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丨陈先枢:名人争咏白沙泉
陈先枢 汤青峰
白沙井又名白沙泉,位于长沙天心阁东南方约一公里处,自古以来为江南名泉之一。泉水一年四季,不论长涝久早,都不盈不竭,汲以沏茶,格外芬芳醇爽,成为品茶家的甘露琼浆。据古星像说,白沙井上应天上的长沙星,故白沙井又名星泉,并被誉为“星泉溥润”、“玉醴流甘”。明嘉靖(1522—1566)《长沙府志》载:“白沙井,县(指善化县)东南二里,井仅尺许,清泉甘美,通城官员汲之不绝,长沙第一泉”。清乾隆皇帝在《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中将白沙井与北京玉泉、塞上伊逊水、济南珍珠泉、扬子江金山泉、无锡惠山泉、杭州虎跑泉一道御定为全国七大名泉。白沙井附近白沙街、白沙井街、白沙巷、白沙里、白沙岭、白沙游路因之得名。民间传说白沙古泉是龙吐之水,所以才是如此明净纯澈,甘美爽口。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江西有一条孽龙常常掀起滔天洪水祸害百姓。此事被善心的观音菩萨获知,决定制服孽龙安定百姓,经几次斗法较量,孽龙已头破血流,精疲力竭。它钻土逃循,直逃到千里之外的湘江东岸才钻出地面。饥饿难忍的孽龙向江畔卖面的少妇讨要一碗而条充饥,而少妇正是观音所化,在此静候降伏孽龙。面条刚落入孽龙肚内,便化为一条条银链,牢牢地锁住了孽龙的心。孽龙只好苦苦向观音恳求饶命,并答应吞云吐水,造福百姓,永不为害。观音念其有弃恶从良的诚意,不忍加害,将它就地囚禁,化作了回龙山。从此,回龙山下泉水流涌,天下太平。这个传说从清代张九思的《白沙泉记》关于“荫龙泉”的记述里大致可以找到依据,但老百姓摘不清文人道士之类的文绉绉的地理风水谶纬之学,于是就演变出了以上的传说故事。
白沙井在锡山与回龙山之间的山谷。白沙井最早只一眼泉,明末,水分为二,其后又增二眼,今为四眼。由东向西排列,每口井长约6.7米,宽深约为0.3米,泉自沙石中涌出。原来回龙山一带为古河床,在地质学第四纪初,出现冰期,在冰川融水和河流冲刷下,形成砾石层于白斑网纹红土层下,再下层为不渗水的板岩。因地层下陷,使白沙井及其附近地层成为蓄水深厚的地下水库。长年累月地下水顺着地层斜面往下流动,经过沙砾层的沉淀过滤后,在白沙井处露出,形成杂质极少,清香甘美,长饮不竭的泉水。地下水有承压性,泉脉甚旺,原老龙潭即为泉水所汇集。可见,此地质形成期早在明代之前,故明代之前此井已存在,只是当时不叫白沙井罢了。宋代《太平寰宇记》引宋永初《山川记》云:“长沙寒泉井,在县南一里,炎夏饮之令人寒颤。”郭仲产《湘川记》云:“其水清美,汲之取则注而不竭,不汲则满而不溢,今按真泉有穴,相去四尺。”所记地理位置和井的特征,与今日白沙井极为相似。故清代著名方志学家陈运溶在《湘城访古录》中说:“寒泉疑即白沙井也。”据清光绪《善化县志》记载:“白沙井,旧建亭,为游息品尝之处。亭废,建一石坊一座,右题玉醴流甘,左题星泉溥润。巡抚觉罗敦福有记勒石,旁有南沙井、老龙井,涓流不竭,清洌次之。”乾隆间另一湖南巡抚杨锡绂则写有《白沙泉》诗。诗曰:
古郡城南隅,冈峦莽回互。
命驾诣山腰,正及泉流处。
甃池三尺许,汩汩自盈泣。
澄澈见毫发,甘香逾玉泉。
岂必辘轳悬,双瓢亘朝暮。
眼看行汲徒,来往无停步。
恃源斯不穷,此理众所著。
兹泉乃更奇,炯炯天根诉。
有民谚云:“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毛泽东在诗词中说:“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其中“长沙水”指以白沙井水为代表的“沙水”。清初诗人蔡以偁《白沙二泉记》中的白沙井,四周野气横生,充满着粗犷之美,他写道:
长沙城南五里地,鸡犬成村,桑麻可绘。沿城而行,不巷不衢,略行成野地。编茅藉竹,三四茅屋豁出,平芜迤逦。石路数百步,过此以往,半山垄、半田墅,沙石浴雨,列若棋阵,瑟瑟啮履有声。倒树张伞……泉即出山下焉。满注不溢,取之不竭……甘逾醇酒,凉能醉人。
白沙井水为旧时长沙巿民的饮用水源之一,清康熙间岳麓书院讲席旷敏本的《白沙并记》记曰:“时炎夏,近井居民净夕舀之,贮以巨缸,平日担入城,担可得钱七八。”沙水既已成商品,白沙井旁便也出现了排队汲水的景象,汲水者以“后先为班次,担头各挂一瓢,班可容两人并舀”。文中记载,白沙井砌有阑甃,宽尺许,长倍之,深度略大于宽度,其形制已与今无异。该文精彩之笔是对沙水发的一番感慨:“大都君子之泽物,其灵台有活水洒之,以润生民”,“益叹大地之不爱其宝,而造物之无尽藏也。”
乾隆年间善化优贡张九思作《白沙泉记》,从记中可知,此时的白沙井水已成为长沙城居民的重要饮用水源,汲水者“以次进就,竟日暮不息,无哗者”。汲水者络绎不绝,但秩序井然。该文对白沙水的功效描绘得近乎神化:“其泉清香甘美,夏凉而冬温。煮为茗,芳洁不变;为酒,不醉不滓,浆者不腐;为药剂,不变其气味。三伏口饮者,霍乱、呕吐、泄泻,病良已。”
清末长沙名流、史学家王先谦对白沙井水沏茶情有独钟,作诗二首。
其一:
寄我新芽谷雨前, 呼奴饱汲白沙泉。
怪君诗思清如许, 更有庐山活水煎。
其二:
雪芽沙水最相宜, 午睡初浓一沁脾。
还似江南风味否, 墨华榭里品茶时。
该诗把井文化、水文化和茶文化融为一体,道出了用白沙水煎茶的那种不可言状的怡然境界,如用白沙井水冲泡长沙名茶,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清光绪进士吴建三亦写有《白沙井水》诗,并在自注中写道:“长沙南门外白沙井水极清而甘,第二泉远不及也。”第二泉指无锡的惠山泉。诗云:
浪说人间第二泉,髯苏空费小团圆。
白沙湘井清无上,安得诗人一品煎。
2006年,白沙井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随着长沙城不断扩建,白沙古井的所在地已成为市区,白沙井的四周也已辟为公园,政府拨款翻铺了井周围白沙街的路面,整修了路边的地下水道,以大块条石为材料將古井坑筑砌成略低于地面的扇形小广场,泉的后面用块石浆砌成半圆形护坡,井边铺上了麻石地面和国上麻石栏杆。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污染井水和泉源。泉水自穴底上涌,水与井口保持齐平,多余者沿石条缝流到小广场两侧的沟渠中排走。汲水者,均以勺舀水。手起水涨,水面倾刻又至井口。
白沙井的右侧是一排石刻,最有警醒意义的是3块水字碑石,上刻历代著名书法家书写的130多个水字。以呼唤人们爱护水,珍惜白沙泉。长沙人离不开包括白沙井在内的城巿文化精神。滋润星沙数百年的白沙古井,不仅是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而且是祖先留给我们子孙万代的遗产,是湖湘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今白沙井四周建为白沙古井公园,正面立四柱三门石坊,右建古人诗文碑廊,长沙居民虽都早已用上了自来水,但提桶至白沙井取水者仍络绎不绝。石坊刻隶书联二副,皆为当代楹联家佳作。
张恩麟联云:
高天聚风月一园,是造物之无尽藏,好为寄兴怡神地;
古井媲潇湘八景,看游人之所共适,都在廉泉让水间。
李透之联云:
高阁仰天心,贲临瀛海三千客;
古城寻地脉,细品长沙第一泉。
如今,白沙井旁建了一座“白沙源茶艺馆”。馆舍装修玲珑剔透,名石与名家字画盈室。静坐馆中,白沙全景尽收眼底,品尝沙水名茶,香沁心脾,宠辱皆忘。当代楹联家祝钦坡题白沙源茶艺馆联云:
汲水可箴,应解一清澄百浊;
品茶有悟,须知馀味最多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