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羌人尽汉歌
汉族,是上古传说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两个部落的后裔。汉族别称“汉人”“ 华人”“唐人”“ 秦人”等。近代以后,“民族”一词传入中国,“汉族”便取代“汉人”成为这一族群的正式名称。
“汉”最早是指水。从字源解,汉字由“水”“或”(国的本字)和“大”三部分组成,合起来的意思是“国之大水”。这里的“国之大水”实际上指的是汉水,也称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远古时称汉。《孟子·滕文公上》 说:尧时大水成灾,禹治水,“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这里的汉就是汉水。
《尚书·禹贡》说:“嶓冢()导漾()东流为汉。”是说汉水从今陕西宁强县嶓冢山流出,初出山时称漾水,而后向东南经沔县,向东经褒城县,合流为汉水。汉水在今湖北武汉汇入长江。其入江口的汉口,古称汉皋,唐时为夏口,也称沔口。汉口地处水陆交通枢纽,为“九省通衢”,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柳宗元少年时随父经历的抗藩战事就是在这个夏口。
黄河流域,是中国华夏的发祥地。从民族起源说,我国上古时代华夏族起于黄河流域一带,文化发达,历史悠久,史称中华。按古人的认知,华夏族的建国之地,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而当时人把周围的其他民族地区称为四方蛮夷。到后来中国就成了我国的专称。中国,在春秋战国时也泛指中原各诸侯国。所谓中原之地,开始时仅指今天的河南一带。夏以后,古华夏人向黄河中下游扩展,包括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山东等地,还是以北方为主。往南去,到长江流域,那是后来的事。顾颉刚《中国史学入门》说:“根据古书所记载的古代传说,上古之时,古人逐水草而居。就有三个大的氏族部落,进入到黄河的中、下游流域。一是西方来的,以'炎帝为首的氏族部落;二是东方来的夷人氏族部落,以'蚩尤为首领;三是西北来的,以'黄帝为首的氏族部落。”炎帝是神农氏,黄帝是轩辕氏,蚩尤是夷人,人称九黎族。传说古时发生过黄炎两部联合和蚩尤的战争,蚩尤被黄帝打败后,一部分蚩尤族人退到南方荆楚一带,和当地苗人和蛮族人合居下来。按顾颉刚的说法:“春秋时代,黄河两边的古人民,自称'诸夏或'华夏。有时单称一字,'华或'夏。所以,'华夏就是汉族之老祖。”我们今天说的“中华”和“炎黄之孙”都是从这里演变而来的。
大家知晓的夏、周王朝,原来都是羌人。统一六国的秦王朝是鸟夷人。楚国是南蛮人建立的国家。翦伯赞说:“早在殷代就有一些南蛮部落进入中原,史称荆蛮。在春秋战国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楚人已经完全和中原地区的居民同化了。”从原始部落演变为邦国,应在三代以前。“大曰邦,小曰国。”传说禹塗山之会,诸侯执玉帛者不计其数,史有万邦之国的说法。至商汤时还存3000余国。武王伐纣,说统诸侯1773国。《周礼·天官·太宰》说的“以佐王(指周王)治邦国”,就是指周朝的这种情形。大量史料已证明,汉民族不是一个纯血统的民族,而是古代华夏人与其他众多少数民族混血形成的。三代(夏商周),以至更早的远古社会,没有汉族一说。古时流传的三皇五帝,以至后来的尧舜禹,按现在的眼光看,也应都是一些少数民族。而且那时的人,包括先秦时期,并没有后来人那么强烈的民族意识。
古代华夏人与汉民族有传承关系,但不是普通人理解的民族概念。据史料记载,周初时的1800多个邦国,随着诸侯的兼并,至春秋时可考的邦国仅存一百数十国。后来到战国时代,诸侯争霸,兼并加剧,便只剩齐、楚、燕、韩、赵、魏、秦等七雄并峙了。到秦汉时代,多民族的邦国,经过反复的兼并和整合,由部族的联合到了统一的民族。至此,古代北方华夏民族经过长期与其他少数民族不断相并、相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民族。
历史上用汉称族名,应始自汉代。至于刘邦为什么用“汉”字做朝代的标志,《汉书·高祖纪》论赞云:“汉世本系,出自唐(尧)帝。”这是从中华民族沿革来说的。据史料分析,不外还有两层原因:一是刘邦曾据汉中,被项羽封为汉王。刘邦“自汉中行威德”,夺取了政权。另一方面,从疆域范围和气势来看,汉比秦大。《汉书·陆贾传》说:“皇帝(刘邦)……继五帝三王之业,统天下,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开辟以来)未始有也。” 《汉书·高祖纪》说:“汉王即皇帝位于氾()水之阳。”对此,《史记·高祖纪》汉五年正义解释说:“氾水在济阴界,取其氾爱弘大而润下。”所以我们推想,用汉称国,应与水,与大相关。汉朝自称自己为汉人,以大汉族和大汉王朝自傲。班固《汉书·匈奴传下》:“近西羌保塞,于汉人交通。”汉代,汉民族与其他族群的区隔是非常清楚的。《辞源》“汉”字解,列有62个条目,大多都与汉代有关。
说到民族,这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汉民族的形成是一个很漫长的历史过程。其实早先就是一群人聚居在一起。可能是有血源关系的一群人,也可能是乌合之众。古人造族字的本意,是表示在旗巾下汇聚了许多手拿弓箭的人。这大概是原始部落吧!共同的生存环境,相近和相同的生活习俗,加之语言、文字的接近和同一,逐渐形成了共同认知的汉民族。
汉代是唐以前中国最强大的一个王朝,故唐人多以汉代唐。唐代人也自称自己为唐人,也就是中国人。这时人们的民族认同感更强了。从史书上看,唐人历来受人敬重。《宋史·米芾传》说:“冠服效唐人,风神萧散,音吐清畅。”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说:“昔予在礼部,见四译进贡之使,或谓中国为汉人,或曰唐人。谓唐人者,如荷蘭、暹罗(泰国的旧称)诸国。盖自唐始通中国,故相沿云尔。”
大家知道,李唐王朝的皇室有鲜卑民族的血统,虽然历来史家有争议,但从已有的史料看,起码也是汉人和少数民族的混血。我国南北朝至隋唐间是民族大融合的时代,不同民族通婚是很普遍的现象。李渊、李世民父子说自己是陇西郡望,冒托西凉嫡系,还编造说自己是道家始祖李耳之后。胡人入中国时,被华人歧视,李世民忌讳别人说他是胡人,而当时有个和尚却不知趣地劝李世民不要承认自己是老聃(,老子)的李姓,说:“陛下之李出鲜卑拓跋达阇,与陇西之李无关。”他原想让李世民事胡神,谁知拍错了马屁,触犯了李唐怕人说不是汉传正统的大忌,结果被贬放到远州(今四川松潘县西北)。
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汉民族对其他少数民族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而作为维系民族纽带的语言,也是与民族形成和发展同步的。王力《汉语史稿》说:“汉语由汉族得名。汉族由汉朝得名。”与汉民族形成一样,“商代的'汉语严格地说,还不能称为'汉语”。后来的汉语是从早期语言脱胎变化来的。
大家熟悉的唐代诗人中,白居易是龟兹人,元稹是鲜卑人,刘禹锡是匈奴人。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说“隋唐时期居住在黄河流域的汉族,实际是十六国以来北方和西北方许多落后族与汉族融化而成的汉族”。长期积淀的民族文化和习俗心理,使汉民族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和亲和力。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乐律一》说:“天威卷地过黄河,万里羌人尽汉歌。”虽然这里不免有诗人的浪漫和夸张,但汉文化的影响,正如诗歌“天威卷地过黄河”的气势,奔涌在中华历史的长河中。它将带着中华民族,走向世界,走向更加光明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