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的忠孝观及其现代启示(五)
曾子是继孔子之后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曾子思想的影响下,孝文化在嘉祥得到不断发展。2017海峡两岸(嘉祥)曾子思想暨礼孝文化研讨会的相关论文我们已经推送完毕。为进一步构建和弘扬社会主义新孝道,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的社会风尚,现在,我们会陆续推送首届和2012年海峡两岸(嘉祥)曾子思想暨孝文化研讨会收集到的论文。今天推送的是沈阳师范大学教授、孔子研究所所长、辽宁省孔子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吴星杰的论文《先秦儒家的忠孝观及其现代启示》,共分七次推送。
先秦儒家认为,在“忠”与“孝”问题上,要达到君臣父子心理上的互换和行为的互动,君臣父子必须按照角色道德的各自标准塑造自己的理想人格。《国语》中讲:“为臣必臣,为君必君。宽肃宣惠,君也;敬恪恭俭,臣也。”(《周语中》)就是说,为臣的必须遵守臣道,为君的必须恪守君道。宽厚、整肃、周遍、惠爱,这是君德;忠敬、勤恪、谦恭、俭约,这是臣道。荀子认为,人君要做到“以礼分施,均遍而不偏”;人臣应做到“以礼待君,忠顺而不懈”;人父应做到“宽惠而有礼”;人子应做到“敬爱而致恭”。 (《荀子·君道》)通过心理互换和行为互动,相到感染,形成君讲君道,臣讲臣道,父讲父道,子讲子道的良好家风、政风和整个社会风气。
第三,交融性——主张君臣父子情感上交流
先秦儒家把“父慈、子孝、兄良、弟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要求人世间“饮食男女”“讲信修睦”,兴“人利”、避“人患”,创造“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的和谐生活环境。(《礼记·礼运》)为此,他们在积极宣传“忠”“孝”理念的实践中,十分注重引导君臣父子的情感交流。
《礼记》中讲:“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正。”(《冠义》)情感上的投入换来了人们“忠孝”的自觉;人们的“忠孝”自觉又使人们的道德行为礼仪化、规范化、制度化。正因为如此,荀子认为:“君臣不得不尊,父子不得不亲,兄弟不得不顺,夫妻不得不欢。”(《荀子·大略》)《礼记·内则》中还要求家庭中的儿媳:“妇事舅姑,如事父母。”就是说:儿媳孝敬奉养公婆,在情感上要像对待亲生父母一样真心实意。只在在情感上不掺水、不造假,才能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换取对方的真情实意,情理交融。这种情感交融,夫妻之间以婚姻爱情为纽带比较容易建立,父母与子女以血缘亲情为纽带也比较容易建立;而君与臣、儿媳与公婆、以及朋友与朋友之间,并不存在亲情、爱情的情感纽带。就完全靠角色道德的觉悟,靠“义”、“忠”、“慈”、“孝”、“信”理念的情感投入,驾起情感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