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书作家古典:如何打造让别人印象深刻的个人品牌?
几年前我曾经看过一本书,叫做《拆掉思维的墙》。
这本书带给我的印象比较深刻,区别于一般的成功励志类鸡汤,这本书是从思维层面给予你破局的方法。
而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最终可以归因为思维上的差距。
所以真正理解古典文章深意的人,或许会改变未来思维引导下的行为导向,继而可能对他的个人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开始关注古典。
后来偶然一次看《罗辑思维》的视频节目,发现古典的一期代课视频,里面讲到“超级个体”这个概念,并对概念做了丰富的解读。
那时候我对他的认知更进一步,他的理论概括能力和实践提取能力都很强,这也凸显在他所有对外输出的内容当中。
可以说,古典的个人品牌很大程度是靠他的写作和演讲能力撑起来的,所以,要想学会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能够输出好内容,绝对必不可少。
那么,我们就把古典纳入学习范畴,来看看古典输出内容的方式方法。
1
首先我们看他是怎样引入他要讲的一个话题的。
文章中他曾这样写:
有一天上完GRE课下来,有一个北大的小姑娘问了我一个问题:古典老师,你说我是考硕士好,还是出国读博好?
我说:你可能需要思考一下你要读什么专业。
这个小姑娘一看就是好学生,马上把这句话记在那个本子上。记完以后,她接着问:那你觉得我读什么专业比较好呢?
我说:姑娘,你可能需要搞清楚,未来毕业做什么工作,这样倒过来看专业是对的。
那姑娘想了想,说:对喔,那老师你看我适合什么工作?
我说:这个不知道,但做什么工作其实取决于你要过怎样的人生,不同的人肯定要过不同的人生。
她说:哎呀,有道理,老师你觉得我能过什么样的人生呢?
……
那一瞬间,其实我是还蛮悲凉的。在中国一个受过几乎最好教育的人,竟然问我这样一个陌生人,她要过怎样的人生?
我发现,我们这个时代大部分人都在过一种“三随”的生活——随便、随大流和随惯性;只有很少的人,真的知道自己想干什么。
我们看,古典是从一段自己和学生的对话入手,引入文章的主题。
但我们常常知道要引入由头,却并不知道该引入什么事情,怎样引入?
在这一点上,古典就做得非常好。
其实,在我们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只要你稍微敏锐一点,就会发现,对方言语的分量在自己心中是不同的。
比如你的数学老师讲话时,你很有可能会昏昏欲睡;领导开会时说不完的话,也会让你心生厌烦。
但有些人有的话却会触动你,比如你曾经的挚友告诉你: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比如你年迈的父母,仍然坚持扛着家里的一切大事小情,并用云淡风轻的口气告诉你:没关系的,我们这儿没什么事,你安心工作。
其实我们不必深究这些话为什么会打动你,你只需要知道,他在当时当刻确实打动了你即可。
2
接下来你要做的,就是在写文章时,从脑海中调动出这些最打动你的场景和对话。
或许,他们源自亲人,或许,他们像古典的学生一样,是弱关系,但仍然在对话中能够触动对方。这些素材,都将是你宝贵的财富。
我相信,古典在当初听到那位学生的话之后,内心的触动一定非常强烈。
你想,一个毕业自中国最顶尖大学的年轻人,对于自己的未来竟然一片茫然,一问三不知。
用古典的话说:他感到悲凉。我相信,哪怕是你我,遇到同样的场景,我们也会有相似的感受。
那么,这段曾经触动你的对话,就请不要忽略。把当初触动你的言语、事件和人物细节写出来,并原原本本的还原你的情绪。
这样一来,你会发现自己的文章突然变的情绪饱满起来。引入自己的观点,也能变得更有说服力。
所以,要引入一件事论证观点,就从最打动自己的事情入手。
3
我们还经常能看到,一些文章会把一件生动形象的事,写得像教科书一般干巴巴,写的人费劲,看的人也费劲。
所以,文章中学会说人话也很重要。
那我们来看古典是怎么做的。
他在提到曾国藩的时候这样写:
什么叫 “结硬寨”?
比如说今天一个湘军首领接到任务:“命尔领军十万,速速拿下南京城!”
这个首领跑到南京城下,不进攻,先扎营:
勘探地形,最好是背山靠水。之后无论寒雨,立即修墙挖壕,且限一个时辰内完成。
墙高八尺厚一尺,用草坯土块筑成。壕沟深一尺,以防步兵,壕沟挖出来的土必须要搬到两丈以外,防止敌人用挖出来的土回填。
壕沟外是花篱,花篱要高五尺,其中两尺埋入土中,花篱有两层或三层,用来防马队。
看,这还没有进攻呢,三防都做好了。这就是 “结硬寨”,湘军本来执行的是进攻命令,但他们把进攻转变成了防守。
“结硬寨” 的打法搞得太平军很痛苦。说实话,太平军算是清末骁勇能战的部队了,但是碰到这种打法,一点儿招都没有。
你这里一腔热血,王者荣耀,希望跟湘军来一场酣畅淋漓的大战——你我大战三百回合,一决生死!
一看人家湘军,埋着头呼哧呼哧挖坑呢,勤劳的小汗珠挂一脸,根本不准备和你一决生死。一旦进攻过来,就一轮火枪给你打退下去。一看你不进攻了,继续挖坑。
扎一天营就挖一天的坑,慢慢往前拱。
所以湘军攻打一个城市,不是诸葛亮那种一天两天智取豪夺,而是用一年两年,不停地挖沟。一道加一道,圆圈套圆圈,一直到城市弹尽粮绝,然后轻松克之。
这种打法就是微小优势的持续迭代,用时髦的话说,就是做时间的朋友。
你看这样一段描述,不仅让曾国藩战时的战略一目了然,还有了些幽默的成分。
这个幽默就来自于古典对于事件本身的语言转换。
他不拘泥于专业历史视角,而像是茶余饭后与好友闲聊几句,略作调侃。
有这个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将枯燥的东西讲得深入浅出的意识。
将自己位置放低,把一件事用故事的形式讲清楚,其实并不简单。这要求你要足够了解事件本身,并拥有生动形象的语言转换能力。
一件有趣的故事,没有人能够抵挡得住,这样你反而可以收获更多读者。
古典在这里还埋了两个梗,其中一个是词语“王者荣耀”——“你这里一腔热血,王者荣耀。
希望和湘军来一场酣畅淋漓的战争……”那一段,加入“王者荣耀”四个字,会不会让你突然想起《王者荣耀》游戏呢?
而“总结时候说这种打法,就是微小优势的持续迭代,用时髦的话说,就是做时间的朋友”这里,你有没有想到罗胖的“做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
你看,他巧妙的植入让你熟悉的一些元素,就让曾国藩的这个故事变得更有趣味了。
4
那么接下来我们要讲另一种形象表达的案例,如何让某种抽象话题变得更加具象的方法,我们来看下面一种情况。
古典的文章中写:
最可怕的不是不工作,而是去长期做一些“浮浅”的工作。——这是《深度工作》这本书里的一个洞见。他指出了在这个信息时代,脑力活动者的惊人真相。
大部分人的大部分工作时间,都在处理一些特别浮浅表面的事情上(即浮浅工作)。
这些事情不仅产出有限,而且没有什么价值,不会对你的职业生涯的竞争力有什么提高,更重要的是它还会永久损害你深度工作的能力。
而无论是组织里的更高职位,还是越来越吃香的领域,或者是面对AI的冲击,深度工作的能力恰恰是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简单来说,你60%的时间都被浪费了。
聚沙成塔?其实聚沙很大概率是沙漠。
我们能看到,这段文字里最后两句总结部分,对于读者来说是具备一定煽动力的。
原因在于,一些鼓励你多利用时间的文章,可能不会这样具象的告诉你究竟有多少时间被浪费了。
但如果告诉你,你有60%的时间都被浪费了,你可能会一惊。
最后一句比喻“聚沙成塔”,拆解开来说,说“其实聚沙很大概率聚的是沙漠”,这也让时间浪费这个概念更加形象,更体现浪费时间的后果可怕。
接下来我们再看古典的另一段文章:
2010年,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2.97年,世界五百强是40年,而世界一千强是30年,而你们的职业生涯有多长呢?
如果25岁参加工作,65岁退休,那就是40年。这意味着如果你一毕业就创业,一创业就创成了世界五百强,那么在你退休的那一年,公司正好倒了。
所以当世界五百强都只有40年寿命的时候,你就会更明白,未来的孩子不可能不换工作,他这一辈子一定会至少换五到七份工作,而且换两到三个行业。其实不仅公司命短,行业的命运也如此。
一辈子在一个公司,一个行业会变得越来越难,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还教他在大学期间,做好一个专业,你觉得是不是有可能是对他的诅咒和害他呢。
这一部分就更明显了,对于一个人来说,这一生需要换很多份工作,所以需要具备多专业技能,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这样的说法有很多,但都不及数字来的更有说服力。
要想在文章中输出个人观点,一定不要用教条的方式,用长篇大论的灌输,那样丝毫不起作用。不妨拿出些数字来,让你的观点更立得住。
我们讲到如何写出让人印象深刻的文章来,再来总结一下:
第一点,要引入一件事论证观点,就从最打动自己的事情入手。
第二点,将自己位置放低,把一件事用故事的形式讲清楚,
第三点,要想在文章中输出个人观点,一定不要用教条的方式,用长篇大论的灌输,那样丝毫不起作用。不妨拿出些数字来,让你的观点更立得住。
鱼樵
畅销书作家
国内最权威标杆媒体最年轻的商业记者
大学四年撰写160万文稿,未毕业出版《你必须很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等四本畅销书;写作总字数超过300万,大概相当于10本《百年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