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刀币演变,深度好文
战国齐明刀币——是一枚极为罕见的古钱币,因最早且主要出土于我国山东博山一带,从而被广大收藏者们称为博山刀。其刀币的形制酷似极类燕之圆折明刀,但是其刀身与燕刀相比更加的瘦长,美观一些。战国齐明刀币的总长度一般在13.8厘米左右,其重约为14克上下,在其钱币的正面刻有“明”字,而背面则是各有不同。据相关数据统计:战国齐明刀币背面的文字有近十种样式,一般是以“齐化”、“化”、“齐化共金”的字样为主,也是在当下古玩市场中较为常见的字样。
齐国(公元前378_公元前324)铸行的刀币,以厚大精美著称,刀币上面文字为“齐法化”,简称三字刀。面文“齐”指齐都城临淄,“法化”意为标准货币。“齐之法化”、“安阳之法化”、“节墨之法化”、“齐建邦长法化”等为四字刀、五字刀和六字刀。
刀币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发行的货币。另有賹化、賹四化、賹六化三品环钱为辅币。这些刀币的出土,足以证明了繁荣富强的齐国经济和光辉灿烂的青齐文化。
刀币产生于齐国,后来流行于齐国,燕国,赵国,中山等东部诸侯国。周武王伐纣灭商,封姜子牙于齐地,齐国靠近沿海,多盐碱之地,农业不发达,变通渔猎之利,发展手工业,商业,取法于山戎、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渔猎用的刀类工具,改革货币,铸造刀币。尤其是齐桓公时期,任用管仲为相,因地制宜,变法图强,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春秋首霸。齐国刀币影响到了北方的燕国,临近的赵国,中山国。这些国家也纷纷铸刀币。由于齐刀铸造精良,国家经济蓬勃,刀币一度曾经成为当时诸侯国的“国际货币”。
社会发展中由于职业分工不同,各行各业所使用的工具也不尽相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从事农耕的人们用铲较多,从事渔猎的人们用刀就比较多了,同样由于物质渐渐的丰富,人们开始习惯于用职业工具刀削进行物物交易,后来刀的形状也慢慢演变成了货币——刀币。刀币”正式称谓是“刀化(货)刀币”,由刀首、刀身、刀柄和刀环四个部分组成,刀币主要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的燕国、齐国、赵国、中山国所通行。
刀币的外形与商周生产工具刀削非常接近,是由充当过原始货币的刀削演进而成的,一般由刀头、刀身、刀柄、刀环四个部分组成,刀口部位称刃口,刀背部位称刀脊。刀币上大部分都铸有文字或纹饰,铸刀币名称面常称币面,另一面称币背。刀币铸材为青铜,主要金属成分为铜、铅。春秋战国时期有相当一些地区铸行过刀币,主要有齐、燕、赵等国,齐国铸行齐刀,燕国铸行尖首刀和匮刀,赵国铸行直刀。
齐刀币由刀首、刀身、刀柄和刀环四部分组成。刀首近于三角形,刀身和刀柄是大小相近的两个长方形,刀环呈圆形,整体略微弯曲。目前发现该系列刀币铭文有“齐法化”、“齐之法化”、“节墨法化”、“节墨之法化”、“安阳之法化”、“莒邦法化”、“齐返(建)邦长法化”等7种,泉界也有将“法化”也译作“大刀”之说法,故俗称“齐大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