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治疗和“空窗” | 肺腾讲堂
在肺腾的病友群里,偶尔看到病友说到“医生让放化疗结束之后用免疫治疗维持治疗”,瞬间一惊——怎么回事?现在概念转变这么快?直接颠覆了原有的维持治疗了?
另一个情况也比较有意思,大家借用了其他地方的词汇,创造了肿瘤治疗中的“空窗”概念,可是很多人不理解,甚至把两次既定化疗之间的休息误以为是“空窗”。
今天,我们就普及一下维持治疗和“空窗”的概念,不同的病情在什么情况下选择维持治疗或者“空窗”,也欢迎大家留言参与讨论。
维持治疗和“空窗”的概念
维持治疗最初在的出现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化疗中。原有的模式是一线双药化疗至进展更换二线化疗,或一线双药化疗至不耐受而休息(“空窗”的一种),定期复查直至进展,休息的时间长就继续一线化疗,时间不长就转入二线化疗,接下来的三线等也是如此。如果在化疗耐药、病情进展的时候更换治疗方案,这是必然的选择,但是如果没有耐药,患者需要原方案双药一直打下去吗?当研究结论是大多数患者无法耐受太多的双药化疗的时候,治疗方案变成了4-6周期的双药化疗之后直接主动休息(第二种“空窗”),化疗期间可能直接同步或者化疗中穿插、化疗后序贯放疗,不过,要注意的是,几线治疗这是对全身药物治疗来说的,放疗作为局部治疗不参与计算。这种主动暂停化疗一经推出,很多对化疗掌控比较精熟的医生就提出了反对,如果患者病情控制良好、耐受力没有下降,也要主动停治疗吗?要知道,每增加一个线数的化疗,有效率仅仅是上一线的不到一半,这种机械的停止化疗太不个体化了,有些人原本可以在之前的化疗方案继续使用中更多的获益。难道,就没有更好的方案,即不过度损耗患者的身体,又能让病情的控制得以维持?于是在足够周期的双药化疗或者放化疗之后,如果病情得以控制(部分好转或者稳定),一种去掉铂类药物,仅保留周期特异性药物的单药化疗诞生了,作为有别于继续双药“猛加料”和机械性的停药休息“不加料”中庸路线,这种单药化疗成为了最早的维持治疗,并且在经过临床试验的统计大关之后,被认可为可以延长这一线化疗的PFS和化疗患者的总OS。而在双药化疗或者放化疗之后,病情完全缓解,往往会进行有限次数的原周期特异性药物,或者直接停止治疗转入休息和定期复查(第三种“空窗”)。
不懂周期特异性化疗药物?看这里→如何搭建一个合理的化疗方案 | 肺腾讲堂 化疗药(五)化疗药总结
如果我们上网搜索“什么是维持治疗”会发现这样一段话:
看起来对啊,怎么还有这么多人反对呢?我们分析一下。
维持治疗的目的是延长这一线化疗的PFS和患者的OS,那么就要注意,用什么药被认可为是“这一线化疗”,在最早维持治疗的研究中,有三个临床试验:
图:来自网络
紫杉醇+卡铂4周期后紫杉醇维持治疗、吉西他滨+卡铂4周期后换为多西他赛“维持治疗”、吉西他滨+顺铂4周期后吉西他滨维持治疗,还有就是广大腺癌患者最熟悉的培美曲塞+铂类化疗之后单培美曲塞维持治疗,有些患者可以用到几十次,可以看到维持治疗无论是对于晚期患者群体,还是可以长期获益的个体,都是功不可没,那么这四个安排有一个比较特殊,就是吉西他滨+卡铂4周期后换为多西他赛“维持治疗”,特殊在哪里呢?这个研究没有选择原有的方案中的药物,而是更换为非小细胞肺癌二线常用的多西他赛单药,结果嘛……尽管数据看到了这种“维持治疗”的优势,但是更换药物这件事在明确的临床定义中,如果前面的4周期吉西他滨+卡铂是一线治疗,那么更换为多西他赛单药治疗,就已经是二线治疗了,不论更换的理由是吉西他滨+卡铂耐药、不耐受还是主动停药换药,因此这个“维持治疗”已经不是标准意义上的维持治疗,上表中其6.5个月中位PFS也应该看做一线和二线治疗的总中位PFS。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化疗中的维持治疗和“空窗”两个定义了:
这里有个很特殊的情况,例如一线化疗选择培美曲塞+卡铂化疗4个周期,转为培美曲塞的单药维持治疗,这时的维持治疗仍然在一线治疗的范畴里,报名临床试验的患者需要注意这个划分,如果在几个周期的培美曲塞的单药维持治疗之后,发现病情进展,打算再继续加上原来的卡铂,这时的加药之后的化疗,就不再认定为一线治疗和一线治疗之后的维持治疗,被记为二线治疗了。
而化疗或者放化疗之后的“空窗”则是前文提到的三类情况:
(2)固定次数化疗之后,预判已经足够获益了,停所有治疗,休息;
(3)化疗或者放化疗之后,病情完全缓解,停所有治疗,休息。
而这三类虽然起因不同,但是有两个共同点,休息中没有肿瘤的针对性治疗和不知道下次治疗什么时候需要开始。不过,“空窗”这个概念应该出现在晚期治疗中,根治性术后用着不太合适,为什么捏?看看空窗期的原有意思吧。
“空窗期”是来自台湾的时尚语言,表示从失恋结束到重新恋爱之间的感情空白阶段。后来引申指空档期,人生过渡阶段,失业阶段,是一个无法突破瓶颈的时期。
根治性术后已经与肿瘤告别了,至少暂时告别了,没有针对性治疗的原因不属于以上三类情况,并且很可能没有令人神经紧绷的治疗等待,还跟晚期患者抢概念,不讲武德啊。
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混战时代”的维持治疗
有这么几种情况会出现“跨界”联合治疗,我们分别看一下维持治疗都有哪些情况。
1.有靶向药可用的驱动基因变异
为了延长靶向药的有效时间、减缓(肿瘤细胞异质性)耐药出现,部分医生在安排靶向治疗的初期或者全程选择化疗联合靶向治疗,在出现患者不耐受或者判断化疗次数很充足的情况下,可能选择停掉化疗而继续靶向治疗,这个符合维持治疗的定义,因此可以看做靶向治疗的维持治疗。而选择靶向治疗之前先进行1-2化疗(等基因检测结果时的安排)或者4-6化疗(既定计划中的诱导化疗,也有次数更多的),之后再根据基因进行靶向治疗则不属于维持治疗,而是二线了。
2.没有驱动基因变异的化疗+抗血管靶向药
了解抗血管药,看这里→贝伐和安罗有什么区别?今天讲讲大分子、小分子抗血管药 | 肺腾讲堂
双药化疗+贝伐珠单抗(下文简称贝伐),这是当前化疗的常规选择,当然也有不耐受铂类而直接选择单药化疗+贝伐的,这样的数个周期之后,当病情稳定并且患者耐受度下降或者预判下降的时候,可以考虑单药维持化疗或者单贝伐维持,不过,从维持治疗的“感觉”和抗血管靶向药贝伐的机理来说,单化疗维持更为合理。
为什么选择贝伐而不是免疫?
3.没有驱动基因变异的靶向药可用,
也不是免疫治疗的绝对获益群体(看PD-L1表达)
免疫治疗怎么安排“座次”?看这里→免疫治疗越早用越好吗?
这种情况下又有两种选择:
(2)化疗+免疫或化疗+贝伐+免疫
二者的共同点是当病情明显缓解、出现累积性毒副作用、没有或者出现较轻的免疫相关毒副作用的时候,接下来的维持治疗都是单用免疫(化疗+贝伐+免疫之后的维持也有可能贝伐+免疫,不是很合理,也缺乏被广泛认可的数据支持);而当病情在短期内进展的时候(1.5至2个月),问题往往出在强效抗血管药或者化疗的有效性上,应当考虑重新安排治疗,尤其是使用的强效抗血管药,至于免疫治疗是否起作用,暂时没有办法确定,单免疫的维持治疗也要再等评估,或许遥遥无期;如果是短期稳定之后的继续原方案治疗,病情在一个适合的时间段出现明显缓解(靶向药用药4-6次之后),大概率是免疫治疗起到了作用,这时候停掉其他治疗,单独使用免疫治疗就顺理成章了,尽管从治疗过程来看接下来是免疫的维持治疗,实际上或许其他治疗在之前的联合治疗里也只是起了“陪太子读书”的效果。
现在我们看看文章最初的说法“放化疗结束之后用免疫治疗维持治疗”实际上是换线,如果之前患者的耐受度存在问题,或者治疗效果不理想,这种安排也无可厚非,如果之前的放化疗效果良好,这时舍弃一个有效的方案,去尝试一个没把握的方案,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合理的尝试。
以上就是写于2020年末,发于2021年初的本期肺腾讲堂全部内容,新的一年里,愿大家好心情常维持,好运气不空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