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绝对:上联“鸿是江边鸟”,下联难倒无数人,仅有一佳对
鸿是江边鸟 下联是什么
蚕是天下虫
林为木联木
鸡为又一鸟
对联在我国出现的时间非常早,通常认为,这种对偶语句受到中国人的喜爱,与传统的“阴阳相对”哲学思维有关。早在先秦时期,《易经》、《诗经》就广泛运用对偶语句,例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山有扶苏,隰有荷华”等等。
而中国最早的对联应该是起源于桃符,又称为对偶、门对、春贴、对子、桃符、楹联。诗词歌赋的繁荣,促进了骈文和律诗的兴盛;而民间很多的对联趣事,往往借历史名人的光,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妙对典故,有些虽然无据可查,但却非常有意思。
比如,有用对联防小偷的:相传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墨宝千金难求,他有一次想买鹅,对方不要钱,只要他抄一部《黄庭经》来换。那如果王羲之写起了春联呢?每次他刚把春联贴门前,就有热情的粉丝偷走了。王羲之非常头疼。
于是后来,他写了一副这样的春联贴门口:“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太不吉利了,大家都不愿意拿走,于是这副春联完整地留在了门前。初一那天,王羲之在后面加了几个字,改成:“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表示除旧迎新,令人叫绝。
但历史上第一副春联,是五代后蜀主孟昶(一说是孟昶儿子)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所以王羲之本人不可能写什么春联,这个典故属于后人编造。不过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对联的形式玩法非常多,除了上面说的“加字”对对联,还有“拆字”对对联。
所谓拆字对对联,就是将字的字形各部分拆开,使它成为另几个字(或形),并赋予各字(或形)新的意义,是一种妙趣横生的对联形式。经典例子有:“一明分日月,五岳各山丘”;“嫁得潘家郎,有田有米有水(潘);娶来何门女,添人添口添丁”等等。
而我们今天说到的这副经典拆字绝对,相传与南朝时的文学家江淹(“江郎才尽”的主角)有关。江淹有一帮文学好友,一天,这群人来到江边赏景,切磋诗赋,见到江边飞鸿,有一位文人灵感突现,信口吟出了一副拆字上联:“鸿是江边鸟”。
江淹的才华拔尖,当大家还在思考时,他已经抢先对出了下联:“蚕为天下虫。”在场众人听了,纷纷叫绝。这句上联流传下来后,曾经难倒无数人,因为“鸿”拆开正是鸟在江边,“蚕”拆开正是虫在天下,而且“鸿”确实是江边的一种鸟,“蚕”也确实是天下的一种虫,原来的上下联堪称浑然天成,所以长期以来仅有这一佳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