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黄开斌先生“三元”世界观:天、地、人三才之道可以说是三元论思想的总纲

 天道是什么呢?《易经》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所以,天道是一个由阴阳和合而成的太极图,太极图的半边是黑的,半边是白的,中间有一个界限;过了这个界限,阴阳失去平均,就要起变化了,这叫做阳极则阴生,阴极则阳生;换句话说,就是盛极必衰,消极必长。且这个阴阳不是虚玄的,一一都有事实可以作为依据。譬如,有日必有夜,有寒必有暑,有春夏就有秋冬,有潮涨就有潮落。由这些自然界的现象来观察,一一都是一盈一虚,一消一长。《易经》是一本说明天道的书,乾坤两卦是总说天道的大意,乾卦说:“能利天下,而不言所利”;坤卦说:“坤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不敢成也。”这句话的解说,是才华不露,功名不居,就是不务名,不夸功,是说谦德的意思。
  天道亦可有三元或三分、三极之说,例如宋代的哲学家张载就提出过一个“天参”这个概念,他说:“极2两,是谓天参。数虽三,其实一也,象成而未形也。”(《易说下?系辞上》)“有两则有一,是太极也。若一,则有两亦在,无两亦一在。然无两则安用一?不以太极空虚而已,非天参也。”(《易说下?说卦》)。这里说的“参”就是动词化了得“三”;所谓的“极”或“太极”就是指宇宙的开始,它应该是一,但它并非空虚的一,它内含着两,即对立的阴阳。有一有两即是为三。不过这个三并没有三个“体”,而只有一个“体”,这叫做“数虽三,其实一”的“天参”。“天参”就是天然的三,天生的三。这个三是由一和两组成,有如一个钱币和它的两面。因此,这个所谓的三也正就是一;只是这个一必须视如三,这样整个世界才得以活泼起来。
  “天参”既然是天之为三,而三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或者说是普遍存在的,所以,“天道”也是一个三元之道也。事实也正是这样的,阴和阳虽然是“两元”,但阴与阳往往是合抱在一起,这也是其中的“一元”,这一元就叫做“和”。这也就是《老子》上所说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所以,阴、阳、和就是个“三元”的状态了。现在我们很多的人由于受唯物论和矛盾论地影响只是看到其中的“两”,也就是只看到统一物之分的两个部分,只注意于对矛盾着的双方的认识,譬如说,只看到阶级的相互斗争或斗争的两个阶级,而看不到这个斗争着的两个阶级属于同一个社会,看不到社会和阶级本是一个钱币和它的两面。一句话,只知有两,不知有三,于是闹出了很多人为的麻烦来。
  地道为何呢?地道也可以说是指自然界的“物”之道,《老子》第四十章宣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意思是说,宇宙万物的变化尽管具体形式各不相同,但有着共同的法则,就是最终都必定转化为自身的反面。所谓最终转化的自身的反面,并不排斥事物自身的发展过程,而是指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这个结果只能在事物经历其全部发展过程之后。
  中国成语“物极必反”,就是这个意思,需要注意到是,所谓“物极必反”包含两重含意:其一,事物只要发展到极点,就会转化为自身的反面,其二,事物只有发展到极点,才能转化为自身的反面。
  关于物极必反、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之类的观点,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典籍中多有记载,在中国的成语中也常常出现。例如,《老子》第五十五章:“物壮则老。”意思是:生物由生而长、由长而壮、壮而到顶,就要衰老。
  张岱年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明白的讲过:“凡事物由成长而剥落,谓之反;而剥落之极,终而又始,则谓之复。反即是否定。复亦即反之反,或否定之否定。”
  至于“弱者道之用”是指看似坚硬的东西比柔软的东西更强壮、更有力量,其实柔弱的东西更为强大、更强大、更有力量。柔能胜刚,这是“道”的法则。《老子》第四十三章讲的更明白:“天下之至柔,驰聘天下之至坚,出于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意思是:天下最柔软的东西才是最强大的,它能在天下最坚硬的物体之中纵横驰聘,能从无形可见的地方钻出来,能从无隙可乘的地方钻进去,我因此知道“无为”的好处,不托空谈的教化,“无为”之为的益处,天下难得有比得上的。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再拿水作个例子来说明一下。你说这个东西够柔弱的吧,无论谁去挤它一下,碰它一下,它都让你;把它装在方形的器皿里,它就呈方形;把它装进圆形的器皿里它就呈圆形,可是,看起来如此柔弱的水,其弹性模量竟然是钢的10倍、混泥土的100倍!就是说,如果对相同体积的水、钢、混泥土、进行压缩,谁被压缩的量微乎其微,只是钢的1/10、混泥土的1/100。所以工程上将水视为“不可压缩的物体”。此外,水几乎能在所有坚硬的物体中储存和出入,就连岩石和金属那么坚硬的物体也都含有水分,真是无孔不入,而且,几乎没有什么物质完全不为水所溶解,所谓攻无不克。
  《老子》第七十八章说:“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说的也是这个意思。中国成语水滴石穿,说的也是柔能克刚的道理,水是如此,比水更柔弱的空气、基本粒子更是如此。
  守柔、处下、不争,是道家思想的一贯主张。《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最高的德行就是像水,水能够滋养万物而不与其相争,甘愿处于众人所厌恶的低洼之处,这也就是“地道”或“物道”。它也接近于“人道”的德性。
  何为人道?人道也可以称之为“人德”或“仁德”,因为,天、地、人三才中,人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一才,所以,天地的规律法则称之为“道”,人的本性规则称之为“道”或“德”。也就是说对于人来讲,道就是德,德就是道。故以“道德”并称。也有由此可见,老子的《道德经“中所言之“德”并非一般人所理解的“德”,更非只是我们今人所说的伦理德性,而应解作“道”之下的一些具体的最根本的为人处世方略或规则。所以,人以“德”为本;而“德”以“仁”为本,是故中华文化关于人文的德目虽然很多(如:仁、义、礼、智、信、忠恕等),但是以“仁”为首,为本的。
  所谓“仁”,就是对他人的爱心,即“仁者爱人”。爱谁呢?首先是爱自己的亲人,即“亲亲为大”;其次就是要敬事自己的老人进而敬事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爱护别人的孩子,此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再次,就是要把这种爱心推广到四海之内,即“推恩足以保四海”;最后,还要广而爱惜天下万物,即“仁民而爱物”。一言以蔽之,“仁”就是推己及人、由近至远、以至于天下万物的“仁爱”之心。
  维系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德统”思想,就是儒家的如此博大的“仁爱”之心为根基。它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博爱”主张相比,不仅内涵上更为广博,而且时间上约早两千年;它与几乎同时代的墨家提出的“兼爱”相比,也是有所不同的,儒家的“仁爱”是由亲至疏、推己及人、从近到远、以至于天下的,而墨家的“兼爱”是不分亲疏、不分彼此、不分远近的,另外儒家的“仁爱”对任何人并不都是同质同量、没有差别等次的。譬如子对父,应该孝,弟对兄,应该悌,这孝和悌,虽然也都是一种爱,但是是有差等的;儒家的“仁爱”与道家的“无为”以及佛家的“慈悲”之爱心相比,虽然没有他们那么高深和超然,但是最为简单易懂而适用。如佛家的《金刚经》说:“度尽众生,自觉未度”。又说,“布施济众,不觉有施”。要达到或超越这种“道德”的自觉可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到的,可见,这是世界上最高的人道(德)了。
  人之道为德,德之本为仁,仁之本为爱,爱之本为情。而“情”可有三分或三元之说,即“神情、心情和性情”。这让我们可以想起一个成语——三头六臂,这可不是神话,依照“三元论”的观点,人就是有三头六臂嘛!所谓“三头”就是“上头、心头和下头”,上头就是指大脑,表现的是神情;心头就是指心胸,表现的是心情;下头是指性器官,表现的是性情。也就是说,人是有三个头领或三个信息指挥中心的,我们学习和思考问题是用上头—大脑;我们思念与思想是表现在心头—心胸部;我们的思欲或性欲及动力是源自下头的。我想大家都会有此感受的。所以,中华传统医学上说:“心是君主之官”,也是不无道理的;并非是现代医学所说的只有大脑才是“君主之官”,才是信息中心;而下头的性欲或欲望有时并非一定受上头的心或脑所控制。至于“六臂”,上头的两臂就是两耳朵;心头的两臂就是两手臂;下头的两臂就是两条腿。这也可以说是“三头六臂”在“三元论”哲学思想下的一种“还本”解读。
  综上述可知:论天道,说阴阳,气之象;论地道,说刚柔,形之器;论人道,说仁义,德之情。《易经》上说:“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或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尚书》上说:“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又说:“惟天福善祸淫。”这个淫字不是单指性欲,而是指一切事情的放纵与过分。淫字的对面就是善,善字的意义甚为广泛,若是要确切的说明,众善都含有谦德的意义。天道、地道和人道都是以“谦”为基本。
  由此可知,我国古代以天、地、人三才之道为代表的三元论世界观,有异于西方的唯物论或物质决定意识的二元论的世界观。中国文化的三元论哲学思想不仅暗含了当今信息时代的三基元论哲学思想,而且其内涵更加丰富和完备。它认为整个世界不是什么“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问题,而应该考虑“一分为三”、“涵三为一”的问题。即整个世界应包含有天、地、人三才,人、事、物三类;自然、社会和人性三界;形、气、神三宝以及物质、能量和信息三基元素等等。而其三者又都是合而为一个整体的,即“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http://groups.tianya.cn/tribe/singleGroupIndex.jsp?groupId=509102

(0)

相关推荐

  • 第二部分36-50

    ​第36章:柔政对民不以威势 [正文]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标注]①歙(xī):合并 ...

  • 第二部分17-35

    ​ 第17章:正确认识外界事物 [正文]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标注]①太上:这里指最好的基础,最好的状态 ...

  • “三道”的奥秘:天道,地道,人道!(觉悟人生)

    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 天道为源,地道为根,人道为本: 天道清明,地道安静,人道太平. 天道广阔,天行健,刚劲强大,生生不息: 地道宽厚,地势坤,包容接纳,厚德载物: 人道中庸,人和合,仁爱善 ...

  • 如何理解老子“道”的意义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老子思想的宗旨是教人按照"道"的原则立身立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就是自然而然("道法自然& ...

  • 《庄子·在宥》解说和语译

    (解题)本篇以 "在宥"为名,所取虽是篇首的第二三字,亦当看作是篇首的两字.这个篇名是与篇旨相符的,它就在讲 "在宥天下". 主旨如其所自解,"在之也 ...

  • 《道德经》通读

    <道德经>通读 第二章(上)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各,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 ...

  • 田开斌——证明一个三元条件不等式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本文选自田开斌的新浪博客"杏坛孔门2014"的博文.田开斌,奥数高手,著名的"文武光华"掌门人之一,特长是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征 ...

  • 田开斌—— 一道简单的三元不等式及其证明

    道外无道才是道,心中无心即非心 本文选自田开斌的新浪博客"杏坛孔门2014"的博文.田开斌,奥数高手,著名的"文武光华"掌门人之一,特长是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征 ...

  • 田开斌——每日一题105之解答

    亦文亦武田开斌 本文选自田开斌的新浪博客"杏坛孔门2014"的博文.田开斌,奥数高手,著名的"文武光华"掌门人之一,特长是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征得田老师本人同意 ...

  • 田开斌——每日一题93之解答

    著名奥数教练--田开斌老师 本文选自田开斌的新浪博客"杏坛孔门2014"的博文.田开斌,奥数高手,著名的"文武光华"掌门人之一,特长是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征得田 ...

  • 治未病(完结篇)·黄开泰讲中医天命篇

    ​中医的文化之道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人文之道,中医的理论路线是把人当人.天人相应的生命路线.中医的进步是活生生的人的临床医疗的进步,理论的发展是辨证论治临床实践的病机理论的发展. 数十年来,物理法则 ...

  • 营养生命·黄开泰讲中医天命篇

    ​物也是有联系的,在地球没有生命之前,在没有生命的宇宙太空,物的联系.动态变化一直都存在.有了生命,物的联系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物的化生.转化.动态平衡有了生命的能动性和主导性,地球才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

  • 田开斌——每日一题81之解答

    著名奥数高级教练田开斌老师 本文选自田开斌的新浪博客"杏坛孔门2014"的博文.田开斌,奥数高手,著名的"文武光华"掌门人之一,特长是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征得田 ...

  • 田开斌——每日一题79之解答

    亦文亦武田开斌 本文选自田开斌的新浪博客"杏坛孔门2014"的博文.田开斌,奥数高手,著名的"文武光华"掌门人之一,特长是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征得田老师本人同意 ...

  • (10783)[转载]槐花开了!

    [转载]槐花开了! (2021-05-09 14:56:13)[删除] 转载▼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槐花开了!作者:春云如烟 春云如烟2021年5月4日拍摄于唐山国际会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