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水乡”和我的扶贫故事

一转眼,告别党建扶贫下挂驻村的生活已经十年了。曾经在学习、工作、情感中产生过重大影响的驻村经历在记忆的脑海中渐渐的消退。人的情感是人生的环境经历所培育的,并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日益的丰富和生动。记得上初中的时候,一部叫《蹉跎岁月》的电视剧,那种已经远离我们疯狂的年代知青生活经历震撼了我,随之连着看了五遍,仍不解馋。于是,怀着一种激情,我在那几年把以文革为时代背景题材的小说、电视剧和传记集中进行了的比较系统的阅读和收视,深入的品味那个时代的悲咸和苍凉,对知青老哥老姐的经历给予莫大的同情。知青生活感动了我身上每一个情感的细胞,思想也多了几分飘逸和摇荡。虽然长在农村,但缺乏农村工作经历,印象中的知青生活让我竟然产生这样一种渴望。

(一)

苗乡侗寨的日子,总是像一个跨世纪的老钟,悠闲静态的流淌。以致于身处这样的环境,记忆也容易淡忘,更不会有人莽闯的问你,贵庚几何!在不知不觉中,我的机会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悄然临至。但这种的来临的方式更让人牢牢的记忆。事情是这样的,1996年6月我所在的单位抽调一位刚分配的年轻同志下到雷山县达地水族乡达勒、小巫两村挂村扶贫。不料,在当年农历八月十四日从达地水族乡回城到桃江乡是发生了车祸,车上6人,4死2伤,当中有一位副县长和本单位的小伙子。一时间,在雷山这样一个苗族小县全城震惊。第二天,我才回到施秉老家过中秋节。由于发生这样的惨剧,我单位的年轻人受伤严重,显然不能再派下去。1997年3月,县委再次下文明确,各单位继续派人蹲点帮扶村抓好工作。这次是我和本单位的另一位年轻人一道下去,我在达勒村,他在小巫村。5月份,我们在当时的一位i副局长的带领下,一行四人乘坐一辆老吉普车驶往达地水族乡。
      达地水族乡距县城86公里,位于黔东南和黔南两州,雷山、丹寨、榕江、三都四县,永乐、塔石、三江、巫不、羊福、平永、雅灰、达地八个乡镇交界之处。当时,公路状况极差,从雷山到榕江公路中塔石乡镇街上分路后还有23公里,这一段全是典型的乡村公路,常年没有人维护,也没有维护资金。这段路小车要一个半小时,大车需要2小时。那天从早上11点钟出发,在永乐用午餐,到达地已是下午3多钟了。
      乡党委、政府相当的热情,专门召集乡直各部门负责人碰面。相互进行了介绍。达地的干部大多数是认识我的,这得益于1996年5月公务员过渡考试时,我监考的就是永乐和达地考点。所以,听名字不认识,见面方知道这个人。在乡政府介绍乡里的工作时,也不知到当时想些什么,反正一点印象没有。当然,介绍当中许多都是套话,怎么怎么的困难,决心大之类的。随后,乡政府在街上塔石香羊馆用当地最好的菜小香羊招待我们。当天,最难忘的是喝酒醉了。在乡财政旁边的一位干部家属开办的木房旅馆休息。半夜还吐了酒,好在这个旅馆外面有一条小溪,晚上开启窗空气很新鲜,人多少好受些。后半夜,我清醒了爬起来用矿泉水漱口后,突然记起来时一位老同事提醒的话,这家主人曾经因为某个干部醉酒后乱吐不讲卫生而发火难堪,我心里顿时紧张了。想着刚到就这样,以后的两年怎么办呢?还得在天亮之前设法打扫干净才是。于是,再也无法睡着了。
      天刚亮,我马上下楼找一只小桶到小溪边取水把窗外的污物打扫干净,并向主人表示歉意。主人也客气多了,心里才慢慢的松弛了下来。自然,早上最精彩的话题就是我“翻”了。我知道,在苗乡人的情感中信奉“酒从宽处落”的道理,客人酒喝得多,说明客人很高兴,也就达到应有的礼节。只是醉酒后我们可就惨啦!

(二)

知道自己要下去了,我还是在组织部下文后,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各方面领导和同事介绍的达地工作的相关情况,从思想、作风、项目、农村工作等方面做了一些必要的准备。虽然我在农村长大,那只是8岁以前农村尚未分田到户的农村发展形势,今非昔比,况且还缺乏农村工作的经验。
      新的环境催人思进。脚已经踏上达地这片陌生而神奇的土地,我便按照事先确定的工作安排,首先熟悉一下乡镇当前农村各项工作的安排和所驻进村寨的情况。通过半个月在乡镇各机关和逐寨逐户的访贫问计的全面了解,从乡镇安排的工作来看,目前正处于计划生育工作突击阶段,春耕备耕育苗阶段,工作压力不大。但进驻的达勒村让我产生了相当大的压力。达勒村地处乡镇府所在地,全村210户,927人,耕地531亩,其中田面积529.5亩。辖岩脚、刘家、达落、达勒、河边、韦家、庞家、红卫八个自然寨。全村山林均已种植杉木,尚处于中幼林,没有任何经济效益;村内蔓延鸡瘟,鸡鸭几乎灭绝;社会治安偷牛盗马有些严重,使得群众发展生产积极性不高;村内青壮年基本上外出打工;全村16名党员,其中65岁以上的老党员10名,35岁党员6名(外出打工3人),结构不够合理,趋于老化。该支部已经有好几年未发展党员了。更让我吃惊的是,就这么一个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都甩担子了,目前仅靠副支书和副主任来勉强维持工作运转,算得是名副其实的一个瘫痪村。难怪当时有一位当地的领导开口说到:“我愿意走3个小时的山路到全乡最远的巫空村驻村工作,也不愿在达勒村”。当时,我知道这句话的分量,除了以上瘫痪村外,还有每年乡镇科技示范项目都在达勒村河边组开展,干群关系激化,乡村关系对立,都给初到此工作的我出了一道横竖难迈的道啊!更严重的是,达勒村瘫痪的班子,直接导致乡政府人引工程项目无法实施。焦点在于,达勒村的群众不给接水源。乡镇领导也是百般无奈。
       从掌握的情况来看,达勒村瘫痪的根本问题在于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是一个效仿的问题。支部书记不愿搞工作的原因在于对乡党委、政府不够重视本村建设,至今没有一个村两委办公的地方。开会都是在支书和主任家。支书为人公道、正直,文化高,在全村的威信很高。我认定要推动达勒村工作,扭转瘫痪局面,必须解决党支部书记“牵头羊”的问题。于是,我先后20余次上门交心谈心,发动思想,一步一步的开导,多方面的分析利弊,渐渐的支书也觉得我这个人是一个敢说敢干的热心人,思想开始容纳了我。支书认可了我,这是我工作的第一步,下一步要让他“出山”,这个火候还不行,得另想办法。我立即回到了雷山向联系村的县领导回报工作,争取最大的支持,邀请县领导亲自出马,动员动员支书工作,没想到,百忙之中的县领导一口答应走一趟,这让我当时太感动了。的确,谁说咱们的农村驻村工作是单打呢!其实有许多的领导和同志都是胸怀大局,无时不再高度的关注民生。这是百姓之福,达勒村民众之福啊!

(三)

与此同时,农忙季节来临了。我们在前段逐寨开展水稻育苗移栽技术的基础上,按照县乡的严格要求,在达勒村河边组全面开始实行宽窄行规范化栽培。当时,规定包村干部每人20亩的责任面积,完不成的要扣工资。乡镇和县领导的示范面积必须完成,这是死命令,不能打折扣。当时的水稻宽窄行规范化栽培力度可以说是雷山县解放以来最大的一次。作为驻村干部,我们义不容辞的要坚决完成,因为按当时的政策要求,就是农村工作的中心和政治任务。说实在的,在乡镇我听得最多的名词就是“政治任务”。只要是政治任务,就必须完成。虽然,当时我还不是一个中共党员。但听得多了,觉悟自然也就提高了。
      最难受的要数我们逐丘逐块的帮助群众拉绳,手比手的指导,从早上8点钟开始到晚上的7点钟,直到最后一丘田栽完,我们才能回到乡镇休息。当时群众不理解,常常是说些抵制的话语,让你哭笑不得,没办法,为了政治任务只好强制了。我们没有到群众家中喝过一瓢水,吃过一餐饭,只惟愿群众理解就行了。1997年的端午节,我回到施秉老家,母亲看见我被烈日晒黑的脸和手,心痛了半天。我当时就讲,没关系,过几天就换白了,反正也没有媳妇,不怕别人嫌。现在回想起来,自己也有些感动自己,何况自己的母亲呢!
       在这个节眼上,我盼望的支持来到了。1997年5月28日,联系村的县领导实地来到达勒村视察工作,还亲自挽起裤脚下田与我们一起插秧。印象最深的是,中午,群众回家吃饭,竟然没有邀请县领导一道吃点东西,我当时也觉得群众这样的漠视情感让人心寒啊!难道你喊一声,别人就一定会吃你的吗?好在事先乡里已经安排好,自然上田来就能吃上香喷喷的米饭了。我跟着县领导也检了一回便宜,当时就乐了 。 吃过午饭,按照计划,我们就要上韦家,县领导要亲自拜会达勒村支书了。
      五月的达地,满山杜鹃花,艳丽多姿,阵阵袭人。沿着背略河逆流而上,再爬到半山腰,便是达勒村的韦家寨了。在乡长的陪同下,县领导亲自上门与达勒村支书一番交心畅谈。我配合支书分别就达勒村目前存在的班子调整、村委会办公楼、村级产业调整和乡人饮工程取水点等问题和困难详细的作了汇报,得到县领导和乡长的肯定和支持。最后,支书高兴的表态:“既然县领导登门交朋友,那么这个支书我答应继续干下去,栽秧后开一个支委扩大会议,安排部署工作”。
       随后,按照支书就乡人饮工程取水与兼顾群众生产用水提出的建议,我们一行实地到达地巫王沟查看了具体的位置,一致认为可行。决策点在于:把乡人饮工程取水点抬高定在坎上大沟里头,让因水源减少影响面扩大,进而把每户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缓解矛盾冲突,争取群众支持。过去,乡里本着降低影响,把取水点定在坎下,影响面窄,户均损失多,群众自然意见大,致使工程一直无法落实。乡镇人饮工程取水点的科学确定,县领导很高兴,一再表示,感谢支书对县乡工作的支持,支书也开心的笑了。

    辞别支书后,我陪县领导顺路下到达勒村庞家寨,找到村主任家,主任也是受惊若宠,通过做工作,他明确表示:“既然支书同意干了,我也就没有什么不想干的想法了”。当时,我就偷偷的乐了,心里想一个月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
       达勒村“两委”班子瘫痪状况的改变,实现了我驻村工作的第一个目标。即村级班子运行正常,工作有人抓。通过这件事,也使我产生了一些思考。如,怎样调和乡政府与驻地达勒村的关系?群众公认、威信高、能力强的支书,我们如何引导、支持、保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村级组织建设应当重视加强后备力量的培养;在村级建设中我们只要沉下身子去,尊重群众,依靠群众,改善关系,许多的问题是能有效解决的,但现实中常常被忽略等等。
       虽然,达勒村支书同意继续干了,但凭我对他的了解,我感觉还有许多的工作要去做。即我必须再扶一把,帮助他把“村两委”班子实现正常运转后才能放心,毕竟他只是一位普通的群众党员,靠的是自己养活自己和凭党性办事,不像我们有国家保障的工资收入。于是,我在抓好面上春耕生产及其它工作的同时,进一步注重保护和支持支书这种积极性。这样的努力,印象比较深的是,有一次我去联系工作,发现支书一家正在门口的几丘杂交糯米田里除杂草,支书叫我到家喝茶等着。杂交糯米枝干长大,叶面较宽,除草是比较锥人的,我稍忧郁了一下,便身着一身短打执意下田帮助除草。我克服杂糯的锥痒,一直坚持帮助干完。当天完善痒得睡不着觉,浑身痒痛。第二天,才买来一瓶酒涂搽,稍感舒服。但还是痒痛,一直一个多星期才根本消去。应该说,我现在一看到杂糯,心里就想起这件事来,不过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美好的回忆。

(四)

来到达勒村后,我才知道群众的生活比我想象的要困难得多,相当部分的群众尚住在简陋不堪的矮小木房。有的充其量只能算是窝棚了。全村最困难的当然要数刘家寨了,以至于走进这个寨了,都看不到一幢完整的两层的三间房。更让我惊讶的是,寨中有一栋民国时期的破旧砖房,这已经是全寨最好的房子了。这让我突然有点心酸,都已经解放四十多年了,在这个寨中最好的成就居然还是民国时期的东西。我们的政府对这样的村寨的确关心不够啊!这个寨子在全乡范围来看,也是最贫困的民族村寨了。我走进几家比较好的群众家里,突然发现每家的堂屋正中挂的不是明星画像或山水画,而一律是我们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主席、周恩来等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画像,我心里顿时感动无言,甚至有些羞愧难当。现在我们的干部家中,恐怕再也找不到这样多的领袖画像了。刘家寨的老百姓,他们正是用这样最朴素、最简单的方式来表达对党和政府的热爱之情。他们的文化不高(全寨只有一个未毕业的初中生),大字不识,但知恩图报的心却比我们干部还要亮堂得多啊!
       刘家寨坐落在达地水族乡政府驻地的右侧1.5公里的山头,全寨19户,78人,是典型的“黑苗”民族村寨。据说,解放以前是16户,80人。这样看来,该村四十多年人口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3个人,与我们的上海市同样实现人口的负增长。就从这点来看,他们做的贡献同样不轻啊!经过逐户调查,我竟然发现刘家寨还有两名参加过朝鲜战争的两位中共老党员,50年当兵的,退伍证清楚记载,这让我又惊呆了。我产生了一种强烈做好驻村工作,为刘家寨办点实事的冲动和责任感。
       起初,我想引导大家办一个瓦厂,改变一下他们用树皮遮雨不经用,导致房屋因漏雨呈现破败腐朽的住房状况。先后召开5次会议进行思想发动和项目可行论证。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办成,成为我一个深深的遗憾。但我还是组织他们积极创造条件,解决了全寨的人畜饮水工程,完成了我驻村工作的第一件实事。
      说起刘家寨人引工程,也是不容易的。因为按照当时的水利项目实施办法规定,申办人饮工程,首先要有基础条件,即水源能保障。其次,群众要集资一部分自筹资金,三要纳入乡镇府的总体水利项目规划。这几条,刘家寨都还有一些申办项目的差距。但我怀着一颗急切的心情,依然引导他们大胆的争取。我及时向争取村两委班子进行专题汇报,统一了大家的思想。随后,一方面加强与乡镇领导的工作联系,硬是把这个项目挤进了当年的项目盘子。同时利用人际关系的影响,调动水利部门设计人员积极性,从项目的现场勘察、可行性报告、设计图出来,只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另一方面我和小组长积极协调好了取水点。使项目各项基础工作基本就绪。但还有一个根本的难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那就是群众困难,3000元的集资款一时间无法筹集到位。筹资会上面对这个困难,有些群众思想开始动摇了,那是我每月工资才有200多元,也没有积累,否则我就全部垫资了。怎么办呢?大家陷入思索....。这是,一位困难群众到刘家寨来找组长(他是村互助储金会的出纳)借钱买一头小猪喂养。只要能办成项目,群众积极性很高,集资到位问题不大。我就想能不能先找一位本寨家庭好的群众到信用社贷款解决呢?我把想法讲出来,大伙都感觉可行。于是,落实了一位群众作贷款人。但担保人就找不到人了。许多的群众基本上靠贷款过日子,都有债务缠身条件不符合。我们决定另想办法,解决担保人的问题。当天,我们连夜赶到庞家寨找到村主任协商对策,没想到主任爽快的答应提供贷款担保。就这样,刘家寨的人饮工程项目前期工作总算落实了。当年秋天就完工了,彻底解决了群众吃水的一大困难。群众也通过这个项目得到启发,即加快发展不能一味地“等、靠、要”,必须主动要发展,要致富才行。全寨群众发家致富的意识逐渐增强,寨内的面貌得到了新的较大改善。
     “没有党的好政策,就没有我们村寨的好变化”,这是刘家寨群众肺腑之言,令我开心,值得我为他们再一次的喝彩!

(五)

庭院经济是增加群众收入的重要发展路子,也是驻村扶贫的重要内容。为了充分发动群众利用屋前屋后空地发展庭院经济,千方百计的增加收入,按照“扶贫先扶志”的指导思想,驻村第三个月,我积极协调县乡有关部门落实部分经费,组织达勒村村组干一行13人特地到雷山县丹江镇的全国卫生村----猫猫河村、科技杨梅村----乌秀村和西江镇全省先进小康村-----脚尧村等三个村从村级组织建设、沼气项目、科技种植和养殖示范点进行了参观考察,开拓了发展视野,增强了发展的紧迫感。尤其是西江镇的脚尧村在海拔1400米以上当地人迹罕至的大山里,通过苦干、实干、巧干,硬是创造了扶贫致富的人间奇迹,跨入全省闻名的小康村,深深的感动了村组干们。
       回去后,我积极引导村民树立依靠科技致富和提高生产效益的思想,开展了针对性的工作。一方面养殖业上从预防“鸡瘟”入手,大力推广科技养殖,落实重在预防的机制,全面推行“鸡瘟”群防群治,彻底扭转群众不敢喂养鸡鸭导致村内生产严重发展滑坡的局势,通过加强养殖业恢复村级经济应有的活力,帮助贫困群众建立基础性的家庭经济基础。另一方面种植业上发动群众种植梨子、魔芋、板栗、柑橘和茶叶等“短平快”致富项目。印象最深的要数98年的冬天,我们在雷山采用低息贷款的方式引种苍溪雪梨,冒着大雪连夜赶回达地。第二天一大早就踏着雪地,翻山越岭的到达勒八个组通知群众来领梨子苗。由于达勒村的八个小组分别在分布在乡政府的周围的几个山头,跑下来就是一天的时间了。为了帮助群众科学种植梨子,我们根据到脚尧考察的果品种植经验,再次召开了专题培训会,手把手的教会群众梨子的种植技术,也不知道这么多年了,那些梨子究竟怎么样了,有时间真想去品尝一下啊!
       就是在发梨子苗的几天里,我无意间冷落了专程从县城赶来看我的女朋友,我再一次与爱情擦肩而过。那个时候,满脑子都是装着群众的需要,一心想多办几件实事好事,这样的想法和这样的失去,根本无法避免。从这次以后,我就决定在乡镇不再找女朋友了,避免不应有的伤害。我的执着和坚忍,也许感动了上天,让机遇降临了,六年后的桃花时节,我从桃江乡提前回到了曾经工作过的县城。

(六)

驻村工作,我感觉很无奈的事就要数乘车来回于达地与雷山了。真的不知道应该怎样准确的表述,才能说得清驻村那两年乘坐大巴从达地到雷山往还时的感受。用句诙谐的话说:“到达地不想回雷山,到雷山不想回达地”。可见旅途经历的不同寻常。
      达地水族乡距离雷山县86公里,当时从雷山到榕江的塔石乡,是砂石路,一到晴天风沙严重,尤其是夏天,大巴车内的空调总是坏的,窗子一打开风沙就进来了,弥漫在车厢的每一个角落,不到几分钟,大家都是一身的灰尘。难怪在凯里客车站,那几年黎从榕的驾驶员总抬不起头,被车站管理员鄙视是最脏的驾驶员。每次到站停车,驾驶员浑身都是白生生的尘土,人似乎老了十岁啊!从塔石到达地是典型的县级乡村公路,维护经费很少,当时主要由线路经营的车辆来附带管护,因而一到雨季,塌方、垮方比较严重,公路两侧又没有完善水沟,路面总是坑坑洼洼,有的路面积水起来,走路是找不着落脚的地方的。这段路只有22公里,但时常堵车,需要耗时2个多小时。我们从雷山到达地正常情况乘坐时间要4小时。记得有一年,我在雷山早上9点钟乘车,一路上坏两个轮胎、堵路、到桥桑一带驾驶员又指导修路,直到晚上7点多钟才到达地,十多个小时,让人真是很累,腰酸背痛,食欲了无。
      那两年只有一位姓张的车主跑这条线,早上5点钟从达地出发,到了永乐镇才天亮,到了雷山也就是9点多钟了。下午,2点左右再从雷山返回达地。每天只有一趟,如果你错过了,就只能改天再出去了。每到冬天,天气变短,早上等车是比较辛苦的。必须得四点左右就得起床了,然后静静的等候,还不能影响别人休息。当时,发车的地点在乡政府操场,我呢又住在离乡政府1.2公里的杉木坳林业站,因为方向正合,所以用不着再下到发车点乘车,只管等就行了。那时候,达地的街道还没有路灯,等车的时候一片漆黑,再加上有些清冷,让人只打哆嗦,时不时得运动舒展一下,赶上车后,便放心了,一会儿就慢慢的进入了梦乡,只留下大巴就像一个人似的,孤独的穿梭在黑茫茫的大山之中......。
       达地乡政府驻地,是一个峡谷之地,清清的背略河缓缓穿过小镇,流经榕江县的三江,最后,汇入都柳江。因此,一条车路、一条河、几个山头坳口封锁了达地,雄奇峻岭的大平山几乎占去半个达地乡域。有时,看着窗外黑黑的大山和那像星星的寨灯,似乎更觉得这一块土地被世间所遗忘的悲凄和苍凉。几丘田、几颗树便养活了10000余人口,以水族、侗族、瑶族、苗族、汉族等几个民族杂居的达地,老百姓世代耕耘在这片土地上,无怨无悔,与世无争,难道这不是先人所追求的“世外桃园”吗?

(七)

来到达地驻村,我感觉的是一份责任,一份激情。我没有像其它的驻村干部沉溺于山水间的游戏、棋桌的博弈与必然的情爱之中,所以我似乎没有过多的失落感,就无法体会曾经一些干部下挂或分配下来后那种失落而悲泣的神情。但夜幕降临的达地,总会有孤独的时候,我便选择了看书、喝酒和下到老百姓家里聊些家常,以满足自己精神交流的需要。直到现在,我还十分的怀念那段时光,尤其是晚上与群众围着火坑,一边品着群众刚好烤成的新鲜米酒,一边交心谈心如何致富的问题,那是多么的豪爽!
      很多时候,我在引导群众,群众也帮助了我,教育了我。后来,我之所以办了几件实事,许多的策略和思路也是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下形成的。其实,农村工作,依靠群众,交心群众,关心群众,尊重群众,没有办不成的事,迈不过的坎啊!
       在我的眼中,驻村干部应当是集交际、党务、实干、科技等多重身份角色的组成。组织的派遣,成就我有直接贴近群众的机会,服务群众的机会,我心里是多么的自豪,心想:“既来了就要好好干,争取办成等件实事和好事”。其实,在我的身边有不少优秀的前任驻村干部,他们有的认真协助村两委任劳任怨的工作,不计个人得失;有的利用个人的特长,为群众排忧解难;有的发挥专业优势,尽力的帮助群众发家致富。而我呢?什么特长和优势都没有。但我有几年工作的经验和多岗锻炼的经历,再加上我外地干部,可用直观的第三只眼来看待这里的一切。
      与其它驻村干部一样,我们作为驻村干部来到这块陌生的土地,群众的期待是多么的大,当中也有不少人用怀疑或鄙视的目光注视着。我感到这是一种信任,更是一种挑战。“能不能比前任干得更好?”这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我知道,只有全力以赴,才能有结果的机会。
      以心换心,适应环境。我经常的深入群众中,唠家常,引创业,有意识的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努力实现“零距离”沟通,充分了解群众的想法,把党的政策与群众的想法结合起来,才能找到实际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这个劲才能用在有价值的发展推动上。也才能不添乱,不越位,争取村干部和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我记得,当时与各村组干和党员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真正做到在村里村组干和党员群众无论有什么红白喜事,我都坚持要到场,帮助做点事。一些年老的党员和群众生病,也积极的前去探望,时刻保持对群众关心的热心肠。那时候,我的工资不高,每月才两百多元,三下五除二,没几天就了无踪影了。除了与乡干部喝酒外,经常是一碗面或一碗粉就打发了一顿。生活有时也挺艰苦,但精神上是愉悦的。
 
                                                        (八)

在刘家寨水利工程落实后,我就开始高度的关注起岩脚寨的供电问题。岩脚寨坐落于刘家寨脚下的半山腰,全寨25户,90余人。主要以潘、石、韦等姓为主的水族寨。群众生活相当困难,社会风气很差。当时是全乡有名的强盗寨子。周围的排老、背略、乌达和达勒村相邻村组群众经常遭遇丢失田间土头的作物和生畜而深恶痛绝,哀叹不已。只要一提起它,当地的干部群众都摇头起来。怀着一颗真诚帮助的心愿,我毅然来到这个有名的劣迹寨子。在逐户调查了解群众的思想后,我一是帮助选配好一个好的小组长,即好的带头人;二是充分发挥老党员和能人的积极协调作用,即工作有人呼应;三是办好两件实事。“两件实事”即一件是通过抓好科技种田,把农作物产量提高起来;另一件是解决用电的问题,让岩脚寨不再黑暗。当年,随着岩脚寨作物产量的提高,附近偷盗的事件大幅度降低。群众是因为缺乏生活所需才偷,这是我当时的敏锐判断,事实证明这是正确的。“如果继续放任下去,问题只会更难解决。我们下来,就是要解决这类复杂遗留的大问题。”当时这个勇气一直在支撑着我。
      通过刘家寨水利项目的争取,我知道电的问题还得设法解决筹资的问题。因为,达地本来就是一个资本积累相当缺乏的地方。所以每一个进步也只能以贷款的方式筹措资金来解决。在及时与村两委通气后,我抓紧协调了乡供电部门,从几个方面分析了岩脚寨缺点导致的利弊问题,也许是我的精神感动了他们,竟然得到了他们的谅解和大力的支持。即供电部门无偿支持设计和施工。令人感动的是,就是在这极其困难的寨子,老百姓硬是咬紧牙关,勒紧裤带挤出了几千元的物质款,这样就顺当的解决了岩脚寨通电的问题。我自然在群众中,多少有了一点说话的权利,这为进一步教化岩脚寨部分落后的群众,无疑起到了促进作用。
      全乡“老大难”、“不愿管”的岩脚寨电的问题解决,进一步增添了我干好驻村工作的信心和勇气。

(九)

驻村工作挺累。因为驻村工作一方面要坚持在乡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的领导下抓好常规的农村工作,维护基层各项工作的运转。如春耕生产、秋冬种、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抗灾救灾等繁杂事务。又是不能忽视的重要基础工作。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立足驻村干部的特点,努力争取办些实事,才能不辜负村组干和群众的期待。这两方面的工作必须做到统筹兼顾,以确保驻村扶贫工作稳步推进。
      这方面我有过深刻教训。记得有一次,我回到局里汇报工作,由于春耕生产数据汇报不全面,汇报内容放在了如何重点抓好修桥铺路上,结果被领导狠狠的批评了一顿。当时,还感觉有点委屈,认为修桥铺路应该是我们重点工作。现在看来,也理解当时领导的做法,因为领导要向有关部门和县领导汇报春耕生产工作。我一直坚持“驻村干部不能演变成乡镇干部身份,否则就失去了应有的扶贫价值”的观点。换句话说,驻村干部不是县下派到乡镇的苦力活“川军”。作为组织部门在建立干部考评机制的时候,必须清醒的把握这一点。作为乡镇来讲,也要尽可能的鼓励和帮助驻村干部大胆的创造性的开展扶贫工作,不能有怕驻村干部抢功的消极心理。
      由于学的是经济管理专业,我对生活中的许多事或多或少爱作些微评与探究,也爱关注现实经济建设中涌现的发展上的一些创新做法。在乡政府的办公楼里的各种杂志和报纸都是我的最爱。因为,这是我与外界沟通的主要方式,常常乐此不疲。贵州省都匀市经营城市的经验做法,引起了我的格外关注。在现代市场经济城市发展中,无钱怎么能办成想办的事呢?资本置换,正是极富创意的重要举措。达地是一个边远边缘的小乡,在雷山县九个乡镇中毫不起眼。但特殊的地理区域,秉赋了达地发展市场的潜在活力。记得,头天来到达地,乡领导的介绍就有“达地是全县第三大集贸市场”的提法。达勒村是达地乡的“北京市”,占据发展市场的充分条件。如何从发展市场上进一步改善达勒村老百姓的生活生产条件,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我扶贫思路的一个重要考虑。这个考虑最终成熟提炼为实施困难群众移民搬迁项目。于是,带着这样的主导思路,我走进了达勒村寨,找到了答案。   
      一个月后,以达勒村河边组为主的达勒村困难群众移民搬迁扩建达地市场的项目终于摆上了村两委的议事日程,并得到全体村组干的一致通过。而这一年是1997年,比国家推行困难群众移民搬迁要早五年。于是,围绕编制项目材料,组织乡镇水利部门勘测,国土部门实地丈量田土面积,积极申报项目,报批用地手续,进一步组织动员困难消除思想顾虑,做好调田补偿工作等等。这个项目最终得到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大力支持,在1998年3月正式动工修建。改善了达勒村43户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扩建乡镇集贸市场3000多平方米。这个项目还是一个效益项目和民心项目。国家只以民族地区发展资金解决4.8吨水泥,其余的市场和住宅占地面积全部由群众自行分担消化。群众自备砂石、投工投劳参与建设。每家门前的集贸市场硬化也由群众自备砂石,投劳完成。最后,国家又通过占地管理费回收2.3万元。国家净投资2.5万元。可以说,这样的低投资、高回报的扶贫工程恐怕全国也是少见的。这个工程还体现达地以超前的思路和较高的制高点抢占建大市场的发展态势,让周边的八个乡镇震惊,纷纷前来学习。
      这个项目我印象最深的是28次深入达勒河边组参加群众调田。由于项目直接涉及困难群众的切身利益,河边组人均田土面积5分地,是全村耕地最少的小组,群众普遍经济比较缺乏,因而调田工作相当的艰巨,但我们坚持循序渐进,逐个逐户的帮助分析,协调处理好利益冲突,努力使各户的利益得到保证,实现风险共担,损失共担,利益共享。我当时甚至提出用“一亩田换一个门面”的策略,即一亩田一年净收入只有300元,而一个门面市场价位50元,每年坐起也有600元的收入。群众还可以去搞一些非农项目的收入,出租房子也能增加收益。因为,群众建的市场正处达地街道的中心,再也没有更好的地段能竞争了。市场路面宽10米,是达地最好的街道。整整一个多月的调田工作,非常累,但我们坚持不放弃,最终妥善的解决了。
      前些年,当我再次出差到达地,发现群众的生活明显改善了。通过收购药材、开副食店、理发、出租房屋、门面出租、跑运输、外出务工等多种方式,相当部分群众致富了。当年配合我完成这个工程的河边组小组长已经是村支书了,还培养出两个大学生,这在达勒村也算是破纪录的大好事了。我就想,仕途需要一个平台,群众发展更需要一个好的平台,很多时候,我们缺乏的就是发展均等的机会和重要的平台。

(十)

在达勒村人均半亩的耕地上如何实现脱贫致富,我感觉仅仅依赖于有限的自然资源无疑是在做荒唐的“天书”。在这样的条件下延续发展,束缚和降低了劳动力价值,浪费了劳动力资源。改革开放和建立市场经济的新形势覆盖神州大地,达地的老百姓也顺势的加入这场新的革命。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看,人类社会每一次变革都是人与土地关系的重大调整。劳务经济的形成,无疑是老百姓自己找到发展自己,养活自己,改变命运的又一次重要的手段。从劳动部门出来到达勒驻村,我更感觉形势的迫切和新的一轮竞争的开始。我开始在全村广泛发动年轻的村民外出打工,增加收入。通过村组干会议进行引导,鼓励村干带头带领村民外出务工;深入各户交心指导,典示发展的途径和方式;加强与劳动部门协作,妥善解决劳务输出困难和在外打工维权保护,让村民放心放胆的外出创业和打工挣钱。达勒村先后有两百多村民到浙江义务、广东东莞和深圳、福建等地打工,每年汇回的劳务收入达60多万元,仅此一项每年全村人均收入增加近700元。过去,一到学校开学,村民四处借学费的现象得到根本的遏制。
      现在劳务经济已经成为达勒村最大的经济支撑。可以这么说,杂稻解决了农村吃饭问题,劳务经济保证了整个农村社会的持续发展。虽然,现在劳务经济带来一些问题,但在当代中国,老百姓能自己打工养活自己就是最大的政治与稳定。留守儿童的出现,正是呼唤当地政府精兵简政,转变服务职能的迫切需要。政府的服务必须提高有效性,要始终围绕“群众需要什么,就服务什么”,尽量减少不负责的瞎指挥和不应有的强制行为。
      随着达勒村劳务经济的初步形成,我再一次认真的审视村内的三个生产力的要素“劳动力、发展资本、土地自然”的均衡合理布局问题。闲置的田土能不能租赁?没有资本的农户怎样发展?土地资源能不能更有效的调配与经营?我们分别针对村内群众的具体情况,积极倡导提高劳动力价值,多喂牲畜、多种田;资本缺乏的就采取喂养“生花牛”股份生产的办法。这种办法就是有资本的群众买牛给困难户喂养,然后生出的第一个小牛归困难群众,第二个归牛的主人依次循环。田土少的群众要么租田,要么改发展非农产业促增收;靠近达地街上的群众重点发展蔬菜、运输、服务业和农产品贸易;对困难群众则采取由包村部门党员和村内党员“一帮一”的帮扶方式,进行重点救助扶贫。通过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达勒村的生产力,群众发展的思路活了,信心更强了。当时,我就开玩笑讲:“自信也是生产力”,引起大家哈哈大笑。
      达勒村建有互助储金会,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我们按照群众的要求和互助储金会的规定,及时把多年未公布的账目进行了公布,对储金会班子成员进行了调整。的确,在贫困村建立互助储金会组织,帮助解决群众燃眉之急的困难,倡导村民团结互助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居家过日子,我们干部还有经济上梗阻的情况,何况咱们的老百姓呢!但当时储金会的储金只有3000元,运行不够稳健。我们加强协调民政部门给予更大的支持,把储金规模增加到8000元,这在当时已经是储金会最高的规模了。储金会组织的正常运转和储金规模的增加,对困难群众无疑伸出关爱之手,得到他们的一致好评。

    那年,我还通过积极的争取,得到了浙江慈溪对口帮扶的希望工程的支持,为达勒村添置26620元的科技图书。为了保证实用性,我和村团支部书记还结合本村实际,专程跑到凯里州府新华书店购买。那次是达勒村团支部书记第一次到州府,当时我听了,心里怪难受的。
      

(十)

1998年2月,与我一起下到达地乡驻村扶贫的另一位同事,被抽调到县委机关工作,小巫村自然就落到了我的肩上。因为,我局当时负责帮扶达地乡的有达勒、小巫两村。对小巫村来讲,我是比较陌生的。只知道它是全乡第二大行政村,建有一个片区中心小学,11个自然寨,沿着小巫河零星分布在两岸。
      对小巫村的帮扶,我在充分听取村两委的村情介绍和近期扶贫开发工作回报后,结合全乡片区扶贫开发项目实施计划,把工作重点放在村级公路的修建上。利用一个月的时间,配合村两委和乡水利站的技术员完成了动员、勘测、田土征占补偿平衡等工作,成立工程指挥部,明确相关人员分工和责任,并利用村级自有的部分资金率先启动了前期工作,从县物质部门采购工具和水泥物质。为了支持工程建设,我将所住的三间房子,腾出两间用于堆放水泥、炸药和工具。尽管很不卫生,但也是唯一的办法了。当然,也兼顾了应有的保管责任。特别是炸药之类的东西,更是让人担心被盗。这个责任是相当的艰巨,因为达地是边远的几县交界的少数民族地区,稍有不慎就会酿成重大安全事故。所幸的是,没有发生这类的事故。
      为了实现工程尽快动工,我们那段时间逐寨的发动群众参与公路修建。当时我们修路完全是依靠群众投工投劳,国家支持一点很少的修路物质和工具。群众能否支持是决定工程修建的关键因素,思想发动工作量很大,必须经常抓住不放松。工程终于在1998年的4月一日破土动工,并在7月15日一举修通3.5公里的小巫公里。
      最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小巫公路通车,引起县教育局的关注,并立即把原计划修建的永乐镇排告小学项目放在小巫村,总投资达60多万元,从根本上改善了小巫村小学的办学条件,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好评。我们用75天修通3.5公里小巫公路,争抢排告小学项目,这在达地立即成为家喻户晓的新鲜事,群众津津乐道。达勒村移民搬迁和小巫公路建设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当地干部和群众主动发展、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勇气。他们意识到:“即便是边远落后的达地在党的好政策下通过自身不懈努力,同样能实现或谋求一个快捷的发展效应,一味的“等、靠、要”是没有出路的。”
                                                    (十一)

蹲点挂村扶贫,这种记忆中充满艰辛的工作方式,让我饱尝7年农村工作之苦。回想起来,这与当年毛主席倡导和发动的知识青年下乡上山运动也就是那么一回事,不过现在我们的条件要好多了,毕竟是带着工资下乡工作,经济上不与群众打堆,群众没有对立感。这为我们入村组织发动群众开展农村工作,带来方便。初次进入农村,尤其是下到村里面生活,总还会感到有诸多的不便。“既然,组织信任,下来了,我这个年轻人总要做些事的。”我一直抱着这样坚强的信念安慰自己,以稳定思想,增强自信,不让基层群众笑话啊!

    在缠绵的记忆中,第一次踏上达地的时候,正是油桐花开的季节,漫山遍野清香四溢的油桐花,沁入心脾是全新的感觉,迷恋的投入。我们的投入和尊重自然的表情,无疑让当地的水族同胞,感受到一种亲切。因为,他们比我们更加的在意和敬畏这片多情的土地和美好的自然家园。每年总有许多的外乡人走走出出,留在他们心中的除了陌生还是陌生的印象。就像当初他们从遥远的下江一路艰辛的跋涉后,才踏上这块连接两州四县六乡镇接壤的边贸之地一样的陌生,但在这种眼神中还洋溢热情好客的传统。认识不到一刻钟,相互间的交流便自然许多,群众热情邀请到农家做做。我们当然毫不客气。临行前,朋友们一再嘱咐,下到农村,要保证肚子不饿坏的话,就不能过多的讲究城市中所谓的客气。过了这个村可能不再有这个店哦!

 一条老长弯弯曲曲、时隐时现的盘山公路,加上星零棋布的小村寨和山前寨子周围梯次强烈的稻田的组合,构成我对达地边陲之地初步的印象。“还好,依山傍水,地杰人灵,有戏”,我算是自我安慰了。说的也是,如果这里一片美好、一片繁华,还用得着要我们来支持工作吗?真是这样的话,我们就只有学习取经的份了。自从踏上达地这片土地,我深深预感,辛劳是不可避免的事了。需要调整心态,尽快的融入当地干部和群众的情感中,进入工作角色才是我们驻村队员首要解决的课题。
       这是一个只有七八栋房屋的水族小寨,就在公路的坎下不远的地方。站在寨中可以看到周边许多的寨子,四周森里植被丰富,视角中还有一条叫不出名儿的小瀑布。寨子边上油桐花开得正茂,我们就这样边吸附花香,边开始开展调查摸底工作起来。调查摸底是我们进入农村工作的首要工作,必须熟悉情况,拉近群众感情,才能顺利的开展各项工作。这是来之前,组织上反复交代的规则。在达地工作经历中,我至今怀念起初油桐花开的时节。遥远的水乡,情感的码头,蹉跎岁月的莽撞沐浴。离别达地水族乡已经8个年头了,按理早应该淡忘那段辛劳的经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却依稀感觉就像是昨天发生或经历的事,在依恋的的回味中,总想锁住那一份清香的甘甜。
                                          (十二)

达勒村在1998年被黔东南州委表彰为全州基层组织建设“红旗村”(雷山县只有五个村获此殊荣),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应该说,达勒村两委班子通过一年多的整顿,班子团结、思想统一、思路清醒、战斗力比较强、群众拥护,在达地乡10个村党支部、村委会中得到公认。我明显感受到乡里与村两委的关系得到改善,干群关系也比以前融洽多了。在村级经济社会发展中,达勒村每年都能坚持为群众办实事。达勒村获此“红旗村”表彰,这是乡党委充分肯定的结果。

两年的驻村扶贫,我的经历很多,岂能三言两语说得清,道得明。我怀恋那段美好时光,由衷的感谢那些曾经给予我帮助的干部和群众,这段特殊的扶贫经历已经构成我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从事何工作,我坚信一个人因学习而充实,因思考而深刻,因实践而成熟,因总结而完善,才能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2004年我到达地出差,一位老干部动情的说我当时在达地工作的激情让人难忘,感染着干部和群众,当时我有一种从未有过的快感,我觉得自己在达地所做的工作能得到这样的肯定,心里暖洋洋的。我不是什么大人物,做了,能得到一般群众发自内心的肯定,我为什么不高兴呢?我不能忘怀的是,水乡给我一生中最大的荣耀:我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
(0)

相关推荐

  • 李凤军:“微”行无言 实干有声

    今日的小新街乡小新街村,处处洋溢着人们的笑声,这其中,第一书记李凤军功不可没.四通八达的村村通道路和蓬勃发展的标准厂房,看到了他流淌的汗滴:211户1000人告别贫困的成绩,看到了他敦实的肩膀.村民的 ...

  • 2020扶贫攻坚脱贫工作总结5篇

    全市扶贫攻坚脱贫工作总结 今年_至_月,全市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_亿元,实施财政扶贫项目544个,预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_万人(_至_月完成减贫_万人),占年度目标任务的51%.在20_年全省第一季度经 ...

  • 【扶贫故事】我和我的学生

    作为教师,除了教书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职责就是育人.对于学生人格的培育,最基础的无疑是心理健康的辅导.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这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 ...

  • 【原创】内蒙古|林树一:五保老人爱国情——我所经历过的扶贫故事

    原创作者:林树一|内蒙古赤峰市 <五保老人爱国情>--我所经历过的扶贫故事 题记:爱国,永远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存在的支柱,也是做人的起码标准. 在故事开始前,大家先看几幅图片: 一个人在 ...

  • 越剧《山海情深》讲述动人的扶贫故事——“他身上汇集了无数扶贫干部的画像”

    越剧<山海情深>讲述动人的扶贫故事-- "他身上汇集了无数扶贫干部的画像" 作者:本报记者 颜维琦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09日 01版) 一边是 ...

  • 茶店子镇向家湾村驻村第一书记黄宇同志的扶贫故事

    黄金广告,虚位以待,tel:18986848258 猜你喜欢 最热:我的第一支VLOG:回老家砍柴 最新:教书的是老师,但育人的一定是父母!(再忙也要读一读) 2018年3月18日,这天太阳暖暖的,不 ...

  • 赵建永:麻杏石甘汤和我家族的故事

    <伤寒论>中的名方麻杏石甘汤,与我的家学颇有渊源,它不仅是我家族的"拯救者",更是中华民族的"守护神". 麻杏石甘汤"活人"记 ...

  • 百善孝为先 | 《又见五台山》之我和我母亲的故事

    你可曾想过? 从我们呱呱落地到今天, 是谁最牵挂我们的冷暖? 是谁最担心我们的健康? 是谁为我们的进步欣喜若狂? 又是谁为我们的缺点和毛病揪心着急? 是妈妈,是爸爸. 从嗷嗷待哺的婴儿到蹒跚学步的孩童 ...

  • 扶贫在行动 | 融创扶贫故事:山里飘起了红丝带

    万达融创红丝带爱心学校 和其他学校一样,每周一,万达融创红丝带爱心学校都会在操场举行升旗仪式. 红丝带爱心学校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这是名副其实的大凉山腹地,县域中山原占了近90%.弯弯曲曲的竹核 ...

  • 【讲扶贫故事】郭子涵:把青春的热血播洒在希望的田野

    [讲扶贫故事]郭子涵:把青春的热血播洒在希望的田野 发布时间: 2020-11-25 08:53:42 信息来源: 网信晋城 字号: 打印 我是郭子涵,出生于1996年5月,中共党员,现任陵川县附城镇 ...

  • 【我的扶贫故事】/ 鲁志东​

    我的扶贫故事 鲁志东 前两天,看到甘肃省最后8个贫困县退出公示,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作为一名坚守6年的扶贫人,我知道这一天来之不易,这是多少扶贫干部用执着和汗水倾注的一份答卷,这是多少个日日夜夜扶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