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致良知”入手,如何去理解王阳明的哲学思想

导语哲学这门学科在普通人的眼中一直都是一门很神秘的学科,在我们现在的认知当中我们知道,关于哲学是在讨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那么,我国古代的哲学家的哲学理论又是什么概念呢?今天我们一起聊一聊明代大哲学家——王阳明的哲学思想。王阳明的哲学思想的由来要说王阳明的哲学思想,肯定要知道关于王阳明哲学思想的由来。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出自《大学》。《大学》这本书本来是指导为师者教书育人之道,孔子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没有忘记告诫其他教学者“修己以安人。”并且在“修己以安人”的基础上,孔子还提出了“三纲”和“八目”为教学者的大纲,对教学者进行规范和教导。

大学之道,在明在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王阳明也正是在《大学》的基础上,进一步的产生了新的感悟和理解,并且对《大学》进行归纳和总结为三个字:致良知。王阳明一个出生就带有异于常人色彩的人,王阳明出生在一个状元之家,据记载王阳明的母亲怀有十四个月的身孕才有了他,当然这个真不能较真,毕竟古代的落后大家都是知道的。王阳明对于学习非常认真,不管是文学还是军事又或者是理学还有道学,只要是王阳明能够接触的到,他都愿意花心思去研究。十七岁那年,因为偶遇老道士,对道学产生了兴趣,于是王阳明开始细心请教老道士道学而错过了自己的婚礼。十八岁时王阳明对“程朱理学”又产生了兴趣,开始研究朱熹的“格物致知”,于是王阳明开始研究“格物穷竹”的道理。王阳明连续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但是王阳明并没有研究出来什么,反而让他产生了对理学概念的质疑。

就是王阳明这样契而不舍的精神,让他一旦对某些事物产生兴趣,可以不眠不休的去研究。二十八岁那年,王阳明因为触怒了掌权的宦官,从此断了京城仕途,被贬到贵州做官。来到贵州之后,王阳明发现贵州的教育水平非常的低,为了改变当时的贵州风貌,王阳明开始教化贵州的百姓。作为一个教化者,王阳明肯定要明白孔子的《大学》当中的道理,于是王阳明开始研究《大学》,并且对《大学》产生了新的感悟,从此有了属于自己哲学思想。

致良知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在王阳明的理解当中,王阳明认为良知是一种“虚”的行为,良知并不是真是存在的,他在于一个人的心中,我们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一个人的“功夫”是真的,能力是真的。这些真实的行为是能表现出来的,一个人如果能把“功夫”这种真实的行为,这种能够表现出来的行为和“虚”的良知结合到一起,这样才是真正的成功。

在《大学》当中有“物格而后知,知至而后意诚。”《大学》告诉教化者,探究事物的原理和规律才能得到真知,王阳明认为探究事物原理和规律的方法就是不断致良知。而在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当中,致良知的致字是关键。不管是好人还是坏人,在这些人心中,肯定都是存在良知的。唯一不同的是好人把良知表现了出来,坏人把良知藏了起来,那么如何把良知表现出来,而达到去恶从善的目的呢?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致。知之匪艰,行之惟艰知道良知很容易,但是能做到就很难了,致良知在于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思考,达到知行合一,把内心的良知表现在能够表现的“功夫”上,达到去恶从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王阳明认为我们不仅仅要吾日三省,还要把三省所省悟出来的良知结合到行为活动上。

对于很多儒生不明白圣人所留之作,又或者是为什么后来的儒家弟子无法成圣,归根结底的就是,这些儒家弟子只知道丰富自己的知识,而不知到用内心去发现自己的良知,只要能时时刻刻的保持致良知,那么所有人都能成为圣人。“修身治国平天下”一直都是儒家思想的最核心,不管是孔孟还是荀子又或者是王阳明,在他们的思想当中,我们都能看到修身。修身是重要也是最核心的,修身不仅仅修的是道德,最重要的还是修心,这也是王阳明“心”学的主旨。其实致良知这三个字虽然看起来很深奥,但是如果细细的品鉴下来会发现,能不能致良知最主要的还是能不能有自知之明。一个人只有在不断的致良知当中,明白自己有多大的本事,自己能做什么样的事,做到知己才能战无不胜!并且不断的反思自己是否能力不足的方面,并且不断的完善自己,在不断的致良知当中,认清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条成功之路,也就是王阳明所说的至圣之路。

在王阳明和其弟子留下的著作《传习录》当中,记载着这样一则小故事,王阳明在贵州教授百姓知识的时候,曾经遇到过这样一对父子。父子两个人关系不和,经常会吵架,父亲认为自己是对的,儿子认为自己也是对的,所以为了争个对错,父子二人就找到了王阳明给做评判。没想到王阳明连事情的经过都没有了解,只是对父子二人说了一句话,父子二人很快就冰释前嫌,再也没有吵架过。王阳明告诉两个人:“舜帝一直认为自己不孝顺,所以舜帝就经常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询问自己是否能够更加孝顺,因为舜帝知道父亲很爱他,总是感觉他孝顺父亲的还不够,就这样舜帝越来越孝顺。”在我看来,良知更像是心中的是非观念。致良知就是不断的问询自己心中的是非之心,不断反思自己做的是对是错。在不断的思考自己错误的同时,找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从中加以学习,明白更多的道理和做人的是非。

古代哲学理念的发展如果一说到古代的哲学理念的起源,我想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景象。孔子墨子的先秦大家争夺主流思想的盛大场景。但是真正的哲学思想的起源还要早的多,实际上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哲学思想的萌芽。但是殷商时期的哲学思想只是一个萌芽而已,哲学思想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为了区别这一类的哲学思想,我们通常叫他“上古哲学”。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哲学思想才得到大力的发展,出现了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景象,这个时期的哲学思想才真正成型,这个时期的哲学思想也被叫做诸子哲学,诸子哲学和上古哲学被统称为先秦哲学。

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春秋战国的哲学思想,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在当时的那个大环境下,纷纷成型。其中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为最。而儒家思想也成为了后来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但是自从秦始皇一统六国之后,哲学思想从诸子哲学的成型期,随着之后几千年的发展,越来越成熟。之后的这段时期在哲学思想史上被称为封建哲学。当然封建哲学也是经过几千年慢慢的发展成熟的,从秦朝的法家思想,到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思想,杨雄的唯物主义看待事物的观念。再到之后的宋朝的“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再到王阳明的随物致知,致良心等等。哲学思想通过三千年的发展,越来越成熟。

“致良知”所带来的改变吾良知二字,自龙场以后,便以不出此意,只是点此二字不出,与学者言,费却多少辞说,今幸见此意,一语之下,洞见全体,真是痛快!王阳明发现的了“致良知”之后,如同获得世间最稀有的宝藏,如同马克思当时发现的唯物主义原理一样,改变了当时的社会。对于王阳明的哲学思想是当时一个划时代的产物,“致良知”的出现改变了儒家思想给大家带来的普遍印象。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一段崭新的儒家思想,让高大上的“程朱理学”通俗化的变成了“致良知”。

不仅如此,“致良知”的出现让儒家思想不在成为儒生的专利,他让儒家思想来到大众的身边,即使百姓都能够接受到儒家思想,了解儒家思想。这种哲学思想的出现,不仅仅改变了百姓们的生活方式,甚至后来的文化艺术也深受王阳明哲学思想的影响。王阳明是一位豪杰之士,他的学术像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所以能做到五百年的道学结束,吐很大光芒。——梁启超王阳明学说的出现,让当时的明朝社会首次出现了“文化”和“娱乐”为主题的饭后谈资。更是让社会从《金瓶梅》这种欲望的觉醒转变到《牡丹亭》这种人性的觉醒,整个社会的思想都因为王阳明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改变。

结语:从前我一直以为哲学这种概念,离我的生活很远。哲学思想更像是画饼充饥,虽然心灵很受用,但是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根本就体现不出来。但是哲学思想虽然给了我们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但是哲学思想却并不是这样的,哲学思想跟像是一股清泉。他无时无刻都在我们的身边,3000年的哲学思想让我们知道,很多做人的道理。哲学思想又像是空气,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为人处事少了他,还不够用。孔子教会我修身,曾子教会我吾日三省,而王阳明让我知道我们需要不断的质疑自己中,让自己成长,完善自己,达到修身的目的。

作者简介:我是风月,一个喜欢读历史的普通人,你有什么关于历史的小知识,我们一起来讨论。杯以倾美酒,琴以闲素心,我们一起来听史论风月!参考文献:《大学》《中国哲学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