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人人都是自己的CEO

正文共2583字  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

·一小时阅读计划·

·第11篇读书笔记·

1

阅读方式的改变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好书太多,我巴不得一天翻十本。这种快速度阅读的习惯,导致了我的注意力不会在一本书上停留太久。

今年受二师兄的刺激,我决定每本书都要读透,至少领会80%,实践20%。

他近一年反复只读一本书,居然可以读得津津有味,常读常新。好像读一本书,就抵得上我读一百本书的领悟。

为了让自己能够放慢节奏,这次我读每一本书都会做笔记。我最近买了两支特别好用的钢笔,手写笔记的劲头足足的。而且做笔记的过程,可以当做在练字,更为专注。

2

像经营公司一样经营自己

打开刘润老师的《5分钟商学院》这本书,在序言里我看到这样一段话:

“你必须像经营公司一样经营自己,构建自己的协作关系、塑造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呵护自己的名声、把注意力投放到产出更高的地方。”

当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十分感同身受。

不论是在职场,还是自己创业,都要有为自己打工的心态。在职场上,我们是借由平台和平台提供的项目去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而不是为了平台奉献牺牲。所以,把工作上的每一次困难都当做挑战吧。千万不要认为组织不对、领导不好、同事不友善,这些都是外部环境,如果一直受外部因素影响,工作很难有进步。

每个人,最为珍惜的资源,就是时间、信用和专注力。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点上,可以做出高水平的工作成果。而不是在工作中混日子,最终自己没有收获,也没有创造价值。

我曾经换过很多份工作,从国企到民企,从地产到旅游消费再到金融行业,也做过自由职业(做培训、策划),我现在这份工作,是我坚持最久的,已经工作了4年。

以前我的逻辑是,只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一路都挺顺风顺水。用刘润老师的SWOT分析法来看,就是SO组合,优势寻找机会,组合对了就是一个快速增长的过程。

几年以后,我就厌倦了低水平的重复,有瓶颈感了。当我来到当下的金融行业以后,我的“不专业”、“不够职业化”迅速暴露了出来,成了我的短板。我的处境变成了WO组合,劣势+机会。

回顾我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挺明显的时代痕迹:我每次跳槽换工作,都不是去填一个萝卜坑,基本上都是新业务。

所以,曾经的每一份工作,对我来说,都是很好的机会。

但是,自己并不是随时都ready的状态,也不是能力达到了才会获得机会的状态。而且对“职业化”的训练不足,更多是一种野蛮成长的状态。

好机会的出现,总是很随机,不一定每个人、每个阶段都能接得住。

WO组合下的策略就是扭转,弥补自己的短板。

而《5分钟商学院》这套书,对我的意义就是,我看到了一个人“职业化”的最佳状态。

“职业化”是一种社会规训,是在商业活动中普遍接受和认可的一种行为习惯,“职业化”的训练,是一种效率提升的手段。如果选择投身职场或者商场,就应该接受一些职业化训练,让自己的工作更高效。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刘润老师就不仅仅是大企业才能使用的战略顾问,他通过讲课和写书,变成了每一个职场人的战略顾问。

3

像榜样一样提高自己的效能

《5分钟商学院》有四册,分别讲商业模式、管理、个人成长和思维战略工具。

具体来看,每一个知识点都不太新鲜。许多概念或者说故事,好像都听过。

比如免费、社群、流量,但是从商业的角度来理解这些红透网络的概念,把这些零散的打法,放进一个更宏大的知识框架体系中去学习,可以加深我们对商业模式的思考。

再比如时间管理,每一个我好像都用过,但是为什么一直坚持不下来?

在个人成长一册中,刘润老师开篇两章都在解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从非常具体的实例中,展现出一个高度“职业化”人士的自我成长之路。

在刘润老师的文章中,有很多他个人的故事和案例,他其实就是这样一个“高效能”的榜样。

“effective”这个词,挺难在中文里找到可以修饰人的对应的词。只好直接翻译为“效能”。其实也有人做过一些对比,李录就曾把他的良师益友查理·芒格称为当代的士大夫。“高效能人士”或者高度“职业化”的人士,或许也可以理解为一生不断追求精进的人。

有了更宏大的思维框架,再来看时间管理这件小事。积极主动、以始为终的人,每天工作的目标都会很清晰,那么该如何完成这一天的工作呢?一整天的时间很容易就规划好了,早上几点起床,运动,读书,投入工作……共进午餐顺便聊聊工作……下午继续投入工作,晚上可能还有一些其他事情要处理,或许结束一整天的工作之前,还需要写下当天的复盘总结,或许是回复一些不紧急的工作,或者是一场约会小聚。

书里有一篇文章,写的是刘润老师的一天,看起来时间安排很紧凑,时间颗粒度大概是15分钟左右。要做到每天都这么井然有序,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1)有很多强大的效率工具,比如印象笔记、TB任务管理软件、日程管理软件、手机支架、折叠键盘、白金卡会员……

(2)非常明确自己每天要做什么,以及知道自己完成每一件工作所需要的时间和需要具备的条件;

(3)克制,时间就那么多,不会因为意犹未尽而改变日程计划;

有了其他几个条件,时间管理就是一个顺其自然的优化选择,而不是一个刻意建立的没有根基的体系。

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目标和方式,来规划时间颗粒度,准备相应的效率工具。每个人都需要有效率的生活,而不是混日子、得过且过,但是每个人都效率的要求不一样。

一个厨子的效率,大概是要有整洁的台面、趁手的工具以及科学的收纳系统。

一个网约车司机的效率,大概是智能地图、充电桩旁边的餐馆。

一个996社畜(如我)的效率,大概是把通勤方式由开车改为骑共享单车。每天通勤多花十分钟,但是可以换来一个小时的运动时间,提高一整天的工作状态。

4

小结

阅读刘润老师的《5分钟商学院》可以帮助建立“职业化”的成长路径,少抱怨,多学习,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奋进。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