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的编辑》| 潘旭解读

关于作者

A·司各特·伯格,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是美国著名的传记作家,同时也是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为了揭开珀金斯的真实故事,从搜集资料到最后定稿花了足足六七年的时间,工作量之大难以想象。书里所有的细节来源 都是依靠伯格从几十万份一手资料中整理出来的,包括珀金斯编辑过的手稿、和他有关的上万封信件、访谈记录等等。

关于本书

《天才的编辑》是一本人物传记,为我们讲述了20世纪美国文学时代既具有传奇色彩,又像谜一样的人物——麦克斯·珀金斯。他发现并培养了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沃尔夫等多位伟大的文学天才。作为一位文学编辑,珀金斯被认为是无法超越的,然而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条:书属于作者。

核心内容

一、珀金斯到底做了哪些事,为什么说他改变了“编辑”这个职业的作用?
二、珀金斯这么做,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潘旭。

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叫《天才的编辑》,这是一本人物传记,为我们讲述了20世纪美国文学时代既具有传奇色彩,又像谜一样的人物——麦克斯·珀金斯。

这个名字,我们感到陌生,说实话一点也不奇怪。因为珀金斯本人一直以来,刻意不想给人留下什么印象。珀金斯每年都会拒绝大大小小的各种邀请,几乎很少在人群面前发言。一方面,他有点耳聋;另一方面,他坚持作为一名图书编辑应该自我隐形的职业操守,他觉得,编辑的公众知名度可能会影响读者对作者的信任感,也会影响作者的自信心。

但真要说起他在美国出版界的地位,业内人的评价是,麦克斯·珀金斯是完美编辑的化身,他是无法被超越的。这是什么概念呢?我先列举这么几件事,你感受一下。

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扉页里第一句话是:“将此书献给珀金斯”。《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菲茨杰拉德在写给海明威的信里称珀金斯为“我们共同的父亲”。美国作家托马斯·沃尔夫在代表作《时间与河流》的献词中说,“假如没有珀金斯,也就没有这本书。”

可以说,是珀金斯一手挖掘并培养了20世纪初美国文学史上影响力最大的几位作家,正如这本书的副标题写的是“麦克斯·珀金斯与一个文学时代”。

那珀金斯作为一名编辑,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按照我们通常的想象,编辑的工作是编校书稿,主要是对书负责。但是读完这本传记,我发现,珀金斯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是发掘天才作家的伯乐,他永远对人负责。珀金斯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在,想方设法让作家成为一个更好、更完整的人。

这本书的作者A·司各特·伯格,为了揭开珀金斯背后真实的故事,从搜集资料到最后定稿花了足足六七年的时间,工作量之大难以想象。书里所有的细节来源 都是依靠伯格从几十万份一手资料中整理出来的,包括珀金斯编辑过的手稿、和他有关的上万封信件、访谈记录等等。这本书将近600页,内容非常丰富。1978年,美国《纽约时报书评周刊》把这本书评为“一部叹为观止的美国文化史力作”。2016年,改编自这本书的电影《天才捕手》正式上映,如果你感兴趣的话不妨去看一看。

今天我们的解读,主要聚焦在珀金斯身上,接下来,我会分成两部分,带你认识这位神秘的天才编辑。

第一部分,我们先来说说,珀金斯到底做了哪些事,为什么说他改变了“编辑”这个职业的作用?

第二部分,我们来弄清楚,珀金斯这么做,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第一部分

珀金斯1884年出生在美国纽约一个富裕的家庭,他是两个大家族的继承人。一方面,他从小就展现了父亲这边珀金斯家族遗传的艺术气质。他喜欢读书和写作,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是他最喜欢的一部文学作品;另一方面,母亲埃瓦茨家族严于律己的精神,使他相信凡事必须付出努力,一旦拥有稳定的生活,也得好好珍惜。

1907年从哈佛大学毕业之后,珀金斯先后换了几份工作。因为始终放不下对文字的热爱,1910年他入职斯克里伯纳出版社,做了4年多的广告营销经理后被调入编辑部做学徒。那个时候,他身为编辑的大部分工作,主要局限在校对书稿,检查拼写和标点符号这些事上。

直到珀金斯遇到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托马斯·沃尔夫这些年轻作家们之后,他发现,想要做出真正伟大的作品,前面那些编辑工作还远远不够,他需要做更多。

我们先来说说,电影《天才捕手》里的作家托马斯·沃尔夫。他的才华之大,在珀金斯看来,一本书或者一辈子都无法承载沃尔夫所有想表达的东西,而最大麻烦也正在于此。沃尔夫试图在每本书里把一个场景本身用文字原原本本地再现出来,比如哪怕是几段不重要的人物对话,沃尔夫也能写到八万字,相当于在书里要排二百页,虽然写得很好,但是方向完全错了。

比如沃尔夫的第一部小说《天使,望故乡》的书稿,在落到珀金斯手里之前,几乎遭到了全纽约出版社的退稿,出版圈内见过书稿的人都议论纷纷,说堆在地上差不多有1米高。实际上,完整的书稿大概有三十三万个单词,几千页,最起码得用一辆小货车才能装得下。这么大的量恐怕很少能有人看完,更别提愿意修改了。

但是珀金斯不一样,他不仅耐心地读完了全部,而且发现隐藏在混乱的结构和冗长的内容背后,是沃尔夫充沛的才华。用沃尔夫的原话来说:“在我的记忆里,第一次有人告诉我,我写的东西是有价值的。这个世界上如果只有一个人相信我能干出点名堂,这个人就是珀金斯。”

为了能让小说快点出版,珀金斯全力帮助沃尔夫调整书稿结构和内容。刚开始,为了把数百页小说中穿插的种种故事、人物生活都结合在一起,珀金斯还能整页整页地删除调整内容。

但是,越往后,删除修改工作就变得越来越费力。沃尔夫觉得每删掉一点,自己的心仿佛在滴血,珀金斯提出删改意见,和沃尔夫自己动手改一样为难。他珍惜沃尔夫对语言的敏感和直觉,格外慎重地推敲一字一句。两个人在办公室一待就是一天,经过反复地争执讨论,再达成统一意见。差不多一年后,《天使,望故乡》终于修改完成,并正式出版。

同样,在下一部小说《时间与河流》的修改过程中,珀金斯对沃尔夫付出的时间精力,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以至于那段时间,出版界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这些小说是沃尔夫和珀金斯共同的创作。

珀金斯这样的修改,可以说是大大超出了一般编辑的工作职责。但这还只是在书稿层面。你肯定想象不到,除了改稿,珀金斯还要管这些作家的生活。

我们就拿菲茨杰拉德来说,他内心一直渴望成为伟大的作家,但生活上实在是有太多难题,他根本应付不了。我们知道,菲茨杰拉德最有名的小说是《了不起的盖茨比》,他和书中的主人公一样,家境普通,却爱上了一个富家女。

为了满足妻子对奢侈生活的追求,菲茨杰拉德经常带着她去全世界旅行,住豪宅别墅,挥金如土,和欧洲贵族名流们推杯换盏,总之怎么气派怎么高级就怎么来。

菲茨杰拉德的写作收入在当时来看算是非常高了,但是很快,他就花光了自己赚的钱,一边向银行贷款,一边向珀金斯写信预支下一本书的稿费。

菲茨杰拉德每次给珀金斯写信,几乎都离不开“要钱”和“表决心”这两件事,一方面诉说自己的生活快要撑不下去了,急需用钱。另一方面向珀金斯保证,下一篇稿子非常好,正在写,让珀金斯再等等。

就这样,要钱的次数越来越多,以至于珀金斯总是需要以自己的信用作担保,说服出版社预支更多的钱。实在说不通的时候,珀金斯就自掏腰包,想方设法帮助菲茨杰拉德解决财务危机。

菲茨杰拉德因为欠了太多债,导致心理压力也很大。珀金斯特别关心菲茨杰拉德的心理状况,鼓励他坚持写作,常常给他寄书,还为他的职业发展出谋划策。

总之,这些作者虽然有才,但也是真不靠谱,让珀金斯操碎了心。

菲茨杰拉德一辈子都在酗酒,欠债中挣扎,珀金斯常常牵挂他的生活。沃尔夫呢,很在意外界对他的各种评论,一旦看到负面评价,就会备受打击。珀金斯总是心里惦记着,生怕自己给予沃尔夫感情上的支持不够多。

还有一位珀金斯发掘的作家,海明威,则是全世界到处跑,一会在西班牙看斗牛,一会在古巴当战地记者。甚至还有读者开玩笑说,虽然海明威写了《永别了,武器》这部小说,但他用生命诠释了“哪里有炮火,哪里就有海明威”。所以,光靠写信,珀金斯基本上很难联系上海明威。

总之,只要这些作家需要,珀金斯一定会站出来,尽自己所能提供一切支持。他说:“哪怕有时候我有所犹豫,也只是因为自己担心帮不好这些忙。”

但是,话说回来,在那个年代,按大部分人的理解,编辑的工作职责就是编校稿件,检查拼写和标点符号,目标就是做出畅销的书。如果遇到困难大的稿子,就不出版了;如果稿子不成熟,他们肯定不会花精力修改,更不可能管这些作家的生活。比如19世纪英国最著名的作家狄更斯,有一段时间写作不顺利,财务状况也出现危机,他的编辑不仅没帮他,反而还要扣他的钱。

所以,珀金斯做的一切,已经远远超越了一个编辑的工作。他在这些年轻作家的人生里,扮演了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财务管家,甚至是兄弟、父亲这样的角色。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说,他改变了“编辑”这个职业的作用。他不再是对书负责,而是永远对人负责。哪怕过了一个世纪,放到今天,很多年轻人想要成为编辑,珀金斯依然是他们职业道路上的灯塔。

第二部分

好,说到这,估计你能明白,为什么说,假如没有珀金斯,很可能也就没有后来的这几位文学巨匠。

但话说回来,既然这些作者都这么不靠谱,珀金斯为什么要做这么多呢?总得有些什么理由吧。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还真有。那就是,珀金斯发现了这些年轻人的价值。他觉得这些年轻人的文字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不拘泥于大多数作家爱用的老套形式,有些地方很天真,有些地方又令人激动,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和新思想。那个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一支支凯旋的部队在纽约曼哈顿第五大道游行。珀金斯发自内心地认为,这些年轻人代表了真正的新一代美国青年。

不过,他知道,要想帮助这些年轻人表达自我,实现价值,还有两个难关需要也必须迈过去。

第一个难关就是这些作品必须能出版,这是往后走下去的基本盘。不过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这些作品要么没人能看得懂,要么根本不符合过去的出版标准。

珀金斯所在的斯克里伯纳出版社是一家老牌的文学出版社,也是一个家族企业。这家出版社几乎没有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动荡,保持着传统的做派。在当时,可以称得上是美国出版界最优雅、最讲究传统的出版社了,甚至当珀金斯第一次走进这家出版社的时候,还感觉到了19世纪狄更斯时代的气息。因为出版社的几位支柱作家,都是秉承英语传统的成名作家,文学品味相对保守,比如长篇小说《纯真年代》作者伊迪丝·沃顿等。

出版社第一次收到菲茨杰拉德书稿的时候,几乎没人能欣赏得来。三个月里,这部书稿从这个编辑转到那个编辑,大家觉得“根本读不下去”,直到最后落到珀金斯手里。显然,整个出版社,只有珀金斯一个人喜欢,所以只能退稿。

不过珀金斯不死心,他热情地给菲茨杰拉德写了封信,还自作主张地代表整个编辑部使用了“我们”这个词,对作品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修改意见。他说:“总而言之,我们觉得,这个故事也许应该在更早阶段的时候就安排一个高潮,希望我们还能见到它,届时我们将马上重读。”

珀金斯的信使菲茨杰拉德备受鼓舞。要知道,那时候他还只是一个业余小说家,菲茨杰拉德花了6个星期修改这部书稿,然后又寄给了这家出版社。这一次,出版社还是很快否定了珀金斯的看法,拒绝了这部书稿。但是这个时候,珀金斯已经下决心要让这本书出版。于是他把书稿推荐给了两家自己所在出版社的竞争对手,结果这两家出版社没做任何评价,就把书稿退了回来。

珀金斯没有放弃,他依然满怀希望,认为有朝一日能让这部书稿出版。于是他又给菲茨杰拉德写信,希望能够继续修改,好再把书稿送交出版社的编委会讨论。

珀金斯对菲茨杰拉德寄来的修改版非常满意,他决定再次为这本书争取机会,这是他第三次为这本书发起进攻了。他事先周到地在同事中传阅这部新书稿,希望大家能充分发表意见,这样他也能在编辑部会议上据理力争。

会上,老板滔滔不绝地说着,表示我们不能出版没有文学价值的小说。还有编辑断言这本书“轻浮”,而珀金斯一声没吭,直到大家的讨论停止。

最后他站了起来,开始在房间里踱步。他说:“我觉得,出版人的首要责任是出版有才华的作者。如果这么有才华的人我们都不出版,那问题就严重了。雄心勃勃的菲茨杰拉德一定能找到另一家出版社出版这部小说,到时候年轻作家都会追随他,那样我们倒不如关门好了。”珀金斯正视着老板:“如果我们拒绝菲茨杰拉德这样的作者,我将对出版失去任何兴趣。”

最后,他还发起了一次投票表决,结果是一半支持,一半反对。但是很明显,

支持的那边,都是社里的年轻编辑。

由于珀金斯的一再坚持,还有一帮年轻编辑的追随,老板最终松了口。菲茨杰拉德的第一部小说这才得以出版。

同样的场景也发生在海明威小说的出版过程中,在编辑部会议上,珀金斯坚定地阐述自己的看法,以至于让老板想起了他第一次为菲茨杰拉德辩护的场景。

珀金斯所在的斯克里伯纳出版社,不光文学品味保守,在道德上也同样保守。它的书目,不敢跨越所谓“正派体面”的雷池半步。

而海明威的小说,不管是文学风格还是用词,跟“正派体面”这四个字,真搭不上半毛钱关系,当然也出版不了了。

说到海明威,他给我们的印象,就像《老人与海》里满脸胡须的主角,是一副硬汉形象。硬汉的风格也会带来问题,海明威的小说里脏话连篇,这可是个大麻烦。

他的小说送到出版社的时候,老板坚决不同意出版。老板认为,他无法想象,自己会出版这些粗俗下流的东西,这简直就像邀请朋友把他的客厅当厕所用。他必须阻止“肮脏的书”玷污他的出版社品牌。

这让珀金斯陷入了深深的为难中。一方面,他知道,这些脏话可能会导致整本书被禁,甚至还会引来官司。但另一方面,他实在无法错过这么好的作品,珀金斯认为海明威简短有力的写作风格,不同于以往所有的作品,按他的原话来说是“好得惊人”。

于是,珀金斯一边苦口婆心地写信劝说海明威,一边自己上手修改。那段时间,为了提醒自己处理这些不入眼的字词,珀金斯还把这些脏话列了个清单,写在自己的台历上,据说这事后来还被老板发现了。

所以,你看,珀金斯为了能让作品出版,可以说堵上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到这,在珀金斯的一再坚持和努力下,出版这个难关算是勉强迈过去了。但是出版后,作品能不能被读者所接受,也是个问题,这就是年轻作家们需要跨越的第二个难关。

我们继续拿海明威来说。海明威第一部小说出版之后,销量就一路走高。销量好,肯定是好事,但是,一种新的风格进入市场,也可能带来麻烦。当时,出版社每周都会收到对这部小说表达愤怒的意见信,数量多到几乎把社里的信箱都塞满了。这本书在波士顿还被禁了,到处都有气冲冲的读者要求出版社对这本书的低级趣味道歉,至少也得给个说法。

你想啊,当时可没有互联网,可以随时发一封声明站出来解释。读者随意发泄情绪,负面评价一旦蔓延,这本书可能就永远被禁了。

这当然是珀金斯不想看到的结果,他一心希望这些小说,以及作者身上闪闪发光的人格能被更多的人看到。

那珀金斯用什么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呢?

好,我也不卖关子了,三个字“笨办法”。珀金斯一封封地写信,回复那成千上万的批评。在信里,他要维护出版社的声誉,同时,更是要全力解释海明威作品的文学价值。他要让世界看到,这些作品真正的价值。

为什么他能如此笃定呢?

不得不说,珀金斯在那个年代,看到了未来。这正是源于他独特的文学品味和对文学价值敏锐的判断力。

19世纪的西方,随着出版业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作家。这些作家是为市场写作的,他们写能发表的,读者想看的,有人掏钱的作品。据说,当时英国的格拉布街聚集了一大批职业作家,他们采用模式化写作的方法,不关注创造性,只关注劳动生产率。比如科幻小说《银河帝国三部曲》的作者阿西莫夫,被人称为“写作牲口”。他每分钟打90个字,一天写作12个小时,从来不休假。他一共写了400多本书,所有出版字数加在一起大概有2000万字。有人问他:“如果你只剩下六个月的生命,会干什么?”他说:“打字得再快点。”

但是,进入20世纪后,西方社会对个体价值的理解在变化。年轻作家们开始追求美好的事物和自由的生活,他们是一批拥有鲜明符号的理想青年。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年轻的作家也不再认同过去那种模式化的创作理念。他们不想写迎合市场的作品,他们渴望摆脱旧时代的束缚,通过作品来表达内在的自我。创作不再是一门生意,而是一种表达自我的最高方式。

新的作者出现了,当然也就需要新的编辑。

在珀金斯三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他一直致力于寻找和培养能为时代发声的年轻人。比如我们都知道,菲茨杰拉德是20世纪“爵士时代”的发言人,他和海明威都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他们的作品定义了那个时代。

但这都是后话了,直到菲茨杰拉德逝世,他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一直都处于不被大众认可的状态。当时,珀金斯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他觉得这本书就像是一颗做工精美的钻石,那些钻石上灿烂的切面,美国人可能之前从来没见过。同样,只有他相信当评论者和闲人的喧嚣鼓噪散去,《了不起的盖茨比》将被证明是一部非凡作品。

珀金斯说过,出版当然不是只看出版人的个人趣味。他要对他的职业负责。这个责任要求他出版文学界公认文学价值高的、同时也对这个时代的文明持有批判精神的作品。可以说,珀金斯对待文学的态度,就像对待生死。

你看,多亏了珀金斯,他看到了这些年轻人身上熠熠生辉的价值,听到了他们为时代发出的声音。为了这些年轻作家们,他单枪匹马挑战几代人固定下来的文学品味,和他们联手掀起了20世纪初美国文学的一场革命。

结语

好,这本600页的大部头《天才的编辑》我们先讲到这。再强调一下,这本书的内容,远比今天的解读丰富,假如你有时间,我还是建议你去挑战一下原书。相信我,这个时间值得花。

最后,还想和你聊聊,估计很多人都很好奇的一个问题:珀金斯这么厉害,为什么自己不写书呢?按道理,他的写作水平肯定远高于大多数作家。

这本书的作者伯格也很好奇,结果在珀金斯好友的一封信中,他还真就找到了答案。珀金斯的回答并不复杂,他说:“因为我是编辑。”

在我看来,珀金斯更想表示,创作是作家的工作。就像他经常说:“书属于作者。”但是,职业之间并不存在高低之分,对一部作品来说,编辑和作者同样重要。

如果说,是那些天才的作家创作了那些伟大的作品,那么我们也可以说,是这位天才的编辑,“成就”了这些伟大的作家。

沃尔夫的日记里,有一张撕下的纸,从未寄给过珀金斯,上面写着:“我这辈子,在遇见你之前,一个朋友都没有。”

撰稿、转述:潘旭
脑图:刘艳导图工坊

划重点

1. 珀金斯的编辑工作,已经远远超越了工作层面,他在这些年轻作家的人生里扮演了兄弟、父亲的角色。 2. 珀金斯发现了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沃尔夫这些年轻人的价值,帮助他们迈过了“能否出版”和“能否被大众接受”这两个难关。 3. 珀金斯凭借着自己独特的文学品味和敏锐的判断力,在20世纪初看到了美国文学发展的未来。
(0)

相关推荐

  • 《了不起的盖茨比》名垂青史,他功不可没

    从此过上没羞没臊的观影生活 电影派 Vol.250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某种意义上,是伯乐让千里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千里马」. 娱乐圈里.日本AV界.模特界的星探. 预测了一个天赋秉异的人的未 ...

  • 菲茨杰拉德的秘密生活

    菲茨杰拉德的秘密生活 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再次试图简短地总结自己的一生,于是在拍纸簿上写道:"二十岁时醉酒,三十岁时身体衰弱,四十岁时死亡."这话说得与事实八九不离十.他在 ...

  • 李伟长:籍籍无名的重要人物

    孤独. 这是一位孤独者的形象. 他总是戴着帽子,一顶七号大的灰色浅顶软呢帽,哪怕是在办公室一个人看稿的时候,他也戴着.因为听力不太好,他常用帽沿压低耳朵,据说这样可以听得更加清楚. 他与作家经纪人谈判 ...

  • 是天才捕手,更是精神之父

    时至今日,即使纸媒繁荣的时代已然远去,做着文学梦的青年人并没有减少.因为在任何时代,文学都是人类不可匮缺的养料.文学在成就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一直举足轻重. 回望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全世界出版业都被文学 ...

  • 《癌症患者的疾痛故事》| 潘旭解读

    关于作者 涂炯,英国剑桥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任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副教授,长期从事健康与疾病的社会学研究. 关于本书 作者花了5年时间在肿瘤医院进行田野调查,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材料.她发现,相比于&qu ...

  • 地佐辛注射液与吗啡注射液治疗中国癌症患者持续癌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Meta分析

        本公众号每天分享一篇最新一期Anesthesia & Analgesia等SCI杂志的摘要翻译,敬请关注并提出宝贵意见 Comparison of the efficacy and s ...

  • 《成为黑马》| 潘旭解读

    关于作者 这本书的作者有两位,都来自于哈佛大学.托德·罗斯教授是教育研究生院"心灵.头脑和教育"项目主任,著有畅销书<平均的终结>.奥吉·奥加斯是一位神经科学家,也是& ...

  • 《成长的边界》| 潘旭解读

    关于作者 大卫·爱泼斯坦,是<纽约时报>的畅销书作家,也是<体育画报>的资深撰稿人.前作受美国前总统贝拉克·奥巴马及前国务卿康多莉扎·赖斯盛赞. 关于本书 这本书代表了有关&q ...

  • 《超级生物探寻指南》| 潘旭解读

    关于作者 马修·D·拉普兰特,是美国犹他州立大学新闻学副教授,也是一位记者.通过与各个领域的生物学家共同探索和交流,他在这本书中,不仅为我们揭示了超级生物背后隐藏的秘密,还讲述了自己在世界各地追寻这些 ...

  • 《微精通》| 潘旭解读

    关于作者 罗伯特·特威格尔,毕业于牛津大学政治系.哲学系.他有多重身份,是畅销书作家,也是探险旅行家,还是一位终身微精通实践家.曾为牛津大学.宝洁公司等多家机构讲授自由博识.领导力相关的课程. 关于本 ...

  • 《病患悖论》| 潘旭解读

    关于作者 玛格丽特·麦卡特尼,是一名英国的全科医生.她多年来一直持续关注医学证据.医师职业精神.筛查及其风险方面的研究,希望能为更多的患者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曾获颁英国"健康卫士奖" ...

  • 《人生由我》| 潘旭解读

    关于作者 梅耶·马斯克,「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的母亲.企业家.营养师.演说家.模特.知名时尚偶像,拥有两个硕士学位,曾担任<时代>杂志健康版封面模特,美国畅销彩妆品牌代言人,著有畅销书 ...

  • 癌症患者的隐秘疾痛

    从医几十年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主任医师李峻岭的"任务清单"里慢慢出现了很多跟肿瘤相比看似不甚重要的东西--患者的头发.容貌以及心里的不痛快.他也深刻意识到,在我国,癌症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