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攸:低调,是一个人最了不起的才华
在曹操的众多谋士中,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存在:
他功劳很大,脾气很小,虽奇谋妙计百出,却从不自言有功;
他智冠天下,洞悉形势,却独独以“愚”立身,以“拙”处世;
他就是曹操的“谋主”——荀攸。
史书中,荀攸在曹营谋臣中的地位与作用,仅次于荀彧。
如果说荀彧是坐镇后方的萧何,那荀攸便是运筹帷幄的张良。
在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中,荀攸才是其智谋团的首席谋士,甚至可以说:他是官渡之战的总设计师。
然而,他却只管付出,不求名利,心怀锦绣,貌若不足,以至于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功劳。
或许这就是荀攸,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头可断,志不可断
荀攸与小叔荀彧一样,都是颍川名门望族荀氏家族中的佼佼者。
不过,他似乎要比荀彧惨一些,因为他有一个悲惨的童年。自幼父母双亡,成为孤儿,只得跟着爷爷荀昙生活。
但往往越是孤苦无依的孩子,就越能早早成熟立世。
在荀攸七八岁时,他曾被喝醉酒的叔父荀衢误伤了耳朵。
醉酒的荀衢自然是无心之失,酒醒后也早将此事忘之脑后。
可他却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自己的侄儿一向和自己亲近,可最近却总是躲着自己。
原来,荀攸为了让自己的叔叔没有心理负担,干脆提也不提此事。就连平时玩耍,也尽量躲着叔叔,不让他看到自己耳朵的伤势,以免叔叔自责。
荀衢听说了此事之后,不由得惊叹道:“此儿竟如此早慧!”
荀攸不仅通晓人情,还善洞察人心。
在十三岁时,他的祖父荀昙去世。
此时,之前在荀昙手下工作过的一个叫张权的官吏,竟然主动找来请求为荀昙守墓。
众人都说此人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不过,荀攸在仔细观察此人之后,对叔父荀衢说:“这人脸上的神色反常,我猜他一定是做了坏事,为寻求庇护才来这里的。”
荀衢听后,便趁着晚上睡觉的时候趁机盘问对方。
结果正如荀攸所料,这个张权是因杀了人,逃亡在外,才想以守墓的方式来隐匿自己。
从此,荀攸之智,闻名遐迩。
后来,朝廷曾征海内名士二十余人,荀攸便在其中,他官拜黄门侍郎,从此登上历史舞台。
当时大将军何进为了扳倒十常侍,召董卓进京,结果却是引狼入室。董卓带兵进京,擅权乱政,彻底扰乱了汉家天下。
荀攸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想要除掉董卓,便在暗地里与几位好友商议:
董卓无道,甚於桀纣,天下皆怨之,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然后据殽、函,辅王命,以号令天下,此桓文之举也。
此等壮志豪情,家国情怀,颇有当年张良刺杀秦皇的气魄。
然而他们的计划却被对手察觉,荀攸和名士何颙作为带头人,自然是难逃牢狱之灾。
进了天牢,十有八九是出不去了,何颙自感无望,便怀着恐惧自杀了。
看着昔日好友死去,荀攸虽然悲愤,却没有选择放弃。即使身在囹圄,他依旧表现得淡然自若,一日三餐,餐餐不落,似乎自己马上就要获释出狱了。
胜利,终是属于那些多坚持一秒的人。
没过多久,董卓便被王允与吕布杀掉,荀攸也光荣出狱了。
此时重见天日的荀攸,已是获得了新生,他终于明白:
要想挽狂澜于既倒,仅靠一腔热血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他决定重新谋划,从头再来,以崭新的眼光应对纷杂的时局。
剑可弃,谋不可弃
侠客用剑,不过一人之敌,智士用计,可抵千军万马。
乱世棋局,唯有识者得先手。
荀攸便想占这个先手,所以他主动请缨,要去做蜀郡太守。
当时天下大乱,唯有蜀中“形势险固,人民殷实”,没有被战乱所波及。
所以荀攸想去蜀地谋立足之地,然后坐观天下成败,以图大业。
朝廷虽同意了他的请求,但由于去往蜀地的道路并不通畅,他只好暂时停留在了荆州。
当时正值建安元年,曹操刚把汉献帝“忽悠”到了许都,开始以汉献帝的名义招募天下贤才。
早已声名鹊起的荀攸,自然是在招揽之列的,曹操给荀攸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方今天下大乱,智士劳心之时也,而顾观变蜀汉,不已久乎!”
言外之意就是劝荀攸赶快出山,不要偏安蜀地一隅。
既然自己无法拉起大旗干革命,那就跟对人去干革命吧!
荀攸秉持着这一原则,即刻动身前往许都,刚一到达便得到曹操的热烈欢迎。
曹操甚至对身边的苟彧和钟繇说道:“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何忧哉!”
从此,荀攸成了曹操的军师,但凡行军打仗,他必在曹操身边出谋划策。
建安三年,曹操征讨吕布,吕布节节败退,只好困守下邳,做最后的挣扎。
吕布固守不出,曹军进攻不顺,眼看军队士气低落,曹操也萌生出撤兵的念头。
但荀攸不同意,他分析道:
吕布勇而无谋,今三战皆北,锐气衰矣。
三军以将为主,主衰则军无奋意。
今及布气之未复,宫谋之未定,进急攻之,布可擒也。
同时又向曹操提出“引沂泗之水,灌下邳城”的计策,最终攻破城池,生擒吕布。
擒拿吕布不过牛刀小试,决战官渡才是荀攸出奇制胜的高光时刻。
官渡之战初期,袁绍派大将颜良进攻白马,欲占据先手。
曹操想打掉颜良,却无计可施,这时还是荀攸提出了建议:
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佯攻白马以西的延津,将袁绍的助力吸引过来,分散其兵力,然后抓住机会集中优势兵力,果断袭击白马方向的颜良。
此一战,曹操成功斩杀颜良。
袁绍见颜良身死,立即派大将文丑来追击曹操。曹军见追兵将至,人数众多,都认为应该退回营垒固守。
这时荀攸却说:“此所以禽敌,奈何去之!”
曹操与荀攸相视一笑,心领神会,赶快将辎重丢下作为诱饵,曹军则等待追兵争抢辎重时迅速杀回。
这一战,曹操成功斩杀文丑。
颜文二将都是袁军中的名将,两次交战,先后被杀,袁军实力大减、士气大衰。
接着,在官渡决战之际,荀攸又极力赞成许攸的奇袭乌巢之计,帮助曹操赢得了官渡之战的最后胜利。
官渡之战中,曹操能从原来的弱势,到最后的逆转,这其中最大的功臣便是荀攸。
智可及,“愚”不可及
平定北方后,曹操为了慰劳荀攸,立即为他向汉献帝请求封赏,曹操说道:
“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
最终,荀攸被封为陵树亭侯,“荀军师”之名响彻天下。
得到封赏,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荀攸的表弟辛韬也前来庆贺。
私下里,辛韬问他:“听说攻取河北,都是您的妙计,也给我讲讲当时的情况吧。”
荀攸一向低调寡言,有关军国大事的内容从未对外泄露半句,对于表弟的好奇,他只是淡淡说道:“王师自往平之,吾何知焉。”
这是朝廷军队的功劳,与我有什么关系呢?
从此之后,家族内外再也没人向荀攸问及军国大事了。
荀攸的低调内敛,让曹操十分赞赏,他不止一次地在众人面前称赞荀攸。
曹操常对群臣说:“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
荀攸就是这样一个人,不炫耀自己的长处,不夸大自己的功劳,即便有人能够在才智上和他比肩,但在德行上却远远没有人能望其项背。
所以,曹操曾告诫太子曹丕说:“荀公达,人之师表也,汝当尽礼敬之。”
有一次,荀攸生病,曹丕特地赶来探望,恭恭敬敬地拜在荀攸的床边,这等礼遇足见荀攸地位之尊贵。
由于本人过于低调,所以他的很多奇谋妙策都没有流传下来。
据说,他曾前后设有12道奇计,但只有他的好友钟繇知道。
荀攸去世后,钟繇曾计划整理出这十二奇计,然而还没有完成就去世了。
而这十二奇计也随之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道德经》有言:“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
如果说荀攸的“智”是“术”,那他的“愚”便是“道”。
正如《菜根谭》所说:
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
不学巧伪,不争名利,内藏聪明,外显浑厚,以躁世中的沉默,守护内心的淡泊,这才是真正的智者。
以术谋乱世,怙道得安宁,荀攸一生正应了《孔子家语》中的那句箴言——
聪明睿智,守之以愚。
作者 | 不雨亦潇潇,说书的侠客,仗剑的书生。
主播 | 北辰,金牌主播,心理专家,公众号:北辰在找你
图片 | 《三国演义》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