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从哪里来

写作文,可能是一些学生很感头疼的事。

今天还有个家长在微信里向我抱怨,说她的孩子一篇周记从构思到写作,两个小时还没有完成,她非常着急。

这说明什么?

说明有些学生还不摸文章的门道,不知道文章是从哪里来的。

下面我就结合朱自清先生的《春》来聊聊这个话题。

古代有个笑话,说几个秀才相约在一起写文章,憋了半天一个字也没有写出来,他们的媳妇很纳闷,问他们:“你们秀才写文章,比我们女人生孩子还费劲吗?”秀才们答道:“当然啦!你们女人生孩子是肚子里有,我们写文章是肚子里没有啊……”

这里的“肚子”,我们现在可以换成“头脑”。“头脑”是文章的加工者,没有头脑,或者说脑袋空空,是什么也写不出来的。

另一方面,所有的文章都是经过“头脑”加工过的。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任何一篇“现成”的文章。

请记住,头脑只是文章的加工者,它必须有原料。原料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现实世界本身,大凡日月星辰、江河湖海、花鸟虫鱼、松竹梅菊等都是,刮风下雨、日升月落、岁月更迭、出生入死等也都是;另一种是头脑对现实世界加工过的产物,如风俗习惯、法律法规、定理定义、名人名言、诗词歌赋等,简言之,除现实世界本身之外的一切都属于这一种。

画一个示意图如下。

我们来看《春》,文章里提到的事物,如东风、山、水、太阳、小草、桃花、杏花、梨花、野花、风、鸟儿、牧童的短笛、雨、屋顶、树叶子、夜、小路、石桥、走着的人、工作的农夫、蓑、笠、草屋、风筝、孩子、老老小小等等,都是现实世界。“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年之计在春”,还有文末的三个比喻,都是加工世界。

对于原料,我们的态度是,一定要多多益善地收集,捡到碗里的都是菜。

方法呢?

第一要开动多种感官去认真“观察”现实世界。眼、耳、鼻、舌、身全部充分开动,各司其职,各取所长,仔细地获取现实世界的各种信息。

在《春》里,眼睛能看到的是“形”、“色”和“动作”,比如“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红的”、“粉的”、“白的”、“蜜蜂……闹”、“蝴蝶飞”、“野花遍地是”、“(雨)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一点点黄晕的光”、“撑起伞慢慢走着人”、“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老老小小……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等。

耳朵能听到的是“声响”,比如“蜜蜂嗡嗡地闹着”、“鸟儿……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在嘹亮地响”等。

鼻和舌嗅、尝到的是味儿,比如“花里带着甜味儿”、“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等。

身自然感受到的是触觉,比如“东风来了”、“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吹面不寒”、“母亲的手抚摸”等。

第二要善于联想。所有的比喻、拟人都是联想,引用也是联想。由此物想到彼物,增加了写作的内容,使表达更易于被读者接受。比如“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坐着,躺着,打两个滚……捉几回迷藏”、“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吹面不寒杨柳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地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刚起头,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当然还有文末的三个比喻。

第三要学会有情表达。流泪眼逢流泪眼,断肠人遇断肠人。人是有感情的,当然也要带着感情去观察世界,去表达世界。比如“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的脚步近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等。

第四,就是多读书,多掌握些字词、名句等语言材料。这也是联想、引用的基础。比如文中提到的“吹面不寒杨柳风”和“一年之计在于春”。

对于文章的加工者——头脑,我们也有一些要求。

头脑首先要有逻辑。逻辑也并不是多么深奥的东西。比如生活中,因为睡过头了,所以上学迟到了的因果关系就算逻辑。《春》里因为花开得繁茂,所以想到秋天果子会结得丰硕。空间上,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的排列,也算一种逻辑。比如《春》里由高处的树花写到低处的草花,由园子里的“内”,写到田野里的“外”,还有“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这种范围由大到小的叙写。

其次认可某些习语。像“古今中外”、“花鸟虫鱼”、“山川河流”、“春夏秋冬”、“天地君亲师”等等,我们认可它,并按它的顺序来组织文章就会通顺很多。比如《春》里先写春风图,后写春雨图,就是遵循了“先风后雨”的顺序。

第三要有所创造。《春》里有很多短句子,这样读起来轻松、活泼,有趣味,跟“春”生机勃勃的特征很吻合。所以,即使有长句子,也要把它截短,或作颠倒处理。例如“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完全是由“他们稀稀疏疏的草屋在雨里静默着”截短颠倒而来的。另一个句子是“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如果变成“还有地里披着蓑戴着笠工作的农夫”,就显得急促、生硬,和“安静而和平”的气氛不协调了。

我们要想写出文章,除了“行千里路,读万卷书”认识世界处,还要好好锻炼我们的头脑,头脑发达了,文章就不愁写了。

当然,多琢磨琢磨好文章,多练习也有助于我们写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