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刘院士的半面之缘 | 我心中的刘院士系列
7月8日,一代病理大师刘彤华院士驾鹤西去。
愿用我们朴素的语言,忆大师的点滴日常。
写一份对理想的坚持,写一份对责任的坚守!
We all die. The goal isn’t to live forerver, the goal is to create something that will.
作者:麟州中医院 王洪波
午后的一场沙沙细雨浸润着天凉如秋的一阙幽梦,梦醒处,微风细丝,鸡鸣桑颠。我百无聊赖地翻弄着厚厚的《诊断病理学》,一条微信短消息打断我的沉思,我随意瞄了一眼「沉痛哀悼刘彤华院士。她刚刚走了,这是我们病理界一大损失。」我的心里顿时一颤,空气刹那间似乎凝固了,时间定格在潮湿的角落里。记忆的长镜头拉向去年同样也是这个暑蒸难耐的时节。
图片来自「衡道病理」公众号
七月的北京,某大酒店金碧辉煌,高朋满座。这里正在召开一个新世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会「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分子病理学组会议」,会议的主题是「精准的医疗需要精准的分子病理」。
我是一个来自一个小县城的中医院的小医生,偶然的机会,选择了做病理,又偶然的机会去济宁附院学习了二年,认识了品学兼优的附院病理科分子病理组的王卫博士,在他的启迪下我也做起了「精准医学的分子病理梦」。这次是应王博士的邀请来北京开开眼界的。
我坐了一夜的火车,强睁惺忪的睡眼,特意选在靠前的正中间。会议开始了,第一个致辞的是一位鹤发童颜的老太太,她颤悠悠由工作人员搀扶着走向主席台,当主持人说道「现在由刘彤华院士致辞……」,刘彤华院士是中国病理首席大咖,她的到来可谓是轰动性的,大家的心情一刹那沸腾到了极点。大厅顿时掌声雷动,欢呼如潮。
图片来自《大家》节目截图,与上述文字无关
「同志们,病理同仁们,分子病理的发展日新月异,为临床医疗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精准治疗提供了越来越大的支持,这是不可否认的,但形态学仍然是基础和重中之重……」,老人家虽是古稀之年,讲话依旧声情并茂,铿锵有力。
「一会和刘院士合个影去……」我回头对着王博士喃喃自语,王博士知道我有个附庸风雅的小毛病,就是喜欢和大咖合影、留手机号,笑着不语,我立刻自惭形秽起来。老人家的身体不支,简短的发言过后,又是鲜花锦簇,欢呼雀跃。
俄而,我一回头,一位工作人员推着一个轮椅走过来,车子上坐着的正是刘彤华院士,略显消瘦的老人家,衣着朴素,眼睛炯炯有神毅然地望着远方,眼神坚定而淡然,睿智而充满活力。目送着老人的远去,作为病理后生的我,唯有一路祝福,默默祈祷。这就是我和刘彤华院士的半面之缘,深深的印刻在我的记忆深处,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