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那些不为人所知的习俗
农历五月有端午节,这个节日是广大老百姓为纪念伟大诗人屈原而创立的。既是一个祭日也是一个节日。因为一直以来民间在这一天是天人同庆的。
我是地道的大西北人,小时候,只知道那天可以吃油饼卷米糕,其他的是不记得了。小学四年级时,端午节那天,我的一位南方老师包了粽子,粽子的清香让我记忆深刻,也知道了端午节南方人是吃粽子的。
看了话剧《屈原》,知道了端午节是老百姓为纪念他而形成的。看了《白蛇传》知道这天南方人还要饮雄黄酒的。随着知识的积累,对端午节的认识也是逐渐丰满起来了,在这一天,南北各地的百姓们用不同的习俗祭奠着屈子,抒发着情怀。
傅抱石的画作《屈原》:傅抱石的屈原像造型基本上是反映《渔父》的首五句诗文:“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这些诗句透视了屈原投江前的情绪和外貌。
端午节这一天南北习俗有什么不同呢?
首先是食材不同:
南方人以粽子为主,配有咸鸭蛋,时令果品,饮雄黄酒。北方人则有两种食材,粽子和米糕卷,基本是以糯米和红枣为料做的甜食,米糕卷是将米糕用薄的烫面油饼卷起是用,这是因为北方多数地方没有粽叶,用油饼代替。南方人的粽子,馅料丰富,有咸有甜,有荤有素。小时候没吃过肉粽子,想不明白肉粽子怎么好吃呢(甜肉怎个吃呀)?后来有幸吃到地道的南方人的肉粽子,味美鲜香,永远难忘,并深深地爱上了它。
程十发的《端午即景》
饮雄黄酒是长江流域地区老百姓的一个习俗。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古诗云:“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意思是说端午节这天,孩子们拿了艾叶,戴上菖蒲,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了“王”字,以辟邪防疫。把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可以驱虫,清洁环境。雄黄是一种矿物质,有毒。外用尚可,饮则有害,必须慎用。不过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
齐白石老人的端午美味图
其次是习俗活动不同:
赛龙舟是南方独一无二的过节习俗。随着船头鼓手或快或慢的鼓点,整条船的龙舟手边吆喝边舞桨,恢宏的气势足以震出远山的回响。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豪气在怀,彼此都不相让。1997年在湖北荆州看过一次赛龙舟,岸边人山人海,地上树上都是人。只听见激烈的鼓点声和呐喊助威号子,龙舟啥模样没看到,威武雄壮的赛手们更是一眼没瞧见。
《龙舟挣标图》
北方因自然环境不同,端午这天活动却比南方的雅致些。古时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而发展到现在,端午吟诗的习俗依然存在,只是缺少了到城外宴饮赋诗的雅兴。现在有些地方举行大规模的端午爱国诗文征稿活动。大家聚集在一起交流感情,吟诵爱国诗文。咱这个小地方,老年书画协会在小区的绿荫下,吟诗写书法作画别有一番节日气氛。
张大千的《端午习俗》
再次是辟邪方式不同。
南方是将菖蒲、艾条插在门楣,悬于堂中,目的是辟邪。古人还有佩戴香囊的习俗,在长沙马王堆,不少出土文物都透露了这一信息。香囊内装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
任伯年《端午图》
北方人也插艾条,带五彩丝线编制的手环链。古时,手链上串连着钟馗像的金属小饰物。人们还有佩戴香囊,这样的辟邪的习俗。记忆中一位邻居老奶奶教过我用丝线缠绕在粽型的纸壳上,编制香囊,非常漂亮。囊里放有香茅草,淡淡的清香。那几日,心心念念不忘挂在衣扣上的小香包。有些地方家中还有悬挂钟馗像的习俗。山东这一带还有用露水擦脸洗眼的习俗,是为了明目辟邪。以往汨罗江畔的居民还有“抢龙水”的风俗。村民们挑着水桶,来到汨罗江边抢水,谁抢到第一桶水,用这桶“龙水”洗头,头发就会变得更好,洗脸能达到明目的效果,给孩子们洗澡还能驱邪。
黄慎的《端午钟馗图》
端午节的习俗大体上这么多,各地还有各自的习俗,等待大家去体验。
今天写此文还有一个目的,为大家分享一些有关端午节的名人画作,与友友一起欣赏,权当体验一次古人的“踏柳”风俗了。
郎世宁的《午端图》
封面画作是署名相华宁的画家的作品《端午记忆》
在此祝各位友友“端午安康!”
图片、部分文字来自百度,在此非常感谢!传播知识,大爱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