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暖冬天不纠结
12月7号进入大雪节气后,气温越来越低了,天气一天比一天更冷了。
今天白天,北京最高气温是零下1度,夜间最低气温已经降到了零下10度。或许,是受人们一直在说的“拉尼娜”的影响,更或许是受这些影响后的心里作用,我感觉今年这个冬天冷得早、低温来得也快。
北京每逢有较为剧烈的降温,我都顺便查看一下河北曲周的气温情况,不为别的,因为我们的小麦育种试验地在那里。
而距北京往南450公里外的曲周,最近这两天的气温也不高,连续两三天夜间最低气温都降到了零下8、9度,白天最高也就是零上2、3度的样子,也还是挺低的。
小麦怕低温,特别是在初冬和早春更怕低温。
更多的现象是,低温导致的大量死苗也多发生在初冬和早春。这个现象理由也简单,就是:初冬小麦还没有进入完全的休眠期,也还没有经历更多的低温练苗。生长着的小麦,最容易遭受低温的伤害,特别是那些生长较旺,越冬养分积累不足或消耗过大的麦田或类型,其所遭受低温伤害会更加严重。早春那些发育较早,对温度敏感类型会及早解除对低温冷害的防御,条件稍适合一点就“傻”长,结果低温一来受伤害的就是它们。
大多情况下,冬季气温低一些也不会造成死苗。而往往死苗与冬季土壤干旱相关联。在土壤处在干旱时,由于田间不能靠适宜的湿度来平抑极致低温了,甚至还会因为过于干旱的土壤,让小麦分蘖节和近地面根系水分散失严重,导致干枯死亡。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降雪后,和冬季冻水浇的好时,即使是冬季气温降低的很明显,小麦也不会被冻死,其就是这样的道理。
但同样环境下,为什么有些品种冬季寒冷一些就不死苗、死茎呢?而有些品种,稍微寒冷一点、干旱一点就死苗、死茎和减产呢?
这就是品种类型的差异了!
不同的小麦品种对同样低温的耐受程度不同,同样的零下十几度,有些品种什么事都没有,不死茎不死苗,来年返青生长正常;而有些品种则遇到点降温就抗不住了,即使是不死苗、不死茎,来年春季缓苗也缓慢,因为其通过抵抗低温消耗了过多越冬储藏养分,而这些养分不仅是有确保冬季遇低温不死苗、不死茎的作用,还有早春能够为植株提供营养,顺利进入生长期的作用。
有些麦田在早春我们会发现其群体不小,没有严重死苗死茎现象,但就是生长不好、麦苗发黄(及时施肥都没用,就如同病人一样,吃的再好,吸收转化不好),其原因就是体内(分蘖节)没有充足的营养来支持春季生长的需求,最终这样的麦田产量不高。
这就引出了一个词,叫“带绿越冬”。
别小看了这个“词”,它是小麦抗冻、保障基本群体,实现高产稳产的关键用词和表现。
小麦能够“带绿越冬”,就说明,它在冬季不仅没有因为低温损失或消耗养分;而还因为其“带绿”,在早春不用返青或没有返青这样一说,条件一适合,其茎叶就进入了“功能”期,就开始了光合与制造。而此时,小麦制造的营养物质越多越好,消耗的越少越好,因为接下来小麦马上就进入幼穗分化和迅速生长的拔节期了,这时就是我们所说的“两级分化期”。“
两极分化期”,指的就是一部分分蘖成穗了、一部分分蘖退化成了无效分蘖了。
为什么会发生两极分化?
搞小麦育种的人都知道或会发现,几厘米一棵的单株点播个体几乎不发生两极分化(小分蘖都能成穗)。这说明,群体空间适宜,光合营养运化合理,植株养分充裕、小分蘖就不退化,甚至主茎大孽的穗子都开始结实了,小分蘖还在发生、还在抽穗开花……这是不是在说明,群体状况、土壤环境、肥料水平适宜时,退化的分蘖就少一些,成穗就多一些,最终产量就会高一些呢?答案应该得到肯定!相反,条件不适合时,分蘖退化就会增加,成穗数就会减少,最终产量就不会高。而这些与小麦的越冬性如何,冬季养分消耗如何和早春制造多寡有关。
品种类型的选择是第一位的。
我们说到了这里,我们就都明白了,低温对小麦会有影响的,但影响的程度差异很大。而差异的大小与否,与我们选择种植的品种是否冬性强和“带绿越冬”有关,与我们是否按照科学、规矩的种植要求去做有关,在看似诸多的影响因素中,或是在同等外界环境下,我认为品种类型的选择是第一位的。
一般来说,即使是冬季气温较低,只要是气温起伏变化不大,土壤和空气湿度不过分干旱,小麦的冻害就不会发生。而即使是暖冬,只要是气温起伏变化较大,再结合干旱,小麦的冬季冻害也同样发生,甚至发生严重!这就同我们人们发生的感冒一样,往往都发生在温度起伏不定、我们又没及时增减衣物或多加注意的情形下,绝不是一降温感冒就容易发生。
图1.这是我们小麦区域试验各不同品种的越冬后表现。时间是每年的三月初,有些品种的茎叶开始光合制造了,而有些还在消耗、还在“返青”,这就导致了营养基础的差异、最终会影响到产量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