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然想通了......
GOODNIGHT
听过很多道理,为什么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记得在一本书中看到这样一段话:
能听得进道理的,都不需要别人去启发;
听不进道理的,直接讲道理就更没有效果了。
仔细一想,貌似还真是这个理儿。
如果道理有用的话,就不会有“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这句话了。
我还听过这样一句话:“我们都是戏子。在别人的故事里,留着自己的眼泪。”
不由得想起以前一个朋友失恋时说过的一句话:“安慰别人时,说的一套一套的,等到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就是不相信!”
“那好,我不跟你讲道理,我跟你讲讲我的故事。你,作为一个听故事的人,带着你自己的故事,来听我的故事。这样可行?”另一个朋友说。
说实话,刚听到这段话的时候,心想:你身上那点故事,我听得都不想再听了。
但是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那失恋的哥们儿竟然想通了。
关于他如何想通的,咱就不谈了,但这件事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虽然朋友的故事可能没有提供一丁点儿的解决办法,却让他看清楚了自己的处境,也因此找到了自己应当面对的事情。
关于砍树的故事想必不少人都听过:
老师问学生:“如果你是一位樵夫,你上山砍树,在你的面前只有两棵树,一棵很细,一棵很粗,你会选择砍哪一棵?”
学生脱口而出:“当然砍粗的,粗的比细的值钱嘛!”
老师笑了笑说:“如果那棵粗的只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你打算砍哪一棵?”
学生机灵地回答:“红松比杨树值钱多了,我当然是砍值钱的,我砍细的。”
老师又说:“如果那棵粗杨树笔直挺拔,而那棵细红松却弯弯曲曲呢?你会砍哪棵?”
学生开始疑惑了,他想了想回答:“如果这样的话,我还是选择粗杨树吧!细红松也做不了什么。”
老师继续追问:“忘了告诉你,杨树虽然笔直,但是中间已经被虫子咬空了,你还会选它吗?”
学生有点慌张了,他愈来愈不明白老师到底要问他什么,他吞吞吐吐地说:“一棵空掉的粗杨树用处上还比不上细红松呢!我还是选红松吧!”
老师继续不慌不忙地追问:“但是,细红松虽然没有被虫子咬坏,却有很多很多旁枝,砍起来非常费劲。”
此时学生大脑一片混乱,他机械式地回答:“既然两棵树都没什么用,还费那么大劲干什么,哪棵容易砍就砍哪棵吧!”
老师咄咄逼人地继续追问:“不巧的是杨树上面有个鸟窝,你如果把杨树砍倒了,幼鸟们将无家可归,甚至很可能因此死掉。如果你这么做,很可能被鸟类保护协会给盯上。现在,告诉我,你还打算砍它吗?”
学生满头大汗地向老师求饶:“老师,您到底要问我什么呢?这么变来变去的,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了。”
老师语重心长地说:“从第一个问题开始,你就有一个机会可以找到答案,却一直没有使用。你为什么不问自己:到底为什么要砍树呢?你砍了树之后要用来做什么呢?无论你面前的树有什么特点,你是否应该砍它,取决于你砍树的动机到底是什么。你如果是要用来烧火,就该坚持砍杨树;你如果是用来做工艺品,就该砍红松。至于粗与细、弯与直,有虫子与否,容易砍与否,有鸟窝与否,都是次要的。”
在面对纷乱变化的事物而无法选择时,有一句话总是被人们提起——遵从你内心的选择。
这看起来是一句废话,如果内心能做出选择,自然就不会有迷茫了。
不过,这句话的真正意义并不是找到最佳的选择,而是帮人们从外界的干扰中摆脱出来,把注意力集中在最简单、最直接的想法上。
曾经看到过一篇文章叫《俗话说,俗话又说》,摘取部分与大家分享一下:
俗话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可俗话又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俗话说:礼轻情谊重;可俗话又说:礼多人不怪!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可俗话又说:靠人不如靠己!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可俗话又说:爬得高,摔得重!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可俗话又说: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
说实话,当时看到的时候感觉挺逗的,这都是谁整理的啊?
转念一想,其实无非就是“人嘴两张皮,咋说咋有理”呗!
别人的道理基本不会适合于你,只有自己摸索出来的,一步一步走出的路才是适合自己的。
这样也就不难理解“听过很多道理,为什么还是过不好这一生”了。
末了,用朋友送我的一张图片结尾,可能就是“我想开了!”
晚安~
— / END / —
看完记得点好看
祝你越来越好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