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云pk王镛,艺术和非艺术之争,谁的观点更高明?
由创新导致的书法乱象还在持续,由于受到大众和有识之士的强烈批评,一些推动创新的书坛大佬纷纷站出来反驳,中央美院教授王镛的观点最具代表性,可以说与中书协主席孙晓云的观点针锋相对。孙晓云明确反对书法纯艺术化,他则竭力鼓吹书法艺术化。
王镛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就说:艺术的核心问题实质上就是有没有创造性,有没有个性,个性跟创造性之间有很多重合的东西。如果我们能重复前人的,学得很像,是一种重复或者模仿,无论它再逼近原作,或者原来作者的那个风格面貌,他在艺术史上不会有一丝一毫的地位,也没有什么价值,说白了,因为艺术确实不需要,这个复制是没有意义的。
再看一直坚持传统的孙晓云怎么说的,她说:我特别反对把书法作为纯艺术看,这是西方观点。西方把中国书法是完全作纯艺术看待,他可以不懂那个文字,看看那个造型给它随便变变,觉得好玩,但这个不是中国书法的正脉。我把书法作为一个非常神圣的东西。容不得自己,也容不得别人,对中国文字有所玷污。随便掰误它,随便戏弄它,这是不允许的。
这两种观点可以说水火不容,其实两人代表的是不同的书法路线。王镛是在继续推进沈鹏的书法创新理论,也就是书法西洋化。在现代语境之下,无论是创新和个性,还是王镛的书法艺术化观点,本质上是西洋美术化。而孙晓云是在坚持书法的传统文化属性,保护书法的根本不被西洋美术同化。
从传统书法的角度来说,显然孙晓云的观点更高明。王镛把书法看成了和西方美术一样的单纯形式问题,因此他和沈鹏一样,要在形式上创新,模仿西方绘画从古典写实油画到抽象绘画的发展过程。有这样的观点,他才会认为通过临摹学习古人是在重复前人。其实这是因为他的书法还没入门,而出现的认知错误,书法从来就不是单纯形式的问题。南朝大书法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就说:“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书法还有超越形质的神彩。
获得神彩最重要的手段依然是临摹,王镛、沈鹏这些人没入传统书法的门,肯定不理解为什么临摹能得神彩,临摹不是为了学字形吗?这是门外人的普遍看法。中华文明既然整体有别于西方文明,在下手学习的时候必然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这个方法很符合道家理论,老子说:“进道若退”。让你进步的理论,反而看上去像让你后退。临摹看似限制了想象力,其实是开发创造力,一旦深入进去,会获得源源不断的出新能力,古人叫生化力量。
临摹怎么获得创造力,看清代书论家孙过庭是怎么说的,他在《书概》中说:“学书通于学仙,炼神为上,炼气次之,炼形又次之。书贵入神,而神有我神他神之别。入他神者,我化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也就是说炼形在书法中是最初级的东西,王镛和沈鹏嘴里的高级艺术形式,在传统书法家眼里只是小儿科。
清代书法家 刘熙载《书概》语
临摹不单单是学古人的形,还要入古人的神,这是更高级的追求。搞书法创新的这些人,把形式变化说得那么高大上原因有两个:一是没有深入传统,不知道形质往上还有神彩,另一个就是是文化自卑,认为传统的东西都不如西方。只要能和孙晓云说的一样,保持对汉字的敬畏,不断地学习古人,就能从看上去死板的套路中,找到源头活水,写出自己有生命力的独特面貌,并不是不可企及的目标。
从传统书法更广阔的视角来看,沈鹏、王镛等人还在书法的形式打转,也就是说书法还没入门,继续走就会走错门入到西洋美术的门里了,乱书沦为抽象画就是活生生的例子。长期发展下去,还将导致书法传承中断。
·原创作品,私自转载、拼接必究·
不一样的角度,不一样的观点 / 弘扬传统文化,为往圣继绝学 / 如果说得在理,就请关注、赞赏、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