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小孩子学数学,一定要牢记“数从生活中来”这一理念
【家教智慧 第741期】
春节前,有个让小学生“数1亿粒米”的奇葩作业,闹得沸沸扬扬。后来,布置作业的老师解释说,“布置这个作业,是希望家长能和孩子一起进行实践操作。因为现在小学四年级,已经学习了《亿以内数的认识》。1亿粒大米是一个概念,希望孩子们发挥想象,并不是真要拿出1亿粒米。”这种解释听起来好像还很合理,老师很用心,我也曾撰文表示,家长当鼓励孩子创新性地完成作业,但那不过是事后的解释而已,其实老师布置作业时,是否是这样想的,我想出题老师心中应该是非常清楚的。在微信群中,老师曾这样要求:“一粒一粒地数”“把数出来的米带到学校”这是明明白白地说明,老师布置这个作业之初,并没有想那么多。
老师之所以如此轻率地布置这样的奇葩作业,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没有把课标放在心里,忘记了数学来源生活、应用于生活这一根本理念。特别是对于小学数学来说,更是如此。
因为数学中的数和形,在生活中是根本都不存在的,现实生活中只有一个苹果、一支铅笔,一个桔子,一幢房子,但看不到一个具体的“1”;同理,现实中只存在圆圆的盘子,圆形的车轮,而不存在一个具体的“圆”。数学中的数和形都是从现实中抽象出来的。因此,小学数学的主要任务不是要求孩子在“空中楼阁”中做纯粹的数学演算和推理,而是要教会孩子如何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和图形这些“概念”来,并要“返回”到生活中进行验证,从而让孩子们相信数学是“真的”。所以,小学数学教学不是要紧密联系生活的问题,而是所有的数学问题都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问题。
而当下我们许多老师却大多背离了这一理念,只在书本、习题里打转转,将教会学生做题、教会学生考试为已任,不管孩子理解不理解,只要他们“背过”就行。这种教学的恶果就是,一二年级孩子数学考百分的比比皆是,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很多孩子数学成绩却越来越糟糕。
这个中本因,就是老师没有把握、落实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1~3年级)目标中的“经历”“理解”要求,把数学当做唐诗宋词,直接强加给孩子,让孩子“背记”的结果,让孩子没有形成“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从而导致孩子失去了数学学习的后续动力,没有培养起他们“循着台阶”去进行“自我探究”学习能力。
实际上,让小学生“数1亿粒米”真的是一个很好的数学实践作业,能够真实地让孩子体悟“亿”的大小,形成正确的“亿”的概念,如果老师真的是在这种理念下给学生布置这个作业,那真是太好了。
但是,我想,如果老师真的是在“生活数学”理念下设计的这道题目,也断然不会“让孩子们数完后带到学校来”的轻率之语,就会有相应的要求,比如,“回家数100粒米,看看有多重?1000粒呢?10000粒呢?1亿粒呢?”
所以,学习课程标准很重要,否则,不仅误人子弟,一不小心,也可能闹出“数出1亿粒米,拿到学校来”这样的笑话!
分享教子心经
成就精彩人生
敬请扫码关注
作者,李玉柱,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新闻网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山东省教育技术装备专家委员会委员。 此为平湖一柱公众号原创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