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折叠》——郝景芳

现实折叠
在听说继刘慈欣的《三体》之后又有一个中国作家获得了“雨果奖”,而且还是一个清华在读博士的女作家,这让我感觉到一种莫名的激动,特别是这部作品以一种物理规律所建构出的文学作品的内容结构,更是让我产生了想要一睹为快的冲动。
《北京折叠》故事很短,虽然至今仍未理解折叠这一现象到底是如何进行的,可是这并不影响阅读这篇文章。或者说,这篇文章其实注重的是一种现实,是对人文的一种关怀。
这本书有关阶层,有关不平等,也有关社会的发展还有关人性的永恒,在折叠的现实中,这种阶层关系的形成已经无法用冲突来解释这样的矛盾了,这种不平等的构成没有人去呐喊,也没有人去争夺,因为最底层的人无法想象更高阶层到底如何生存,因为没有现实的接触所以就没有现实的比较也便没有了对现实反抗的冲动,更为可悲的是这样的阶层对于高层来说作用已经被科技所稀释,留住他们的理由只因为人性的光辉还在,这不是平等与否的问题,而是一个更加可怕的一种关系的形成。
虽然《北京折叠》对于许多问题浅尝辄止,没有更深层次的剖析,甚至缺少反抗的能量,不过它还是以预见的眼光预示了一种社会的走向,纵使人们生存环境还有际遇更加不平等,但是人们已经没有了反抗的动力,被生存资源的限制以及科技的高效运用,让更多的人失去了意义。不过因为篇幅所限,作者郝景芳还是过于低估了下层人对于美好生活向往所带来的力量,不论是否被折叠的生存,纵使现实亦被折叠和掩盖,人本身的无穷潜力是难以想象的,这样的折叠只会成为一种意识上的不平等的折叠,而难以成为现实中对空间利用的折叠,但是正是因为这样意识的阶层折叠,人们在一时半会儿之间难以察觉才更为可悲。所以,每个人的生存被更多的原因所限制着,我们所能做的不仅是适应这样的生存环境,更为重要的是还要让自己更为有用,这才不会被社会的发展所抛弃。
1.他们就这么干着,以速度换生命,以数量换取薄如蝉翼的仅有的奖金。
2.她只是将一切都推到将来,以消解此时此刻的难堪。
3.他不知道了解一切有什么意义,如果只是看清楚一些事情,却不能改变,又有什么意义。
郝景芳对于北京这个拥挤和两端的城市的未来想象,对于现实而言还是有很多警示作用的。我们不要折叠,我们要世界是平的!
一然杂谈
微信:monvwenti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