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二帝皆源于武功考
张森姜姬二水,是有史书最早记载的炎帝和黄帝的起源地,这两条河就是武功境内的漆水河和湋水河。姜姬二水,是有史书最早记载的炎帝和黄帝的起源地。《国语·晋语》云:“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记载炎帝、黄帝出处的史料。国人认同炎帝和黄帝同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史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姬水和姜水都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境内的渭河流域一带。我们真正把《水经注》卷十八雍水头条研究透彻就会清楚,姜水就是今天扶风、武功境内的漆水河支流湋河,俗称后河。但姬水则有五种说法:一说是关中中部武功县一带的漆水河;二是位于关中北部黄陵县境内洛河支流的沮河;三是位于关中北部铜川市境内的漆水河;四是位于关中西部岐山县的古岐水,今称湋河;五是位于渭河上游清水县山门镇的天河,也叫汤峪河;五条河均是渭河的一二级支流。《水经注·渭水》雍水条所记述的:“雍水又东南流与横水合,水出杜阳山,其水南流,谓之杜阳川。东南流,左会漆水,水出杜阳县之漆溪,谓之漆渠。故徐广曰:漆水出杜阳之岐山者也。漆渠水南流,大峦水注之,水出西北大道川(扶风、武功境内的湋河川道),东南流入漆,即故岐水也。《淮南子》曰:'岐水出石桥山,东南流’。相如《封禅书》曰:'收龟于岐’。《汉书音义》曰:'岐,水名也,谓斯水也’。二川并逝,俱为一水,南与横水合,自下通得岐水之目,俗谓之小横水,亦或名之米流川,迳岐山西,又屈迳周城南,城在岐山之阳而近西,所谓居岐之阳也。非其因山致名,亦指水取称矣。昔秦盗食穆公马处也。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东注雍水。雍水又南,迳美阳县之中亭川,合武水(今武功漆水河)。《水经注》引用《淮南子》《汉书音义》的表述明明白白的告诉了岐水就是古雍水支流,即今天流经扶风老县城的七星河。七星河上游主要有两条支流:岐阳沟河也叫畤沟河和崛山沟也叫宽滩河,两条小河流出岐山山脉(今岐山北部山体),两川消失、两水汇合,经古岐地西周都城(今岐山县京当镇)之西再拐向东,再向南流汇入湋河才称姜水,也就是说这条河流经今扶风县城南汇入湋河才被称为姜水。现在许多学者把这一块山系水系搞不清楚,一是缺乏详尽的实地考察,二是分不清古岐地和现在岐地的区别,三是分不清广义岐山山脉和狭义岐山山体的区别。中国上古史专家徐旭生先生在《中国古史的传统时代》一书中讲的:“岐水在岐山的南面,当在今陕西岐山县城的东面。《帝王世纪》载:“炎帝成于姜水,水合而东经美阳县之中亭川水也”。的确,武功县北部曾在秦孝公12年(公元前350年)设立美阳县,县治在今武功县游凤镇境内,武功县北部及漆水河川道皆归美阳县管辖,中亭川是武功县漆水河河谷秦汉、三国时的称谓,也是从北周公元574年到1958年的古县治所在地,所以漆水也被称作中亭川水。公元65年,武功县治从渭水南迁到渭河北岸,漆水也被称作武水。综上所述,姜水毫无疑问的就是古岐水,也就是今天武功、扶风境内漆水河支流湋河最下游一带,炎帝部族成长、发展壮大在扶风、杨凌、武功一带确定无疑。
漆水河《史记·五帝本纪》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yi)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chu)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说:“炎帝氏族部落衰落的时候,黄帝氏族部落强大起来”。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大多数学者认为神农氏的首领被称为炎帝,而神农氏中后期的炎帝已先后迁徙到山西、河北、黄河北岸一带。这时黄帝部族又在姬水(今武功漆水河)流域一带逐渐壮大,诸侯都开始纷纷归附黄帝。从《国语·晋语》的表述可以看出,黄帝早期活动在姬水一带。后来,两个部落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炎帝和黄帝同为华夏始祖。“炎帝以姜水成、黄帝以姬水成”。“成”在这里实际是指一个新部族的产生与发展;而这句话是指炎帝、黄帝部族分别在姜水、姬水发展壮大而取得了成功。“成”不仅含纳着炎黄部族的个体比如黄帝本人,而且也含纳着这个部族的族姓。汉代学者韦昭对“成”这一概念注释为:“姬、姜,水名。成,谓所生长以成功也。”古姬水的地望,史籍虽无明确记载,但从《国语·晋语》的表述:“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二帝用师相济”;《诗经·生民》记载:黄帝的曾孙帝喾取姜嫄生后稷;《史记·周本纪》记载的姬、姜二姓世代通婚的关系来看,黄帝的出生、成长地和炎帝出生、成长之地是相邻的,但姜姬二水绝对不是一条河,从这一角度也就否定了岐水既是姜水也是姬水的概念。而周之先祖后稷和姜嫄的地望恰恰在漆水沿岸和漆水并入渭河一带,后稷教民稼穑的高台、姜嫄安葬之地都在今武功县漆水河西岸,所以古姬水只能是和古姜水相邻的漆水河了。新石器时代,神农氏的第一代首领炎帝沿姜水而住,在神农氏后期诞生的黄帝姬姓以漆水而居,两大部落的先民在武功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从事农、牧、鱼、猎活动,他们的迁徙、征战、合作为炎黄民族大融合、大统一作出了贡献。史学家杨东晨先生也说:“黄帝'成于姬水’,姬水在今陕西岐山县……”。由冯光教授主编,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陕西历史文化与文化产业开发》一书也说:“姬水可能指陕西岐山下的岐水,以后的周族也发祥于此地,故也姓姬。”笔者认为这二位史学家没有搞清楚周族的产生和几次迁徙脉络,甚至有些史学家选择性忽视古岐水相邻的漆水,但我们只要搞清楚了这一代的山系、水系、考古、人文地理脉络就会认定武功的漆水就是古姬水。漆水,古称杜水、好畤水、武亭水、中亭水,源出麟游县招贤镇硬里沟。东流折南流,经麟游县,永寿县、乾县,至武功县白石滩入渭河。《水经注》:“漆水出扶风杜阳俞山东北(历史上杜阳县曾归扶风郡管辖)入于渭。”全长151.6公里(也有全长250公里、167公里的记载),流域面积383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4.32立方米/秒,最大流量265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03立方米/秒,年径流量1.36亿立方米。自然落差1013米。流域多山丘陵。河道曲折多大弯。上游支流短足,成羽毛状河型。中游干河河道上建有羊毛湾水库。下游河道纵横,河网交错。汇入主要支流有县北河、澄河、申家河、董家河、漠裕河(大北沟)、小湋河等。《地理学报》2007年03期《关中西部漆水河全新世特大洪水与环境演变》的研究,表述漆水河曾经在距今4650-4600年、4600-4300年、4300-4100年和3100-3000年发生了4期20次特大洪水事件。而这一时期也和历史记载的大禹渭水流域、黄河流域治理水患的时间相吻合。尽管如此,据文物考古队从漆水、姜水(小湋河)、沮水(漠峪河)流域武功段的台地上,发现的四十多处新石器时期遗址和先周遗址,以及出土的陶、石、骨器评释,距今五千年前,人类已在此繁衍生息。如果没有20次特大洪水,武功漆水河境内的文化遗存可能更丰富、更久远。
炎黄二帝今天,武功县境内沿漆水的游凤街遗址、岸底遗址、三合、黄家河遗址、北湾遗址、马家台遗址、浮沱子遗址、凤安遗址、焦阳遗址、金龙村遗址、庞家堡遗址、南庙底遗址、浒西庄遗址、赵家崖遗址、柴家咀遗址、南店子遗址和沿湋河的熊黄沟、熊黄村、彭家底等新石器遗址均与以“姬水成”的黄帝有熊氏部落有关。这些考古证据,让久远的黄帝时代生动地呈现。黄帝的父亲是有熊氏少典,他沿姜水向东走到武功的漆水西岸上安家,经常游猎于姜、漆、沮(漠峪)河畔。相传今天湋河川道里的熊黄沟遗址可能是史前先民少典部族留下的遗迹。专家还就武功县游凤镇浮沱村新石器遗址发掘中震惊整个史学界的陶屋和赵家崖新石器遗址出土的窖藏谷物与泥拌麦草,以及在郑家坡先周遗址发掘的器物阐明,姜姬先民在诸多方面已有很高的智慧与文明。著名历史学家陈梧桐、陈名杰在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黄河转》中表述“姬水当即古漆水,发源于今陕西麟游县西部偏北的杜林,在今武功县汇入渭河”。著名考古学家黄石林语:“姬、漆二字可以通假”,漆水河两岸本身就是姬周故地,沿河两岸台地上发现如此多的仰韶、龙山、先周、西周遗址,这些新石器遗址均与古籍中记录的以“姜水成,姬水成”的炎黄部落有关。著名考古专家邹衡先生曾说:“从3000年前的考古资料——金文可知,姜姓和姬姓是长期联姻的两大集团,姬姓活动在岐山、武功一带……”。漆水支流湋河流域一带明确为岐水(姜水)的地望,那武功的漆水就应该是古姬水的地望。我国医学始祖——黄帝的“天师”岐伯也原居岐山之下。如《路史·后纪五·国名纪丙》说:“黄帝复岐下,见岐伯引载而归,访于治道。”《帝王世纪》云:“岐伯,黄帝臣也。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治百病,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岐伯既与黄帝同时,他当是岐山下一个土著父系氏族的酋长和首领。传说岐伯在岐山上采药,找到了党参、黄芩等几十种治病的草药。黄帝曾访问过岐伯,同岐伯讨论过医术。以后,岐伯将其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整理成《黄帝内经》一书,成为我国第一部医学圣典。这些论述都说明最初的黄帝所在的漆水,离古岐地今岐山县京当镇一带的岐下非常近。漆水河下游平原东边为莽塬、好畤塬,西边为雍塬(大周塬)、三畤塬,土地非常肥沃。莽塬、好畤塬南北相连,两边台塬都为第一代黄帝祭祀天地、祖先、山川河流的黄土大台塬。漆水流域的乾县先秦时设立过好畤县,这一地名的设立也和黄帝有关。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记载:“雍旁有吴阳武畤、雍东有好畤。……自古以雍州积高,神明之奥,故立畤郊上帝,诸神祠皆聚云。盖黄帝时尝用事,虽晚周亦郊焉。”司马迁这一记载明确指出,漆水西边的雍州旁边有吴阳武畤,东边有好畤,自古以来,雍州向来就是神明居止的奥堂,所以立畤祭祀上帝,以致诸多神祠都聚集于雍州地区。这是黄帝曾在这里进行的祭祀活动,即使到了周朝后期,也仍举行着畤祭。《史记·封禅书》又载:“黄帝郊雍上帝,宿三月。”就是说,黄帝来到他的郊外雍州祭祀上天,曾停宿三个月之久。《黄帝内传》载:“帝筑园坛以祀天,方坛以祀地,则圆丘、方泽之始也。”这就明确告诉人们,筑坛祀天,始于黄帝。而雍州中心地在武功县之西仅几十公里,好畤故地(今乾县境内)在武功县之东仅几十公里,皆为武功县古姬水黄帝故城之郊区,黄帝去那里祭祀上天,一住就是三月之久。而且到了周朝后期,周人作为黄帝的直系子孙,畤祭一直继续进行。从这一角度讲,武功县境内漆水就是古姬水更确定无疑。
陕西白水县仓颉庙还有我国汉字的发明者,黄帝史官仓颉墓在今岐山县城南五里处的仓颉庙村南。传说仓颉曾在该村住过十年之久,至今村里还流传着“仓颉造字一石(dan)粟,孔子认了九斗七,剩下三升无处用,撒到海外训蛮夷”的顺口溜。过去,该村仓颉庙中还有孔子跪在仓颉脚下拜师的塑像。最后仓颉因积劳成疾,葬于该地。从地理位置看,黄帝会见广成子的甘肃崆峒山也离漆水不远,从武功姬水北上经今麟游县、甘肃灵台县、泾川县很快可以抵达。黄帝的葬地在黄陵县桥山而今天漆水河出山口西侧扶风境内一直也有桥山这一称谓,也就是扶风县的瓦罐岭山体,不排除这一带为黄帝先祖少典的领地,上古的先民有随迁山名、水名的习惯。神农氏炎帝部族衰落以后,轩辕氏又从神农氏部落脱颖而出,整个武功漆水流域又成为黄帝部族的肇始之地和核心之地。从以上这些资料都可以看出黄帝所处的姬水就是今天武功境内的姬水。因此,我们认为,陕西西部渭水支流漆水就是姬水,漆水流域既是炎帝的起源地,也是黄帝的起源地,其他有关黄帝姬水的遗迹是流不是源。炎黄故里均在陕西武功漆水一带,并不否定陕西宝鸡、甘肃天水、湖北随州、湖南炎陵、河北涿鹿、河南灵宝、河南新郑、山东曲阜、湖南长沙和辽西等地也存在炎黄遗迹和炎黄文化。从《史记·五帝本纪》看,炎黄活动的地域很大,涉及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大部地区,即“东之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崆峒,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其足迹遍布中华大地,仅靠一代黄帝是不行的,在那个时代也确实是办不到的,应为黄帝部落多个黄帝的继承行为。《帝王世纪》又云:黄帝“中间凡隔八帝,五百余年。”如果我们能把黄帝象伏羲、少典一样,当成一个氏族和诸侯国首领的代号和称号来看待,而不是一个人,是许多代相承相继的氏族和部落联盟首领的话,这些黄帝文化的众说分歧和疑难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近年来经全国很多省市专家撰写文章研究,认为在黄帝部族在统治中原的五百多年的时间里,相承相继的有至少八代黄帝,我们根据最早的古典籍记载认定,武功漆水流域的黄帝为第一代黄帝(其它关于黄帝的记载都在“姬水成”之后),那时少典氏部落有人娶有蟜氏女,生黄帝成长于武功姬水,故以水名为姓,名黄地,即黄土地,尊称黄帝。有蟜氏应位于今天宝鸡地区的西山或北山,有蟜氏是一个擅长养蜂的氏族,今天宝鸡西山和北山老百姓凿木为器、养土蜂非常盛行,笔者多次目睹山民制造蜂箱的过程。《帝王世纪》云:“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面对关于寿丘的争议,史前文化研究的泰斗何光岳更是说:“山东曲阜之寿丘,乃黄帝族以后东迁到曲阜而带去的地名,最早的寿丘,应以姬、姜二水和轩辕谷附近去找”(何光岳《炎黄源流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509页)。现在被专家学者所论述和争议的姬水、姬溪和寿丘、寿山、轩辕丘等,除陕西武功的姬水和姬水岸边的寿丘外,其余水名和山丘名均是后代黄帝为了纪念祖先而带去或随迁去的水名或山名,其中有多处黄帝故里和陵墓,都是无可争议的。因为那毕竟是黄帝子孙们不断迁徙、征战和生活过的地方,不能轻意否定它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因此,我们只能将其迁徙地看作是“流”,而不能看作是“源”,最早的炎黄二帝皆成长壮大于武功境内的漆水河流域;最早的寿丘、轩辕之丘也应该在漆水河岸边的高地之上。而武功县武功镇恰恰是姜姬二水的交汇之地,不排除漆水河出山口的龙塘口向上山谷就是最早的轩辕谷的可能,也不排除龙塘口西侧的龙岩寺(乾县北郑村北)、瓦罐岭附近某山丘就是寿丘的可能性。关于姬水地名的转音记载,有学者认为是五胡十六国时胡人南侵大批屠杀汉人造成姬水被染红,当时正值冬季,河水凝结成漆黑色,而随后被称谓漆水。笔者认为这一说法站不住脚,孟康为三国曹魏时著名学者,精通地理、天文、历史,其《汉书音义》在训诂、考据方面均有很高的成就。孟康把姬水支流姜水考证得那么清楚,而对姬水只字未提,说明在三国之前姬水的称谓就已经被记载为漆水了,而这一转音记载的时期应该在先秦。周朝迁都洛阳以后把姬水流域赐给了先秦,大批秦人占据姬水以后,姬被西来的秦人叫成了“漆”,也就是考古学家黄石林说的:“姬、漆二字可以通假”。秦统一全国后,统一文字,正式把古姬水以文字记载的方式命名为漆水,或者在先秦时期,秦人已根据自己的文字和发音把其境内的姬水早命名为漆水了。上古时期,特别是黄帝部族壮大后忙于征服、迁徙频繁、居无定所,最早的地名往往是最难保留的,恰恰是迁徙过去的地名被族人和后代记述保留了下来,所以说最初的寿丘、轩辕之丘都应该在今武功县及其所处的漆水河两岸,武功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发源地,是炎黄故里。武功县应该在武功镇小华山(姜姬交汇的台塬)上建立炎黄等祭祀大殿,小华山下建立炎黄广场来祭祀炎帝、黄帝、后稷等先祖理所当然。作者简介:张森,武功县武功镇人,从1990年至今生活在宝鸡,喜欢山水、人文、民俗、历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