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脑如玉
(1029)
守脑如玉
胡适先生在给北大毕业生的赠言里,曾经引用过一位高僧的话:“达摩东来,只是要寻一个不受人惑的人。”他的意思是说,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主见、有思想,遇事有自己的判断,不随大流、瞎起哄,人云亦云。说的更具体点就是要有信仰,要“守脑如玉”。
我很迷信大师的话,也一直以为是。但今天,两件很小的事,让我对“守脑如玉”有点颠覆了。
第一件事是我随意看到了一道历史选择题,让我顿感迷茫。题目是:“下列哪个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答案选项有四个,分别是: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我的第一感觉是题目错了,因为我也自以为曾经熟读三国,这分明都是《三国演义》里最主要的人物。带着一份好奇,我翻阅了答案,竟然是曹操,再看解释,恍然大悟,曹操死的时候,魏蜀吴都还没有建国,曹操只能算作东汉末年人。有时候,太有主见恰恰成了偏见。
第二件事是在教导处我随意看到了一份英语周清卷,上面赫然一半的篇幅是选择题,让我又顿感迷茫。听说几周前英语组的一次教研会上,专题研究了明年中招题型变化,取消单选题,增加了词汇、阅读、写作的份量。据我所知,单选题好像侧重于语法,而词汇、阅读、写作更看重主观应用。考试方向变了,我们依然墨守成规,守脑如玉,个人认为总有点不妥。
也许日常中我们每个人,特别是当老师的,对于所教的学科知识,都太自信,太自我,太守脑如玉。因此,对于一些自认为很熟悉的问题,常常信心满满地给出了一个错答案。条件变了、环境变了、语境变了,我们的惯性思维,有时候也会常常出岔的。
我又想起前几天曾经用到过的一句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它的古今意义实际上就是恰好相反的。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