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儿时的年味(五)
父亲常说:“腊月二十三不敬灶,几个娃娃无家教!”小时候我总是在想,敬灶神和娃娃有无家教有什么关系?
敬灶神也简单,就是炒点包谷花来供。
平时,母亲就炒包谷花给我们上学时吃。那时,每天早上起来,书包的夹层里都包着母亲炒的包谷花。上学的路,也就不会挨饿。
但是,腊月二十三炒包谷花,在我的记忆里,总是带着一种神秘感和仪式感。母亲专注的神情,跳动着的火苗,沙沙的跳动声,时常从我的记忆深处冒出。
纳雍的乡场大多是五天赶一场。但是,每到年关,人们似乎有买不完的东西。腊月二十八,还要追加一场,谓之赶教场。
赶教场热闹得很,比正常赶场还热闹。人山人海,人头攒动。
赶教场那天,除了买些香蜡纸烛、时令小菜和水果外,若是家里没喂有公鸡的话,还要买只大公鸡。
一般人家的年夜饭,腊肉和鸡肉是必备的。吃了鸡肉,父亲喜欢看鸡卦,以预测一下来年的光景。
因此,长相好的公鸡,总是受人青睐,价格也比平时高了好几倍,甚至十几倍。
那时,总喜欢和大人们去赶教场,帮忙提些东西。偶尔,会得到一块臭豆腐干,一块米花羹之类的零食,作为奖励。
赶了教场,父亲便组织我们扫阳尘。
农村的房子,往往厨房上方是烘包谷的楼板。平时活路多,疏于打扫。到了年底,阳尘便特别多。
父亲找了根长竹竿,绑上破布,便是简易的扫把,专扫高处的阳尘,蜘蛛网等杂物。
扫了阳尘,又打扫房间和房前屋后的卫生。
那时,老屋周围种着些果树和苦茶树。到了冬天,树叶落了一地。
父亲带领我们,将院子打扫干净,还拉来水管,将院子冲洗得一尘不染。而后,清理屋后阳沟里的杂物。“雨水来,不怕淌进家里。”父亲说。
经过清扫,老屋精神了不少,有点过年的感觉。(待续)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