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平《石林漫笔》

前言:想来这应该是2006年留下来的文字,那时真的很年轻,刚刚三十出头,脸上也还有些胶原蛋白的……记得那时是学校组织到云南旅行,一路走过了昆明、石林、大理、虎跳峡、丽江、玉龙雪山……有三两知己相伴,有奇山异水为侣,有诗词歌赋记兴,甚是快哉!

两天三夜的火车之旅,让我感受到了什么叫“困兽”。因为闲得无聊,我独自走到了两节车箱的连接处,一边吸烟,一边看着窗外的景致。迎面扑入眼帘的除了大片大片的烟叶地,就是一簇一簇的杂处在烟地中的灰白色石头。看着外面,心中的感慨压抑不住地从咽喉间冒了出来:“这是一个什么鬼地方,真是穷山恶水,除了石头就是石头!”

此时,刚好有一位中年女乘务从我身边走过,许是受了刺激,许时出于对家乡的热爱,便语带讽刺地说:“不知道就去网上查查看!没有石头怎么会叫石林!”说完便径直地从我的身边昂然飘过,脸上颇有点不屑的味道。我无语,只是呆呆地想:这就是石林,这就是美丽的阿诗玛的故乡?车过石林并未停顿,而是直赴昆明,在那里我们将开始漫漫的七天之旅,而石林将是我们的最后一站。

  一路舟车劳顿,到石林时,我们都有了许多倦意,思归之心颇为急切,竟没有因初到阿诗玛故里而生发出太多激动。离景区尚有二三公里,车便且行且停起来,都因慕名而来的游客太多。耳畔是“阿诗玛”的解说声与窗外的车声交汇而成的河流,在声音的漩涡中,我只抓住了这样几个细节: “世界喀斯特的精华” “雄、奇、险、秀、幽、奥、旷” “天下第一奇观”、“造型地貌天然博物馆”。当然,我还得记着什么时候出发,什么时候回来,应该从哪里进去,应该从哪里出来,因为不想迷路,也不想因耽误时间而挨众人的指责。然后,我们便哄的一声从车上散了下去。

中心景区分大、小石林,在分野处有一处不算大,但也不太小的人工湖。据说是当年周恩来总理说了:这里有石无水,便少了些灵气。当地政府便开挖了这处湖泊,工程量到是不大,但在喀斯特地形上开湖储水着实不易,据说又是攻克了多少难关才有了今天这样的规模,而且,每年的耗水量着实不少!可仔细地审视着这一潭死水,我真真地看不出这湖泊为石林增加了什么灵气,或许是平庸如我辈还是缺少了些审美的情趣。

   进入景区,大家便急急地寻找阿诗玛,好与传说中的撒尼美女合影留念,以便把她带回家。可左看看不像,右瞧瞧也不是,把大家急得都快要骂娘了!最后,还是在导游的“阿诗玛”悉心指点下,大家才有点恍然大悟地说:“就是这啊!”颇有点如愿以偿的味道,但也能听出许多不以然的意思!看来现代的文明人还是不太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韵味,似乎也少了点想象力或是不愿再想吧。这个时代,人们不都是愿意直奔主题的吗?看看恋爱及婚姻的速成与速散,我们就可略知一二了……

   进入景区的深处,就仿佛步入时间的隧道,喧嚣也被摒弃在现实世界。鱼贯而过的人流也只是仰首静观,或轻抚轻叹,或流连徘徊。徜徉在迷林里,仿如悠游海底迷宫,又似探寻古堡幽城。峭壁万仞、石峰嶙峋,像千军万马,如飞禽走兽,又似人间万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神韵流动、又蔚为壮观。林间又有题刻崖画,体例不同,风格迥异:或端庄典雅,或清丽俊秀,或狂野奔放……人类的文明与自然的造化融合的那样天衣无缝,石与字相得益彰,可谓字因石而传,石因字更名! 更难得的是,那些题字者有乡间的隐者,有当地的大儒,有政界的巨子,也有商界的名流,甚至不乏军界的大佬,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石林也算是阅人无数,见证了云南百年来的风云动荡与沧桑变化。

    林中漫步细思,时间流泻如水,虽不是“忽已暝”,可也是“迷花倚石”了。走回人群,又是走进了喧闹与尘嚣,一进一出间只是“弹指一挥”,却也让人生“恍然若隔世”之感。且以打油诗一首为结为证:

世人何时初见石,

顽石何年始成林?

人生代代无穷已,

石林年年相对看。

不知石林待何人,

但见林中花欲眠。

花眠人去林已空,

石间徒添无数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