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叔三少:写作那些事儿(小说)
网络上,不管在哪个平台,也无论发什么领域的内容。只要同质化太严重,平台一般都会限制。
现在很多人都说,网络不好做了。
限制太多了。
我听了,反倒不以为然。
不是网络不好做了。
是大家没有掌握一定的方法,毫无技术的粘贴复制,一味的倒信息差。
要是一个人倒信息差,赚钱会相对简单些。
要是很多人倒信息差,赚钱就会相对难些。
在平台,不管发什么。雷同化太严重,平台都会头大,也不鼓励。
要是大家各自能有自己的独特属性,则会各放异彩。都有银子赚。
战术上的勤奋,并不能替代战略上的懒惰。
很多时候不赚钱,并不是因为没执行力。
其实是因为没脑子。
战略=想,战术=干。
琢磨透的事儿,比较容易长久持有。
琢磨着不透的事儿,干着干着,就不想干了。一时半会没有回报率,哪还有动力?
类似于写一些小软文。
可以尝试用《穷爸爸富爸爸》这本书的套路写。
把穷爸爸换成穷xx(你的项目名),把富爸爸换成富xx(你的项目名)。慢慢写就是了。
这样的对比结构比较有杀伤力。然后搞个群,叫“穷xx富xx”就是了。
还有两本书所用的结构不错,一本书叫《为什么你是穷人》,一本书叫《为什么你是富人》。
其作者也是用的对比结构写的。
这两本书,可以改下。一本叫《为什么你这样》,一本书叫《为什么你那样》,这样和那样,可以替换成你的卖点。
写作,有个诀窍,一曰复制,二曰对标。
这个复制和对标,不是简单的粘贴复制,而是稍微有其技巧性。
所谓的技巧,就是“依葫芦画瓢”,习惯性“偷换概念”。
写作,要是老自己绞尽脑汁的想,会非常痛苦,产量也会非常低非常低。
鲁先生,刚写作时,是对着果戈里“抄”,抄着抄着,套路就熟悉了,感觉就出来了。
其后,就超越了芸芸众生。
唯有习惯性“抄”,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当年明月的写作风格,跟莎士比亚似曾相识。
韩寒的东西,可以理解成钱钟书的“翻版”。
金庸大侠,没少抄大仲马小仲马的桥段。
古龙大侠,情有独钟于小日本的武侠小说和侦探小说。
不过他们这个抄,是用脑子抄的。
何谓用脑子抄?就是把别人的东西,内化成自己的东西。简单说,就是套用对标物里面的语言风格和框架结构。
正是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会抄不会抄。
这个抄啊,唯有天天抄,才能形成感觉。
类似于抄书多了,手感就会出来。以后写什么,都会非常顺。
同样,我们写软文,可以跨界找个“对标”,抄他们的东西。
这个抄的秘诀,就是换术语而已。至于语言风格和文章结构,直接“拿来主义”即可。
把一个领域的术语,换成另一个领域的术语。开始换起来,会有些磕磕绊绊,换的多了,会习惯成自然。
所有的阻碍,都是穷则思变的驱动力。
那么多写历史小说的,也就当年明月赚到钱了。究其秘诀,就是人家用戏剧的形式写历史小说。
一般的写手,总是习惯性按照时间顺序写。长篇大论的陈述无关紧要的心理和景色,以为能扔出来一堆辞藻,自己就很牛逼。无奈,读者却毫无兴趣,读着读着就困了。
真正的牛人写作,跟《战狼》和《红海行动》差不多,不到几分钟,就来个枪炮的对决。
为什么武侠小说吸引人?一个章节之中,不是吵架,就是打架;不是打架,就是上床。很少讲什么大道理。
写作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让受众读着爽就行了。
此外,所有的意义,都是毫无价值的扯淡。
本文作者:狼叔三少;公众号:狼叔三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