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言俊语:央行终于承认放水,只是理由太过可爱
浩言俊语:央行终于承认放水,只是理由太过可爱
谭浩俊
据媒体报道,5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撰文《2015年以来稳健货币政策主要特点的回顾》,文章表示,2015年年中以来,我国资本市场出现了两次快速下跌。为防止恐慌、促进市场稳定加大了流动性投放,也在一定程度上使M2增速有所加快。从全球来看,这种为稳定市场而被动注入流动性的做法虽属无奈,但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这应当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面对广义货币(M2)从2008年的不到50万亿,猛增到目前的140万亿,央行首次承认向市场放水。所谓放水,当然是指不按常规手段进行货币投放,导致市场流动性快速增多。这种方式,虽然在国内外都曾经使用过,也取得过不错的效果。但是,央行却一直不愿承认,始终认为实行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投放没有出现大水满灌的现象。
事实上,只要稍有金融知识的人就都清楚,去年一年信贷资金投放达到惊人的11.3万亿,就已经足以说明央行在向市场放水了,没有必要再欲盖弥彰。要知道,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否放水,怎么放水,有什么后果,都不会过问,他们担心的是,如此放水,会不会造成通货膨胀。而专家、学者则追问,为何如此众多的货币投放出去以后,为什么经济仍然处于下行状态,投放的货币都去哪里了。
虽然此次有关向市场放水的回应,不是由央行的职能部门直接表达的,但是,货币政策分析小组的观点,应当能够代表央行的态度,也可以说是一种进步,一种终于敢承认事实的态度。比较遗憾的是,货币政策分析小组的文章,只承认向市场放水,而没有分析放水的真正原因。所谓资本市场出现两次快速下跌,也只是表象。就算是向市场放水的原因,也不是根本原因。更何况,90多万亿货币,也不都是两次“救市”投放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去年股市首次出现快速下跌后,相关分析就认为,主要是银行资金大量进入股市、杠杆横行造成的。这其中,农行票据案是最好的例证。也正因为银行资金疯狂进入股市,才使得股市变得疯狂,变得难以控制。如果不是证监会检查股市资金来源,银行资金快速撤退,股市还不知疯狂到何种程度,其后果可能更加不堪设想。而正是此后银行资金的从股市撤离,才造成了股市的暴跌,市场的极大波动。
今年年初的股市再度下跌,从表面看,是因为熔断机制的推出。实质上,还是前一次快速下跌的延伸,是银行资金大量进入股市后又快速撤离的滞后效应。因为,很多资金被套在股票上,一时没有能够撤出,所以,当熔断机制推出后,很多资金也就借着这个机会逃离了,从而加剧了股市的下跌。
银行资金大量进入股市,显然责任不应由证监会来承担,证监会也承担不了这么大的责任。但是,与央行和银行监管部门却脱不了干系。想一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矛盾那么尖锐,以至于许多中小企业不得不求助地下金融,使用高利贷,而银行却把资金大量投放到股市,除了金融监管失控之外,还有什么更好的原因。而面对银行将资金投放的失控,央行不仅没有和监管部门联手控制,反而认为银行在资金投放过程中正在贯彻向实体经济倾斜的原则,实体经济融资矛盾正在得到缓解,从而误导决策层继续大规模投放货币,央行应当承担主要责任。
需要追问的是,面对银行资金大量流向股市,流向房地产和政府融资平台,甚至流向地下金融组织,而实体经济却融资越来越难、融资成本越来越高,央行是真的不知情,还是知情不报,不采取有效措施。
也正因为如此,对央行向市场放水的问题,并不是简单的“没有更好的办法”,而是没有更好地了解实际情况,没有针对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更加有效的措施和办法,而是拍脑袋,想当然。实际上,市场根本不缺流动性,缺的是责任心,商业银行的责任心,央行的责任心,监管部门的责任心。如果责任心到位,商业银行的职业道德到位,信贷资金的投放结构合理,市场就不会出现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实体经济也不会一直在融资难、融资贵中艰难度日。
证监会在今年的年度工作报告中,对去年的股灾进行了深刻反思,承认存在比较严重的工作失误。但是,央行面对大水满灌以及银行资金大量进入股市等方面的问题,却只字不提,直到现在才由货币政策分析小组对放水问题做出正面回应,且仍没有对造成去年股市快速下跌的银行方面的责任予以明确,可见,在实事求是方面,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的,是不愿承担责任的。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央行还会不会放水,所谓的信贷资金投放会有所放缓,会缓到何种程度。要知道,大量放水形成的惯性效应,已经让资本市场产生了在水中游泳的习惯,货币政策步入正常轨道,也会让市场感到恐慌。如何恐慌,在行来解决。
尤其需要提醒管理层的是,正在实施的不良资产证券化、债转股等举措,也要慎重。在银行行为得不到规范、央行和银监会又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所有与向市场放水的手段,都只会让融资难融资贵的矛盾更加突出,让通货膨胀的因子越积越多。到时候,买单的又是企业与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