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芳华:这部清朝就发明旗袍的神奇裁缝剧!

本文作者: 春梅狐狸

这剧实在是太糊了,糊到播出24集了,豆瓣都没开分。不过我已经看到很多影视阿婆主做了吐槽视频,因为大家都被陈佩斯等老戏骨吸引进去,然后被男女主作破天竟然也没死,以及完全神奇的剧情走向给吓到了。

《一剪芳华》的故事立意其实是很有意思的,讲的是一个小裁缝从清末到民国的经历,从制衣这件事来折射中国20世纪前半部分的风云变化。

关于从服饰看历史的这个角度,和我们这个号的内容是和契合的,所以有关内容之前写过很多(有一些我会在后面的内容里穿插链接),奈何这个剧的编剧对服饰史完完全全是个外行,甚至对近代史都不太了解的样子,故事的主线剧情就太多硬伤了。至于小人物折射大历史的角度,更是毫无把控力,最后就沦为了金手指乱开的狗血言情剧、悬浮蹩脚的职场斗争剧。

大清未亡,民国已穿?

作为一部以裁缝为视角的年代剧,服装这么拉胯是我万万没想到的。以下镜头都是剧中时间线还在清朝的时候,你能信?

△ 《一剪芳华》截屏

要不是镜头里出现了留辫子的男人,真是一点儿也看不出这大清还没亡呢!

这些衣服至少都是1920年代的特征了,民国都十几年了才有这样的装扮。虽然剧中对这些女性的设定是时时刻刻把“新女性”挂在嘴边,新女性的装扮可以前卫,但不能科幻。清末女性穿民国服饰,这属于未卜先知啊!

△ 1920年代服饰

这些服饰是不是已经接近我们之前的《《神奇动物》的平行世界:1926年的中国潮流》了?

可能会有人觉得,从清朝即将灭亡到民国十几年,这中间也就二十多年的时间,服装造型至于这么“斤斤计较”吗?还真的至于!

前面说了,《一剪芳华》故事本身的立意是绝对没问题的,服饰作为身体表达的延伸,在清末到民国的社会剧变下的确可以折射出许多问题。当时的服饰,几乎每年都有自己的变化,作为裁缝角度的服饰,在剧本之初就应该在这方面做足功课,而不是拍成电视剧的时候服化道都一起暴露自己的短板。而这个短板,偏偏竟然是这部剧的卖点!

这个功课很难么?不难。编剧里但凡有一个人看过张爱玲的《更衣记》,全剧的主线也不至于垮成现在这个样子。

我们之前写过一篇《清朝末年:让我们穿好“新衣”迎接中华民国的到来》,讲的就是人们的心态在服饰上的展现。当时的进步女性的确在穿衣打扮上发生了变化,但她们是不会穿剧中这样的袄裙、剪这样的短发,因为在当时的语境下这些是不可理解的。当时的人是看不出这些服饰造型“新”在哪里。

当时人能看懂的是什么?原来我们的服饰装饰太复杂了,所以我们要简化滚镶。原来我们的服饰太宽大臃肿了,所以我们要合体修身。原来我们的身份对应的服饰有鲜明的界限,所以我们要打破它。

△ 晚清女性

△ 清末女性

注意,合体修身也不是剧中那样直接收腰挺胸,而是相对于晚清的服饰而言,清末民初的服饰显得瘦削了,但对于再后来的服饰而言,参照系又会发生变化。(我真的觉得有的人学习不行,找喷点一流,我之前写民国旗袍参照现代旗袍写了不修身,汉服圈就找了书中参照清朝服饰写民国旗袍修身的文字说我造谣误导,心累!)

民国旗袍,清末发明?

24集快进下来,唯一有点意思的是女校长的这身男装。并且,剧中也有提到,她穿的是一件经过修改的男装。

△ 《一剪芳华》截屏

清末时期,服装的性别空间被打破也是一个很突出的标志,虽然我们目前见到比较多的是女性穿男装的图像,但从当时的资料看,男性穿女装的现象也很严重。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当时的男女服饰界限本来就日渐模糊。所以男女双方互相穿对方性别属性的服饰,并不像一些古装剧所扮演的那么刻意,可能更接近我们现在女性会穿男款服饰、男性也可以买女款的这种状态多一点。

△ 穿男装的秋瑾

△ 清代穿男装的女性

这个本身是一个很值得发挥的剧情点,但编剧完全略过了。开头有女主角扮男装,可用意和其他女扮男装的古装剧一样,是言情线的伏笔。

△ 《一剪芳华》剧照

剧情到了女校长这里,编剧似乎又把前面女主穿过男装的事儿给忘了,还引出了本剧的一个惊天槽点——编剧让男主直接在清末发明了民国旗袍!

△ 《一剪芳华》截屏

完全醉了,历史线错乱不说,这种让男主角无限开金手指的做法,怀疑编剧是写网络穿越小说的。因为,后面的剧情,男装还要参与设计民国国服(我都不知道为啥会有这个设定,不过之前写过《衣能载政:民国时期三份官方服制条例背后的风起云涌》),在这个之前的剧情,男主还让隆裕太后下令禁售洋布。本来一个小人物折射大历史的策划,编剧完全写成了天选之子主导历史发展后深藏功与名啊!

明明其他角色才是进步人士,但反而让一个给皇家做过裁缝的男主担任了一个“先知”角色。《清朝末年:让我们穿好“新衣”迎接中华民国的到来》里已经写过了,社会心理和服饰发展的关系是一种互相推拉的关系,服装本身是无法救世的,更不可能谁拿出一件衣服就能改变这个世界。作为一部设置了现实背景的年代剧,将历史推进理解得如此简单,整部剧就厚重不起来,更加真实不起来。

一般年代剧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一进入民国就让女性穿至少1930年代才有的旗袍款式,这部剧更牛,清朝就能穿了。对了,他们做的旗袍还长下面这样。这个版型有啥挂起来和展示出来的必要性吗?

△ 《一剪芳华》截屏

还有,编剧真的不觉得给企图推翻清朝腐朽统治的人推荐“旗袍”有什么问题吗?之前《咄咄怪事:旗袍想要叫褀袍,汉服却不想叫华服,真让人看不懂!》里就专门讨论过,“旗袍”这个名字,即便在清朝灭亡多年后的民国依然有很多人不肯接受,更何况在清朝,给进步人士,剧情的编写这个名称还是男主角设定的。过过脑子啊!

男主角献旗袍的对象是一个女校长,这个角色也有诸多矛盾。看起来她应该是个进步女性,但故事线进入民国以后她结交的对象是秘书长的姨太太,还把姨太太介绍给男主角做凹凸有致的旗袍。而男主角参与国服女装的设计,也是这个女校长介绍的姨太太牵的线,凭借的男主给姨太太做晚会礼服艳压正妻的手艺。国服设计PK的这个情节,更是加入了秘书长家里宅斗的成分,让人头秃!

△ 《一剪芳华》截屏

栗子妈还提醒我,这部剧民国情节一直在直呼“孙中山”。好家伙,编剧历史会考过了吗?看就这,这部剧宣传还拉上《大宅门》,别了,谢谢。

编剧对于女校也没有任何认知,完全是当作了一种工具,比如给女主角的这个前清郡主提供一份工作,又比如给右手残废的男主提供做校服的翻身订单。晚清的很多女校是有教会背景的,民国女校学生也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课这么简单,在当时的背景下,女校并没有人人受教育的权利和条件,所以女学生在当时具有更强烈的符号感,更是时尚的风向标。

△ 清末教会女校

△ 民国女学生

在《一剪芳华》里,男主角反而代替了这个地位,成为了女校的时尚引路人。

裁缝题材,某宝手艺

这剧对于裁缝的定位也很奇怪,男主角是个制衣天才,就跟摔过武侠剧里的悬崖一样,他就是获得了某种天才而速成的手艺。好吧,暂且理解,而男主角做的工作也很奇怪,他精通清宫服制,了解女性心理,能做服装设计,更会设计刺绣图样,总之是全德全能!

本剧作为一个裁缝题材,至少做衣服应该没问题吧,就跟拍《梅兰芳》总得有人会唱戏一样。然而……我不给点评了,大家看给出来的特写镜头。

△ 《一剪芳华》截屏

怎么说吧,这手艺,这版型,挂某宝上销量堪忧啊!

当然,不能说本剧服化道没有努力过,至少清朝剧情部分给太后的几件是明星找过资料的,就是比例明显走形了。

△ 《一剪芳华》截屏

△ 大红色缂丝彩绘八团梅兰竹菊袷袍,清道光

△ 《一剪芳华》截屏

△ 雪灰色缎绣四季花篮棉袍,清乾隆

但也看得出,许多跟风之前热播剧的错误的地方,尤其是《如懿传》、《延禧攻略》等,另外加上自己的发挥。于是本剧清朝部分的服饰造型风格异常割裂。

△ 《一剪芳华》截屏

△ 《如懿传》

△ 《一剪芳华》截屏

△ 《延禧攻略》

△ 《一剪芳华》截屏

大家可以算算,这些都已经有多少个不同风格了。这些还都是挑清朝部分,加入民国只会更混乱。

明显做功课的部分,清朝民国不分依然是最大的问题。

比如女主角清朝时期的这件旗装,一看就是完颜立童记和孟小冬穿过的那件,但是质感差太多了,基本只是用机绣做了个图案而已。

△ 《一剪芳华》截屏

△ 完颜立童记与孟小冬

虽然网上铺天盖地夸完颜立童记是最美格格,但她却是实打实出生在民国,不是清朝人啊!这个版型其实也有一些戏曲的成分在。

而女主角父亲的姨娘,在民国时期却穿了一件带蕾丝花边的衣服,这可是晚清风格啊!

△ 《一剪芳华》截屏

△ 港历博展品与老照片

还有,袁世凯称帝去找男主角师父做龙袍(真是近代史什么事都能跟男主扯上关系),拿出来是清朝的图式,还给了特写,后来的报纸,也给了特写。

△ 《一剪芳华》截屏

△ 皇朝礼器图式

△ 民国三年祭服

既然剧组都找了资料,就没发现它俩对不上吗?

本剧的服化道逻辑似乎是,看起来是个老东西就好了。比如我一直很想吐槽剧组这个手摇缝纫机,估计是哪里淘来的,整个剧组没人觉得它很难用吗?剧组为什么就不能去找个六七十年代家家户户都有的脚踏缝纫机吗?还是这会儿,剧组又觉得缝纫机是不会出现在清末民初?

△ 《一剪芳华》截屏

△ 缝纫机老照片、老广告

从这点就可以看出,剧组对于道具年代凭的是感觉呀。缝纫机常见,所以觉得它不古老。其他服饰不常见,就觉得它应该古老。整个剧组搞得跟没有历史会考C以上的人似的,即便是个普通年代剧,这么根本性的错误都要被吐槽,更何况是个裁缝题材,男主还要拿这么高深的剧本。

对了,要说《一剪芳华》的优点,还是有的,老戏骨永远可以把那种摇摇欲坠的人物立起来。但市场能不能不要再消耗老戏骨的口碑,为自己整体不足的制作埋单了?

感谢阅读,喜欢请记得分享哦^_^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