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上课为什么会说话睡觉玩手机?
在现在的大学校园,常常会在课堂上看到学生说话睡觉玩手机的场景。作为社会学子,不妨想想这是为什么。笔者首先划分出了三种类型的学生。
其一,情境型:学生说话睡觉玩手机是出于对情境的反应,简单说就是教师讲得不对胃口。此外大学的课堂情境还具有高失范弱约束的特征,这是大学校园不同于中小学的显著特征,也为学生的说话睡觉玩手机创造了空间。
其二,朋辈型:别的同学也在说话睡觉玩手机,受到具有比较和规范功能的同辈群体(压力)的影响,也如是。
其三,理性/冲动型:这看起来是相互对立的两点,但都可以统一在交换论的视域中。倘若教师讲得不对胃口,那么衡量收益和成本,学生对自由的期待超过了课堂上产生的不感兴趣,不论深思熟虑还是一股脑为之,都可能做出说话睡觉玩手机的举动。
另外据观察,课堂上完全不听课的以男生居多。这可能也与女生的性别角色脚本或者说期待——好好听课——有关。至于男生,或许在他们的同喻文化中,不听课还是男子气概的一种彰显。
另一方面,课堂互动中的教师也具有特殊的群体亚文化。面对说话睡觉玩手机的学生,大学教师不承担学生学业成绩的压力,因而受到的干预学生言行的驱动力就少。这也就是大学课堂上教师“讲完拉倒”现象发生的一个缘由。
课堂作为传授与培塑文化资本的社会空间,异质性应该是很强的(当然另一方面,同质性也是不可避免的),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不同的性情禀赋,所谓“因材施教”。但现实却是“教育的麦当劳化”,注重效率、可计算、可预测、可控制和合理的不理性,唯独不考虑怎么激发学生作为一个“全人”的能动性。
至于解决对策,“各打五十大板”也许并不够。为什么教师讲不好?为什么学生在中小学都能认真听课而到了大学就变了个样子?很多时候,该深思的都不止于当事人。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