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陈与义《送人归京师》:乱世中,他从县城的酒税官到副宰相,仅用了13年
在河南陈留县当酒税官的三年里,陈与义可能做梦都没有梦到过,有一天他居然能够当上副宰相。37岁的一介书生陈与义,身体本来就不太好,靖康二年,金兵攻进开封,北宋灭亡,在从河南陈留向福建逃命的路上,那时候可能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活命,一路奔波,过湖北、湖南、广东,能活下来已经是幸运。
逃难的路途中,不知陈与义是否想起他的祖先在安史之乱中,由陕西长安逃往四川眉山,经历何其相像,可能这是陈氏家族的宿命,也可能逃难本就是乱世中人们生存的常态。
直到公元1030年,陈与义的曾祖陈希亮考中进士,陈氏一家才能四川眉山迁往洛阳,在大城市安了家。公元1090年,陈希亮的孙子陈与义出生在洛阳,所以介绍陈与义时一般说祖籍陕西,河南洛阳人。
陈与义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家族出了好几个进士。曾祖陈希亮16岁时就中了进士,陈希亮的两个侄子,也就是陈与义的两个当家爷爷陈庸、陈谕同年中进士,时称“陈家三俊”。陈希亮为官三十余年,嫉恶如仇,正直勤政,深受百姓爱戴,官至封疆大吏。64岁去世时,从不为人写墓碑的苏东坡破例为陈希亮写下《陈公弼传》。
将门出虎子,出生在这样家族的陈与义,自然也是不差。自幼聪明的陈与义23岁时中进士,步入仕途,陆续当了一些教书育人的小官,他写的诗甚至还被宋徽宗所赏识。本应一路顺畅的仕途,却因为站错了队而出了偏差。
北宋末年,党争已走到非常严重的程度。陈与义的才学闻名遐迩,自然会成为各派的拉拢对象,他的诗之所以能被宋徽宗看到,是由当时的宰相王黼(fǔ)推荐的,当王黼在党争中失势罢相,陈与义自然也就受到了牵连,成了被打击对象。公元1124年,34岁的陈与义被贬到陈留县任酒税官。
福兮祸兮,世事难料。战乱中由陈留到南方漂泊四五年的陈与义,等局势安稳后,于公元1131年到绍兴去找南宋新皇帝宋高宗赵构,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吏部侍郎,后逐步升迁,到公元1137年,仅过了六年时间,官拜参知政事副宰相。
如果没有金兵攻陷开封的那场战乱,可能陈与义会留在陈留继续做他的酒税官,过他写诗酌酒的日子,历史上可能会多另一个陶渊明。
一场战乱彻底改变了陈与义,不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也改变了他的人生观。经历了官场的险恶,看够了逃难中的生死离别,重回官场的陈与义像他的曾祖陈希亮一样,嫉恶如仇,呕心勤政,“唯师礼用道德以辅朝廷,尊主威振纲纪而呕心沥血”。
在党争中吃过苦头的陈与义,谦虚低调,从不拉帮结派,被他推荐和提拔的人很多,但他从不向外人流露,也不向被推荐和提拔之人显功,在朝廷中威望很高。
他的诗作从金兵侵宋开始,也有了巨大的变化。一改之前惯于表现个人生活情趣的流连光景之作,更多趋向感怀家国,慨叹时势,后世称其诗风直逼杜甫,称为“诗俊”。他的《送人归京师》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门外的杜鹃鸟叫个不停,日落时分的山村仍然像在梦幻中一样。即便故乡没有战火,回乡之路也是让人忧愁的事。
北宋已亡,故乡已失,再也回不到天天能喝酒吟和的陈留,更回不到生他养他的洛阳,子规的啼声只是让他的乡愁更浓。
注: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