到之前带强强出去玩,强强不小心摔了一跤,妈妈告诫强强走路看路,不要疯疯癫癫跑来跑去的,可强强一点儿也听不进去。强强妈妈也看了不少书,认为5岁的孩子还没有到青春期,怎么就越来越不听话了呢?
的确,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容易产生叛逆心理,行为上会与家长对着干,但家长们有没有关注过,即便不在青春期的孩子,也是会有不听家长话的时候,这也是有科学依据的,那就是在孩子的脑海中,可能住着一头“白熊”,心理学上的“白熊效应”可以解释孩子们的对抗行为。
身为家长,为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操碎了心,自然希望孩子能够事事听自己的,毕竟自己是“过来人”,有许多经验和教训可以传递给涉世不深的孩子,而孩子却表现出令家长不能满意的举动,让家长大惑不解。为此,家长不妨要多了解一下“白熊效应”及其原理,教育孩子就会有的放矢了。
一、什么是“白熊效应”?
1、“白熊效应”的由来
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曾经做过一个心理实验,他将实验者分为三组,第一组先“不要想白熊”然后“请想白熊”,第二组要先“想到白熊”然后“不要想到白熊”,第三组是“若是想到了白熊,请想红色汽车”然后“想象白熊”。
丹尼尔根据对实验者的脑电波测试后发现,第一组想到白熊的次数相对更多些。这一现象被称之为“白熊效应”,也有人叫“反弹效应”。
2、“白熊效应”的原理
从科学角度解释,当人们准备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时,其实是准备抑制这个念头,但大脑中会下意识地找一下脑海中是否存在这个念头,这样的过程反而是强化了本来想要抑制的念头,从而就产生了所谓的“白熊效应”。
较为简单的例子就是,越想戒烟的人,戒烟越困难;睡觉前听了一首神曲,想忘记它睡觉,但上床后,曲子的旋律一直萦绕而无法入眠。
3、“白熊效应”的应用
了解了“白熊效应”的原理之后,也给我们行事提了一个醒,既做事情要顺应自然,这也是思维的规律。在教育孩子方面,家长从正面的引导会比反面的强迫效果好,比如,遇到孩子不愿意起床时,家长说“起床后可以呼吸到新鲜空气,可以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要远比“不起床的孩子更懒惰,不起床就没有早点吃”等话语要有效。
知道了“白熊效应”之后,家长就要有心理准备了,并不是孩子进入到青春期才会叛逆,“白熊”是时时刻刻存在于孩子们的脑海之中的,家长们更是应该每时每刻将这根弦绷紧,并且要意识到,自己的哪些行为更容易让孩子被脑海里的“白熊”绑架!
二、家长的哪些行为,最容易让孩子被脑海里的“白熊”绑架?
1、越来越频繁的督促或嘱咐
孩子早上睡懒觉不起床,妈妈不停地催促,“赶紧起床,一会儿堵车啦!”“快点儿起吧!再不走就迟到啦!”。孩子临走进校门前,会多次听到“不要上课和同学说话!”“不要想着玩手机!”。晚上回家后,“赶紧做作业!”“不要打游戏啦!”这些话语又充斥耳畔。家长们类似的话语是不是一天能和孩子念叨十遍?太多的看似善意的提醒,只能使得孩子心里越来越烦躁。
2、永不会少的批评或抱怨
孩子的行为一旦超越了家长的界限,批评就接踵而至,有时候,一件事还没有完全被孩子消化,家长的批评又来了,“你看看你,说了多少次了,就不改,一点儿也不细心!”“还不睡觉?明天还上学去啦?”殊不知,这些负能量的批评或者抱怨,只能在孩子心中累积过多的不自信因素,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不逆反才怪。
3、从来没有的鼓励和肯定
有些家长嘴里难得会对孩子有肯定的鼓励和赞扬,在他们眼中,孩子只有越批评,才越能成长,所以,孩子做对了事情,家长们认为是应该的。没有了家长的持续鼓励和支持,孩子做事情的动力会丧失,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会认为家长对其漠不关心,进一步会不听话了。
心理学家们提出了一个概念,也研究了其产生的根源,更是提供了可以解决的方案,家长们只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进行适度调整后,试着这样做,就能巧妙地利用好“白熊效应”的另一面,避免孩子的脑海里产生“白熊”。
三、想让孩子远离“白熊”,家长试着这样做
1、家长在规劝孩子时,不要提及负面行为信息
这是家长们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了,往往家长在指出孩子的错误时,总是直接地说“不要”做某事,这就等于是给孩子灌输了一种错误的意识,潜意识中会激发孩子们大脑中的“白熊”。所以,家长们要心中紧绷一根弦,在说“不要”前,训练自己转化语言习惯,推荐使用正向的、能够指导孩子具体行动的语言。
2、家长建立家庭规则,以约定取代抱怨
当孩子成长到一定阶段后,就要学习一下幼儿园和学校的一些做法,和孩子约法三章,让孩子有心理准备,建立好良好的家庭规则,家长也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形象,比如,每天约定好打游戏的时间,到点儿后,即使激昂慷慨,也要停下来,让孩子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养成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也不以抱怨或指责来结束游戏,效果更好一些。
3、家长指责孩子时,可以直奔主题,避免多余话语
孩子尤其会对家长的反复唠叨心浮气躁,因此,当孩子犯错后,家长要干脆利落地指出孩子的错误之处,并且指明正确的做法,只要孩子听懂了,就要适可而止,不要再继续没完没了地针对一件事情唠唠叨叨,要相信孩子的自我辨别能力,过多的絮絮叨叨也是会损害亲子关系的。
家长们要关注到,“白熊效应”是始终会存在的,但凡事有两面性,家长可以从好的方向出发,采取迂回的“战术”,不直接和这头“白熊”面对面硬抗,而是巧妙地绕过去,与孩子建立起面对面平等的交流姿态,才能有助于减少孩子的逆反心态,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