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火了,上的是什么火?肝火、心火、胃火、肺火、肾火


上火了,上的是什么火?肝火、心火、胃火、肺火、肾火

“上火了!”这是岭南地区人民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吃多了“热气”食物,通宵熬夜、加班休息不足、酒喝多了……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都容易导致身体“上火”。
多数人上火了只懂得一味喝凉茶,吃清热药物。却很少关注,上火了,上的究竟是什么火?在中医理论中,体内的“火”还有肝火、心火、胃火、肺火、肾火之分。要治体内的这把火,就得对症,才能正确下药。
两把火:真火和假火
“在八纲辨证中,上火属于寒热辨证。”中医师介绍,这是最为基础的中医理论之一,上火与内热有关。
这里的“火”又可以分为真火和假火。所谓真火,也是真热,通常因为阳气过盛、虚阳上亢引起的,容易出现咽干、口苦、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大便干、小便黄等典型的症状。假火是虚热的表现,常见五心(手心、脚心、心脏)烦热、口腔溃疡等表症。
真火和虚热常常是一起出现的,症状上会有一定的重叠性,因此,难以光凭表面症状来判断。中医门诊还会结合舌象、脉象、病程等,才能对疾病进行判断。例如真热者常常舌红,苔黄、厚、腻,脉象宏大,滑而数;虚火者通常舌体瘦小,舌红少苔,脉细数。
火从哪里来?体质是根源
中医与西医不一样,很多概念没有对应实体脏器上的解剖学损伤,“火”也是这样一样概念。那火究竟从何而来呢?
中医师表示,中医又有一个“六气”的经典理论,分为风、寒、暑、湿、燥、火。身体阴阳平衡被打破,六气受损就会转化为“六淫”,出现“邪气”。而“六气皆从火化”,这些病邪都有可能以火的形式表现出来。
导致身体出现邪气的关键是体质,也是火的根源。例如同样吃燥热的东西,阴虚体质者容易上火,而其他体质未必得病。阴虚者只有达到身体阴阳平衡,才不容易上火。
火还与季节有关。比如春季与肝相应,容易肝火旺,夏季心火旺常见,秋季多肺热等。例如肝气郁结的人群,在春季特别容易出现肝火。另外,火还与不同人群的身体状况相关,出现胃火时,年轻人和小孩容易出现真火,而老年人、身体虚弱的人群,更容易出现假火。
“五种火”食疗方法不同
中医师表示,上火时,要根据火所在的不同位置,实火还是虚火进行对症下药。除了发病时使用降火药物,容易上火的人群平常可以多食用养阴食物。例如太子参炖瘦肉、西洋参茶等,都是性质较为平和,多数人使用的滋阴药膳。
【肝火】多为实火,可用夏枯草菊花茶降火。
【心火】多为实火,可用灯芯草、柿饼、淡竹叶煮水下火。
【胃火】实火者可多食石膏(豆腐)下火;虚火者可用石斛、沙参、麦冬煲汤养阴。
【肺热】实火者可用枇杷叶、桑叶煮水,吃杏仁;虚火者可适当实用沙参、麦冬、百合等。
【肾火】可服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经典药方。
中医有“五种火”
“我们通常说的上火,可以细分为五种。”中医师说:肝火、心火、胃火、肺火和肾火,与五脏六腑相应。
【肝火】春季多见,常表现为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口干口苦、胁肋胀痛、眼痛等。多为实火,虚火相对较少。
【心火】夏季多见,常表现为五心烦热、舌尖疼痛、心烦气躁、心慌心悸、睡眠不好、小便黄赤等。
【胃火】实热者容易表现为消谷善饥(容易饿),口臭,大便臭秽、干结;虚热者容易表现为饥不欲食(肚子饿但不想吃),没胃口。
【肺热】秋季多见,常表现为咽喉疼痛、口眼干燥、咳嗽、咳痰。实热者咳声重浊,痰黄稠;虚热者声低气怯,痰少或无痰。
【肾火】常表现为遗精、梦遗,腰膝酸痛。
易上火?比起降火,养阴更重要
许多人一上火,就会跑到凉茶铺喝凉茶,甚至容易上火的人群会将喝凉茶作为“预防”上火的方式,这是不正确的。
中医师说,人的身体具有一定的阴阳平衡调节能力,特别是年轻人,身体调节能力好。出现上火了,可以通过多喝水,喝淡盐水,多吃蔬菜水果等凉性食物,帮助身体降火排毒,让“邪有出路”。上火仍旧不退,再考虑药物帮助。而身体虚弱者、老年人等特殊人群调节能力差,一旦上火,最好寻求药物帮忙。
“不建议所有人一上火就吃药,也不建议一直不吃药。”中医师说,体内的火烧得太久太旺,容易损伤阴液,会出现或加重阴虚。阴虚者又容易上火,形成恶性循环。很多阴虚体质一直未能改善者,与没能正确地降火有关。
另外,要提醒的是,有时降火的方式不是一味清热,更要注重养阴。岭南地区阴虚体质的人群多,可以在上火的头1-2天,适当用清热解毒的药物,后期则注重出养阴的药物。容易上火的人群,没上火时不应当吃清热的食物为预防,为应当注重滋阴药膳,才能真正达到预防上火的目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