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这里,中状元是要拉出去游街的!
又来蹭过时的热点,啥都赶不上吃热的我……本文的正式名字应该叫做《与“状元”有关的一些服饰》。
我小时候看黄梅戏女驸马,里面有一段唱算是家喻户晓,也是我对古代状元最初的印象:
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
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新鲜。
我也曾赴过琼林宴,我也曾打马御街前。
个个夸我潘安貌,原来纱帽罩呀罩婵娟!
——《女驸马》
戏曲里对于状元形象的处理,特色比较鲜明。一般穿红色的官衣,就是有补子的圆领袍,搭配方翅纱帽,再在帽子上插金花。不论那个剧种,基本都大同小异,所以唱词才有“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新鲜”。
我们知道,戏曲服饰大多是有历史根源可循的,这身妆扮里的纱帽和圆领袍都属于明代官员常服,这部分内容可见以前推送过的《来做个细节控,聊聊不让我穿我偏爱穿的明代「公服」》。
△ 明代容像
但戏曲相比现实生活,它的服饰体系要简化,它的装饰性和符号化要突出,尽量用有限的衣箱去满足不同剧目里不同人物的需求,并且易于观众进行分辨。
比如,纱帽插上金花是状元,戴上驸马套就是驸马专用了。民间对于才子人生际遇的终极想象就是中状元、娶公主,所以这两个妆扮经常会紧接着出现。
△ 女驸马 (1959)
所以戏曲状元妆扮要分开来看,纱帽和官衣是一个发展路线,金花则是另外一脉。之前在《戴花的男人们:明代男子的簪花癖好 | 旁听服饰史》里提到,明代男性簪花中有一种是“科举簪花”。
赐状元及进士宴于礼部,命一大臣一员侍宴,读卷执事等官皆预,进士并各官皆簪花一枝。
——《大明会典·殿试》
古代科举是分级打怪制,其中殿试是最高一级。可以进入殿试的人,前面已经经过了很多轮考试,到了这一步的人基本已经预定成为了“进士”,只是还需要这场考试以皇帝的名义颁给他们这份“天子门生”殊荣。另外很重要的,就是要排定前三名,也就是状元、榜眼和探花。
在古代能当进士是十分了不起的一件事,而朝廷也期望给予他们一些特殊的荣誉以宣扬唯才是举的态度,所以会有一些专享的礼遇。
殿试的成果以“传胪”的方式公告。皇帝和王公大臣都会身穿礼服出席这个仪式,一番奏乐和跪拜仪式之后,便开始宣读这大约两三百个名字,并依次传唱。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金榜题名天下知”。
△ 观榜图
这是读书人一生之中最为荣耀的时刻,哪怕他们后来封侯拜相也不会忘记这一刻。他们所穿的是只为这一荣耀时刻设计的专属礼服,需要事先去国子监领取,穿完以后再归还,且与其他服饰都有差别。
△ 明代进士服
这套礼服的巾帽是与官员的纱帽不一样的:顶部略方,介于纱帽和方幞头之间(明代这两种巾帽的区别见《来做个细节控,聊聊不让我穿我偏爱穿的明代「公服」》);帽翅是平展的,有的会有一些微翘的弧度,有的看起来比一般的展脚幞头要短;还垂挂了两条皂纱做的飘带。衣服用的是“学员蓝”,但搭配的腰带不是丝绦,也不是常服双挞尾革带,而是公服绕两圈的单挞尾革带(腰带的集中区别见《清平乐:带着放大镜看看服饰细节的“得”与“失” | 剧说服饰史》)。
看起来有点怪异,但足够特别。明代官员很喜欢用连环画的方式记录自己的一生,称之为“宦迹图”,这身他们一生中只穿过一次的装束出镜率就非常高,可见对高光时刻的念念不忘。
传胪之后,新科进士走出宫门,簪花披彩,一路游街回到自己的会馆,那里一般已经设下了宴席为他们庆贺。第二日,他们在一起参加礼部的赐宴。这也便是《女驸马》中所唱的“我也曾赴过琼林宴,我也曾打马御街前。”
因为殿试出榜的时间很快,不需要像现在的高考那样等上很多天,而且前面说了,只要进殿试一般就能拿“进士”,哪怕你没把卷子写完。所以他们此时的心情必定很轻松,传胪后的游街环节面对的是普通民众而不需要小心翼翼,一路上鼓乐齐作,迎接路人崇拜而羡慕的目光,向来内心的满足感更甚。
在《徐显卿宦迹图》里就有这样的一幕,主人公徐显卿是二甲十六名,簪花骑在马上,前方的队伍浩浩荡荡,画面的的左下和右下方分别画出了房屋的一角,墙内女子或登高、或掩门,正饶有兴味地窥视这支进士队伍。
△ 徐显卿宦迹图
唐代诗人孟郊写过一首《登科后》,其中“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可谓是溢出纸面的雀跃,所以这首诗虽然看起来格局很小,但完全就是千百年来读书人最真实的期盼。
这种簪花游街引得市民纷纷争睹的场面,清代也保留下来,乃至于隔壁的越南、朝鲜也有。清代服饰簪花感觉有点怪,而朝鲜头上戴的花则十分夸张。
△ 点石斋画报 鼎甲游街
△ 朝鲜平生图
△ 檀仁画作
对于戏曲来说,它只是吸收了“簪花”这一元素,加在了原本为中高级官员人物设定的装饰上,既可以体现出状元已经迈入官场的尊荣,又区别于一般官员。
△ 越剧情探
△ 升平署戏画
实际上,像是在明代,状元还会收到别于其他进士的服饰,里面有朝服也有常服。其中的状元朝服是他率领众进士“上表谢恩”时所要传的,当时其他进士还是穿前面的“学员蓝”,所以这也是状元所独有的尊享待遇。这些细节自然是不会被百姓们所看到,自然也不会加在戏曲上。
这套朝服和百官朝服基本差不多,朝冠用二梁冠。明朝官员除了喜欢留下上面的那种记录自己一生的“宦迹图”以外,还特别喜欢和紫禁城合影,在比例失调的宫殿边上站着一个官员,穿的一般就是朝服。宫殿里一般还会绘满云气,宛如天上宫阙,这和挂在家中祠堂的容像里高频出现的常服像完全不一样。
在一些宦迹图里也有所表现,宫殿出镜的画面会被缩小到只有一些宫墙柱石来代表。
古代官员们会根据出席的场合不同去选择不同的礼仪性服饰,常服是最常见的,而繁琐的朝服只有像在一年中的三大节里的大朝会才会穿,使用的频次不高,所以在官员心目中地位崇高。
有学者指出,在这类画作中,有的对于朝服的细节画得不清晰,对于画面里出现的一些常服等刻画更为清晰。可见他们虽然希望用这样的画,表达自己对于紫禁城所代表的权势的向往,却可能并未真正走入过权力中心。
但一朝金榜题名中了状元,就可以获赠一套朝服,从此走上人生巅峰。虽然在戏剧舞台上可以生产状元,但实际上中国有科举制度以来,状元只有几百人,明朝一个朝代只有89个状元。他们是寒窗苦读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是王朝官员选拔制度的符号。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传统服饰】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