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饺子的记忆
饺子的记忆
——————
生活中,有时一句话,一件东西,一个场景等等,总能勾起你心中的记忆,这也许就是“触景生情”这句成语的来历吧。
今天中午,吃饺子,馅调好,买点饺子皮,一会就包好了,但这种买的饺子皮太光滑,没有自己活面擀的皮筋好吃。
包着饺子,不由得触动了大脑深处的神经,想起了在部队包饺子的趣事。
说实话,包饺子还是在部队学会的,不光是包饺子,其实,好多生活中的事情都是当兵时学会的,比如洗衣服、叠衣服、缝被子等等。
那个时候,在连队想吃饺子并不容易,因为人多,就炊事班那几个炊事员,忙活半天也不够全连吃的,都是年轻人,大肚汉,一个人能五、六十个饺子,全连几十号人,那得多少饺子。所以说,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
为此,炊事班只能在礼拜天、节假日改善伙食时吃饺子。
具体做法是,炊事班负责把馅剁好调制好,然后根据各班人数,把馅分给各班,有各班领面自己包饺子。
于是,上午一大早,班长把馅领回来,召集全班人员,分好工,有负责活面的,有负责擀皮的,有负责包的,便开始紧张操作起来。
各班都急着赶速度,因为先包好就可以下锅了,就两口锅,晚了就得等。
你看吧,在炊事班操作间,在饭堂,各班围一圈,各忙各的,大显身手,擀面杖不够,就用酒瓶子,擀的皮五花八门,有圆的,也有椭圆的,也有不规则状的;包的饺子,嘿,又是一番景象,大的,小的,奇形怪状。
战友们一边包饺子,一边谈,好不热闹,有的交流经验,如何把饺子包的好看又快,有的开展包饺子打赌比赛……
就这样,在紧张快乐中,一上午就过去了,包好后,就等着排队下饺子,一个个拎着碗,站旁边等着吃饺子,看到别的班饺子下好了,还瞅机会抢几个吃。
后来,调到营部,再也没机会和全班一起包饺子了,不过,倒和营部的炊事员宋国臣学会了包大耳朵饺子,也叫馄饨。
宋国臣是东北人,可是个头没多高,有一米七左右吧,挺精神的,明鼻子大眼的,他会摆拾着吃,因为营部人少,营长、教导员、文书、通讯员和上士炊事员,经常吃饭也就五、六个人。
中午,宋国臣喜欢包大耳朵饺子,只见他把面活好,然后擀成锅盖大小,折几层切成几个长条,每个长条在切成一个个梯形状的皮,包的时候,把馅放里面,然后一转圈两手一捏,像耳朵状的饺子就包好了。
下的时候,可以下咸汤的,汤里放点白菜,连汤带饺子吃两碗,就是大冬天,能吃的出一身汗,特舒服。
和宋国臣学了几次,就掌握包大耳朵饺子的要领了,而且包的还不错,以至于一到包大耳朵饺子的时候,宋国臣就叫我去帮厨,就是到现在,我还经常包大耳朵饺子吃。
回忆往事,倍感亲切,犹其是六年的军旅岁月,许多训练生活中的趣事,记忆犹新,每每回想起来,心中久久难以平静……
—————————————————————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