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镇观音阁老茶馆里里外外 (一)
^ 成都彭镇观音阁老茶馆
离开烟台回到成都,距返程还有两周,原打算去“川西”看看的,但时间上不好安排,也就放弃了。在家陪陪父母,见见好友,和几个好同学聚聚,时间一晃也就过了。一天,偶听一位搞摄影的朋友提到“彭镇老茶馆”,说很有特色,我的心就痒痒起来。茶馆,在成都到处都有,高档的,讲究环境和装修,一杯茶最低也要60元;低档的,一般就在露天--- 河边或公园,最低消费10元。无论高与低,却早已没有了旧时茶馆的味道和意义了。就像咖啡来到中国,也早已失去了在国外所具有的含义了!
外婆居住的镇上,曾有一个造型十分美的木结构桥(可惜在79年被洪水冲垮),外婆家在桥头这边,而桥头的那边就有一家小的茶馆。当然,也早已不存在的了,至于是那一年没有了的,更是记不得了。印象深的是,小时候去外婆家过寒暑假时,偶尔会帮外婆去那家茶馆买开水,两元钱一水瓶。小时候的事,总有一两件是难忘的。因而,听到是“老茶馆”,自然就想去看看了。
5月18号这天清晨,我们六点过点儿就出发了。朋友说要早去,晚了人太多,不好拍照,既然有拍照的机会,自然两不误。女友开车,路线不熟,便走走停停问问,一个小时后来到了茶馆后门。门口,已经有人坐着喝茶了。要不是见到那坐在竹椅上的人,还真不知是有名的老茶馆。
^ 这张照片也不知是怎么拍的,明明是拍茶馆,却被街对面强了个主体。
* 一个普通的再没有什么起眼之处的茶馆,门上也不见有什么牌或匾之类的东西,唯有见的
就是这块支起的牌子:
^ 这块小牌子,应该是店主自做的。茶馆是他承包的,已经20年了。不过,他倒是
挺有文化保护意识的,使得茶馆依然保持着原样。
* 茶馆里是什么样,里面有些什么,去的人除了喝茶,还干些什么,看了照片就知道了。
^ 茶馆前后门分别在不同的两条街上,从后门看出去,基本上可以看到前门。
^ 这里用来烧水泡茶的壶,是极简单的铝壶,而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长嘴的铜壶
^ 这里用来泡茶的杯子,大都也不是传统的四川的盖碗(现在用盖碗泡茶的地方也不多了),
这样喝茶可能过瘾些。不过,我们还是要的盖碗泡的茶,有感觉!
^ 这地面,这存水的水池(右边),以及烧水的炉台,是不是已经说明了它的以久年份
^ 八点半,茶馆里几乎坐满了人,阳光从房梁的空隙处,透了进来
左图那位女子,是茶馆老板夫人,可一点也没有老板娘的架子,你也看不出她已是早已当了妈妈的人。别误会,右边那位可不是老板哟。老板是位戴副眼睛文绉绉,笑呵呵,个不高的圆脸先生。这么一介绍,你下次去就有一眼可认出了。对了,他也是个摄影能手。
^ 这为人士的穿戴倒是新鲜,不知这是哪朝哪代的服饰
* 坐茶馆的人,除去专程去拍照的人外,都是当地人。去的早的,开门就来了。但无论到的
早与晚,接近中午时分,也都离去,回家吃饭了。留下来的是那些敬业的拍照者。
* 趁着中午没什么人之时,对着四周墙面拍了几张
看到这些,自然会勾起一些人的回忆,也包括我。记得上小学一年级时,老爸也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他是个搞技术的人,从不热衷于政治,却让我抄写“老三篇”。那第一篇“为什么服务”,那时,我几乎可以倒背着默写下来。可如今还能记住什么呢?这让我联想到,今天的有些小学校里,老师让学生们几遍十几遍的抄写生字和单词。
^ 那几个大字,也够醒目,也有点刺眼,是不是?呵呵!
* 午饭后,人们又陆陆续续茶座来到了茶馆。老板,是挺仁慈的,一杯茶一元钱,这年头
那里找得到多少? 某些人,一元钱掉到地上,都懒得弯腰拾起来。
* 这位穿戴整洁的先生,是不是在卖弄自己的学问,哈。。。。
* 这是茶馆里的明星大爷,90来岁,很健朗,每天都按时来茶馆报到。他很和善,与前来
拍照的摄影人们 配合默契。而茶馆老板,对他也不薄,总会给他包烟什么的作为回报。
* 结束这篇博文之前,下面这张拼图,有必要特别展示一下。
左边那张,是曾获得摄影奖的照片,也正因为它,来茶馆拍照的人是络绎不绝;右边那张,是茶馆的经典照片(不过,这张是我仿造拍的)。
(谢谢来访!下一篇博文,将写写茶馆外面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